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主体自我意识为视角

2015-02-13 20:44郑晓娟,张少山
关键词: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主体自我意识为视角

郑晓娟,张少山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自我意识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标志,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激发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和利用积极的外部条件。正确的自我意识孕育成功的实践,透过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是人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A8

作者简介:郑晓娟(1989—),女,湖北黄冈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少山(1988—),男,天津蓟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0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宗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主体自我意识作为人对自身的需要、能力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质”[1]12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要求的全面生成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是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身心基础,是解决人衣食住行的必然要求,能够为人生存和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帮助人从物、他人或者是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人坚持自我、发展自我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123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就是以人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才能因被束缚而造成的片面、畸形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就是要求人们突破个体或地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限制,在更广阔的交往中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内在的规定着人的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向,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因而,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是人的类本质的标志

人类的意识一开始只是对除自身以外的周围的可以感觉和认识到的环境的一种意识,后来由于维持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就有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能力、地位、需要和价值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不断发展,在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同时,也能根据美的规律来创造客观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2]30自我意识由最开始人对自身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意识,逐渐地发展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对象化活动的反省与认识。因此,自我意识不仅指人意识到自身生理状态,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识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由于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实践活动又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因此,只有人类才有实践活动,动物只有本能活动,人有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动物的生命活动只能是无意识地、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存活动”,形成它的无意义的生存世界;而人类的生命活动则是以实践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生活活动”,构成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三、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

主体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人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自我意识是人意识到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我的地位、需要、能力等。哲学大家孙正聿认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一种主体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确认和肯定我的主体地位的自我意识”[3]127。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与创造,都是以人类将自己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来展开的,都是以“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

(一)自我意识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

利益和需要的满足永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利益需求,才会进行实践活动,因此,自我意识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列宁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4]36由此,自我意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人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利益需求,并且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进行改造周围的客观条件的实践活动,这就是勇于创造美好生活的革命家。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也就实现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在实践活动中个人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自由发展。

(二)自我意识激发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形成的前提,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外界事物时,主动将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依据的是人自己的目的、要求、理想,即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实现客观外界事物的发展符合人的价值需要。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性质和能力,才能够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越发展,人对自身的能力和需要认识得越深刻,就会极大地激发人民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人的主体性就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相反,如果人对自身的主体状况的认识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那么他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自发的,也就只能消极地适应外在世界,当然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三)自我意识创造和利用积极的外部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自我意识是创造和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的内在根据。一方面,自我意识是创造这些外部条件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依据的是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需要的是人在自我意识下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是人根据内在固有的尺度有意识地创造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是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的前提,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创造这些外部条件之后,就会利用这些外部条件来实现自己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自我意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动性表现。

(四)正确的自我意识孕育成功的实践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自我意识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以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的自我意识错误,就会导致错误的实践目的、计划和方法,最终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损害人民利益。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依据,只有自我意识正确,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哪些应该肯定发扬、哪些应该否定克服,才能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自觉、有意识地调节,认识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有目的地进行,帮助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

(五)透过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是人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515,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互为因果,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没有对象意识的活动,则自我意识就不会产生,同时,自我意识又是获得对象意识的前提。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封闭的,而是要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把他人同自身进行客观的比较对照,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他人的认识。人对对象的意识越充分,对自我的了解也就越全面;人对对象的占有越充分,对自我的了解也就越深刻。我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多看别人的长处,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要提高自己还要不断地去接受、吸收。所以,每个人在自我意识中也需要吸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补充、甚至纠正自我意识。相互批评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促使人客观一些认识自身。“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6]67。

四、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启示

“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省思过的人生必定是自我意识充分发挥的人生。自我意识作为对自身的能力、地位、需要和价值的主体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内在条件,也是提高人的自觉性、自控力,成为自由自觉主体的前提,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内在根据。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人们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自我意识。一种是过于抬高自我意识,这种人表现为自视甚高,把自己的需要、地位、能力和价值看得太高,认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目中无人,没有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往往是我行我素,将失败完全归因于客观的外在条件。另一种人是过于贬低自我意识,表现为没有自信,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地位,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贬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常常用假设的失败捆绑自己,不敢向前,将失败完全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这两种错误的自我意识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最终都会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

因此,我们要从“认识你自已”开始,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评价自己,扬长补短,正确评价别人,见贤思齐。挖掘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7.

[4]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Marxist Theory on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Self-Consciousness

ZHENG Xiao-juan, ZHANG Shao-sh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To realize the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Marxism. The 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mark of human class nature, is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practice, and inspire human’s subject ability. The self-consciousness creates and uses positive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correct self-consciousness lead to successful practice. The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through the consciousness of object is the way to the self-improvement. There is 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to realize the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th self-consciousness.

Keywords:Marxism;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elf-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赵荣蔚〕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