以大学生科学信仰建构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5-02-13 06:5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胡 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以大学生科学信仰建构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胡 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发挥着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孵化器的功能,也承担着建构大学生科学信仰体系的社会重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高校必须在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科学信仰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思想,给大学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不仅有利于青年一代的发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科学信仰体系建构的重要途径。

学术界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集中体现在:在教育方法上,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形势,改进工作方法,以新的工作模式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将学生作为教学、研究主体对象,针对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在应对信息社会要求上,以新的策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大众文化传播学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思路;中宣部理论局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系统性推进的路径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探讨。据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以此为契机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现状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总体表现为:“大学生普遍对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的知识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2]为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细致把握,我们设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问卷”,按照不同学科背景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表现良好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兴衰,但总体看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客观的认识。通过“您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吗?”“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突出吗?”“您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有信心吗?”“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您的实际生活帮助大吗?”“您平时关注社会问题吗?”等问题得出验证,当代大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足的信心,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理论储备丰富。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个人理解。在关于“您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吗?”“在您的生活中,哪些思想对您的自我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您在课下阅读马列原著吗?”等问题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上具有一定激情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做出了一定思考。

理论运用较强。对问题“您课下会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做深入思考吗?”“在实际生活中,您运用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吗?”的选答中,大学生对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以致用,并将其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大学生总体上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你能理解吗?”,选择“都能理解”和“有的问题能理解”的学生占85%。这表明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社会问题,并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不断自我完善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

在飞速发展的大众传媒时代,社会意识形态渐趋多元化,人的自我选择也渐趋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分化。

信仰世俗化。马克思主义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马克思主义理想视为人生追求,不再将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在问题“您认为是什么阻碍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您的日常生活有实际帮助吗?”的回答中,1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们的生活相距较远,认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精神价值只是当今社会的“奢侈品”;11%的学生认为,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人“无利而不往”,当大多数人以谋取利益为主要目的时,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活动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人的精神追求此时已经严重物化为物质利益享受,精神信仰堕落为物质追求。

信仰功利化。调查发现,存在一些学生入党动机发生改变,已不是单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崇拜,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服。从问题“您入党的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39%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已不是单纯的想要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而是为今后谋取更好的工作增加更多的筹码。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异化为大学生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与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衷发生了偏离。

信仰多样化。调查发现,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21%的学生存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兼有其它信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又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如果您有信仰,您信仰的是什么?”的回答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信仰普遍存在,这就体现出大学生的信仰内容呈现多元化,信仰对象不再唯一。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分析

1.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表现也是世界性信仰危机的再现。从整个世界的发展层面来看,当前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潮进入中国,我国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开始在中国找到表现形式。因此,信仰危机是一种全球化的表现。

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起起落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和失望的暗示,这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东欧剧变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遭遇挫折的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甚至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合时宜的消极思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发生了动摇,人们的共同理想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应当从苏联的失败中充分汲取教训,针对中国现实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2. 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信仰提出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媒介每天通过各种形式以其最大的承载量向社会传播海量信息,尤其是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及普遍使用,极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新媒体工具,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信息的获取极大的便利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媒体大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以吸引当代大学生眼球的情况,他们通过宣扬西方价值观、宣扬贵族生活等方式来腐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树立产生了误导,这样的挑战急需高校加强阵地意识,利用新媒介加大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理论的传播与弘扬。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与方法的滞后性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高校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明显滞后,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现象。思政课教育者教育观念及方法的滞后导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被削弱,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授课内容方面又存在空洞化、机械化、形式主义的弊端,导致理论知识缺乏说服力;在方法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开展,阻碍了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构建的推进。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在我国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今天它已处于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激荡与冲刷的中心地带,而且一直在证实与证伪之间徘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人选择的独立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信仰。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第一个困境便是其超验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取向与学生工具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较之宏远的社会理想,学生更关注自身的现实生存与需要,更关注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机。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之一,不仅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孵化器的功能,而且要承担青年大学生科学信仰体系构建的社会重任,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生价值追求的功利性、浅表性如何得以扭转,如何在学生的现实追求和发展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这需要高校以新的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世俗化和盲目化的特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信仰在当今社会被异化为一种功利性、物质性存在。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受多元价值影响,也会使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总体上认为“理想信念的构建在个人人生发展的道路中有着不可小觑的效果”,然而他们所谓的“科学信仰”有时却非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些学生甚至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问题已十分严峻,日渐发展为影响新一代青年成长奋进的沟槛。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第一个困境便是其超验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取向与学生工具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立足大学生这一主体,并以此为依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时,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创造基础。

2. 推动高校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意义重大

前期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1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迂远而阔于事情”,与现实生活绝缘。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激情胜于现实,旨在求善而非求真,有宏大叙事之嫌。大学生是多元社会思潮的主要受众,他们不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而且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由于甄别能力有限,很容易使他们片面或狭隘的理解这些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格局下,有必要通过在与“西马”的互镜及“非马”的对镜中树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高校公共课程中可适当设置西方社会思潮、宗教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这些社会思潮,在观念中树立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大学生自愿、自觉的学习和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增强阵地意识,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建构。

四、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构路径出谋划策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构的推进速率较慢。因此,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证根据的对策建议,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科学信仰的构建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现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实践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自己信仰教育的进行方式,相对而言,思政课教师所采用的传统授课方式则较为呆板。所以,必须结合大学生主体需求,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

1. 思政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3]。但从课题组专项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较其它课程而言,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难题。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使之形成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的立场与方法。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调整、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视野,通过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视野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真有所学、真有所悟;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之一就是要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由学术话语体系向学生较易接受的通俗化语言体系转变;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实现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最后,要扭转重视专业课,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脚”教育方式。

2. 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科学信仰教育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理论不出课堂”的现实困境。通过各种理论途径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的,还需要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处于彼岸世界的理论抽象,它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中获得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实践性,要求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平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有效、最便捷的实践载体。在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文化主题活动、文体娱乐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术讲座、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构建。

3. 学生社会实践中巩固科学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贯彻的目的在于让科学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践行,以实践促进自觉性,内化信仰。由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高校践行马克思理论大众化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活动中去,参与到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中去,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加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巩固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成果。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培养大学生建构科学信仰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具有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无疑向人民群众发出了坚守信仰的号召,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依然是有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的受益者和建设者,当代大学生身兼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建构大学生的科学信仰为核心,使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人才。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取向,并积极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高校大学生的科学信仰教育就必然会取得实效。

[1]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2] 李娟.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3(6):112-113.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A].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3-21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Beliefs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HU Wei
(Institute of Marxism,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o spread the ideology of Marxism,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write academic articles and do some research works, but als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belief system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dominant theme of the times in China. Therefore,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 through college teach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university;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cientific beliefs of the students

A811.6

A

1009-9115(2015)06-0130-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JD710063),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BJSZ2014ZC228)

2015-10-09

胡伟(1968-),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