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外贸人才培养分析

2015-02-13 14:35陈晓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贸国际贸易应用型

陈晓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构建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外贸人才培养分析

陈晓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对外贸应用型人才的引入规格和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研究就业市场对外贸人才的岗位需求入手,归纳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明确基于市场需求的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对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需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从后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出现很多变化,对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目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外贸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总体要求是固定的,但人才培养目标散乱,外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片面强调专才,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新形势来研究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差距;可以推进外贸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也为进一步推进全国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一、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个国家发展外交的纽带和手段,也是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外贸人才,但是,当前我国的各个高职院校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大部分是立足书本,重文化、轻技能。因此急需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的标准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与外贸相关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使学生在就业上出现“滞销”现象。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从企业角度,希望员工无论是基本素养,还是业务技能,都要有较高的水准。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看,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很难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据调查显示,75%以上高职外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效仿普通本科院校,无法凸显高职院校对“能力”培养的优势。目前高职院校中,外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会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外贸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宽而不专,外贸行业主要与外国客户交流与沟通,外语水平不强,自然会影响专业业务能力;第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不合理,外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直接导致了众多外贸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协调,虽然看似掌握了所有专业知识,实际上在工作岗位上却无所适从。

(三)教学方法单调、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虽然职业院校都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大多数院校在教学中仍采用单一的理论授课形式,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训环节。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的教学模式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外贸课程专业性、实践性都比较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这种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讲授内容不能体现出行业发展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均安排了实训和实习,但很多学校并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没有足够的实习经费,对毕业实习的考核,也没有严格的考量办法,从而使外贸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一些院校虽然建立了外贸专业的模拟实训室,但因缺乏既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室模拟实训的效果不佳,导致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四)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素质、业务水平与实践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情况看,从事外贸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外贸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对外贸行业的深入了解,不熟悉外贸行业的业务流程,实践操作经验较少,结果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会出现课堂教学实践性不够突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有的学校从外贸公司聘请专业人员授课,虽然技能较强,却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教学设施落后,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定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外贸行业的需求,力求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分析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时掌握外贸企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外贸专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也是职业能力中必备的要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职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从业者职业素养越高,他获得的就业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丰富,所以从业者提升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对专业技能进行考量,而且对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提高外贸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等。第三,加强外贸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在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强化外贸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外贸专业对英语的要求都很高,尤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开展一些以英语对话为基础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与产业对接,培养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外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从目前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来看,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市场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走校企合作路线,建立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在外贸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青年教师、学生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机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相关职业培训。在这些基地中,毕业或准毕业生在正式入职前可以获得充分的专业认知、专业调查和毕业实习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课程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外贸专业的课程应该跟外贸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提高外贸专业人才就业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外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其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然,重视实践教学并非将理论教学置之不理,一味地强调实践教学,没有理论知识支撑的实践教学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所以,高职院校培养外贸专业人才,应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操作、商务单证等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了解,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应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结束语

外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如何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挑战。面对近年来外贸专业的招生热和就业冷的矛盾,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老师教学水平,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从而提高高职外贸专业人才的就业成功率。同时,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现阶段外贸企业发展方向相匹配。

[1]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廖斌.明确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

[3]阳立高,周建华,刘建江.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

[4]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5]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6]徐辉,凡启兵.浅探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学园,2013,(11).

[7]顾建华,罗飞.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1).

[8]郑新民,张履康,赵晓东,等.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企业需求模式(EOPT)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2).

[9]滕小华,许丽,徐良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2).

[10]李瑢.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11]韩国威.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三双一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

[12]储玲.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平台+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13]徐辉,凡启兵.浅探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学园(教育科研),2013,(11).

[14]陈仕榜.关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2,(Z3).

[15]周慧.“模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16]肖存,刘慧.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责任编辑:刘文华王远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Applied Foreign Trade Tal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rket Demand-oriented Foreign Trade Talents

CHEN Xiao-yan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35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continues to grow,which leads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introduction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Therefore,it is of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from the study of the labor market demand,to summarize the requirements,to make clea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basic specifications based on the market demand and to improve the market-oriented training model for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 demand;foreign trade;applied talents;training system

F740-4;G712

A

2095-5537(2015)05-00030-03

2015-08-10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2015年度对外经济与贸易研究课题《基于市场需求的外贸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陈晓雁(1967—),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外贸国际贸易应用型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