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2015-02-13 15:32李晓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办学

李晓菲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将生产、学习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其中,“学”是对知识的传播与传承,是理论学习阶段;“研”是对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是理论知识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的萌生阶段;“产”是对知识的转化与实践,是工作实践阶段。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目的就在于实现三者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一定科研能力和高超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依据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具备以下理论依据:

(一)政策法规依据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鼓励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要调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明确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二是推动科研进展;三是为社会服务。高校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三项职能,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经济哲学依据

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从表面上看相互分离,然而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三者之间又存在诸多重叠和相似之处。从经济哲学角度来看,实现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达到整体协调、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目的,促进教学效率、科研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发、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教育理论依据

首先,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实践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学校教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与传承的第一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创新与利用,离不开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由此看来,教育与科研和生产都是密不可分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其次,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每年都有若干科研项目在审批与研发当中。然而,科研项目在研究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支持;而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也需要场地、资金和人力的支持。高校要履行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责,就需要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将无形财富转化为有形资产,服务社会。

(四)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原则

1.优势互补原则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是对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因此,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要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研发为纽带,根据三者的实际情况和主体需求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2.互惠互利原则

产学研合作办学要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三赢”。唯有这样,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才能长期、稳定、高效地发展下去。例如,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和活动场地等服务,企业要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践基地、技术指导等支持,二者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3.推动教育原则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秉承推动教育的原则,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训方式等各个方面,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理论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否则产学研结合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三、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法规制度建设

1.构建保障机制

首先,出台配套政策。近些年来,有关产学研的职业教育的意见、通知和纲要已经为产学研合作办学指明了方向。然而,针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办学中的地位”“高校教师专业技术培训与职务评审”“产学研合作中科研成果所有权及转换”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使产学研合作办学缺乏指导性文件,难以顺利、高效、有序地开展。因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为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完善合作机制。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责任和义务、投入和收益、参与形式和组织结构,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实现三方共赢。

2.构建协调机制

首先,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服务机构,为三方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引导、工作指导等服务,帮助高校革新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

其次,建立产学研调研机制。高校应该定期对国际、国内和区域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及时做出调整,提高“学”“产”“研”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3.构建集约化合作机制

构建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工会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配置,实现学习成果、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与转换。通过建造实训基地、开发科研实验室、构建就业信息网等多种形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构建“订单式”教学模式

在“订单式”教学模式中,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协商之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企业携手,共同进行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的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2.构建“学工交替”教学模式

通过“学工交替”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就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让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实训岗位和技术指导,将授课与实训穿插进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构建“产学研”教学模式

在“产学研”教学模式中,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完成项目开发,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和转化能力。例如,组织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与软件研发实验室和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参与到软件设计项目的提出、审核、研发、销售、制造等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4.实施“双证”教育

“双证”教育是指学生不仅要完成高等院校规定的基础课程,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还要参加基本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就业铺平了道路,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高效开展。

(三)师资结构调整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双师”团队。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每年高校应该挑选一批优秀教师到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企业和科研单位聘请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将职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行业人才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

[1]廖克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职业教育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

[2]王怡,梁广,叶发青等.产学研循环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医学院药学教育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

[3]周文,罗佩华.拓展产学研结合内涵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4]张东平,潘效军,耿玉.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黄男.论产学研合作形势下高职院校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2).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逆行者的武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