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与过程哲学的比较研究

2015-02-13 03:23高媛媛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怀特海心性万物

高媛媛

面对现代性与全球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相关思想在当今思想界受到关注。学界希望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挖掘、梳理与创新,发现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本文通过对其的分析与梳理,发现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的过程哲学与源自东方文化的中国哲学在看问题的观点、方法、态度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它们都把宇宙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其间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因为是有机联系的,它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不断发展、超越与创造自新的过程。平等、和谐、共生是世间万物存在所遵循的自然之道。

这两者间的差别在于过程哲学的学科背景是数学与物理学,因此先天地具有系统性强、严密性高、重思辨的特点。同时,该学说与当代问题的关系密切。而上述特点正是中国传统学说所缺乏的。中国传统心性学说通过对人的心性世界内观的直觉式洞察而获得的涵盖哲学、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对个体心性与整体宇宙的全息式理解也为包括过程哲学在内的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创造性来源。本文旨在从学理上厘清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在理解人类心性上的有益思想资源,促进中国心性学说的不断整合与发展。

一、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在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的潮流中,反对主流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做法,重视形而上学,他结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形而上学进行研究。其研究因为自然科学背景的加入而极具思辨与超越性,具有交叉学科的兼容性特点。 本文从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在学理上的联系性上入手,概括以下核心命题:

1.重视过程

在本体论上,怀特海反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思维模式,认为世界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事件”。事件既是自然界的构成成分,也是自然界的终极事实,它的特点是动态的和有机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事件”又叫作现实实有。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综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大千世界、宇宙万物(从人到社会,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等等)都是由现实实有所构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那么它的特性就是活动。活动体现为过程。其内涵是转变、共生、领悟与感受。在有机体的转变与共生中,它对其全部的过去和未来开放,在感受先前经历的同时,领悟当下的际遇。

2.尊重价值

怀特海借鉴美学领域的价值概念,将审美价值带入对过程的研究,将其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层次的探讨深入推进到价值论层次的探究。其实,从本体论上看,过程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渗透着价值论的内涵。过程哲学从广义上讲价值,它扩大了价值主体的范围。它认为只要是有机体就有价值。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等等皆为有机物,而它们都有着自身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价值理念的彰显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对自然价值、环境价值与生态价值开始重视的形势,体现了学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反思。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分推崇工具理性对人生活的指导作用,不要过分强调人作为事物的工具价值,应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价值问题。既承认工具理性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和彰显价值理性在人性塑造、万物和谐上的创生和引领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充分尊重宇宙万物的内在价值,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追求和谐

对于生态问题,过程哲学的生态观是广义的。在这种广义的宇宙生态观中,人与自然万物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生态链之中。个人、家庭、邻居、社区、生物区、民族、大陆、地球、宇宙是这个生态链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不仅在结构上通过此生态链相互链接在一起,而且从内在功能上看,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彼此相关的。

这种广义的宇宙生态观在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上颇有指导意义。直接推动了西方社会思潮中“绿色运动”与“生态主义”运动的开展。过程哲学主张以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作为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它认为在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中,要纳入生态指数;避免经济的盲目无序化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加入生态保护元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怀特海因其重过程、重价值、重生态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20世纪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人物之一,其“深层生态学”的观点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二元论范畴,摒弃了西方思想界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角。

二、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类心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学思想、教育学思想等杂糅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儒、释、道各家的相关经典中。它们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谈超越之心,即人类精神性意义上的心。这些心性思想既是对人类心性或精神生活的阐述,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践行方式。它们既可以成为引领国人的精神生活、构建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乃至理解宇宙万物的致思方式,也是指导个体的心理成长,自我心理保健、心理疗愈的方式。儒释道的心性学说既是对心物关系、心灵成长等命题的哲学思考,也是解释、干预心理的心理学探索。概言之,其主要观点如下:

1.心的感通

中国传统心性学说认为个体间的心灵可以实现通感。借助通感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的连接、相融,还能实现人与世界万物的融会贯通。而人与宇宙万物的融合则是个体超凡入圣的实现标志,是个体心性圆融的最终实现。

中国人所关注的心是一种道心。它并不专指封闭在小我自身之内,而是实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哀乐相关,痛痒相切的文化心。这种心重在感受性上。个体借助心的感受性,通过在自心中设想、体验别人的感受、观念,体验他心,实现心与心之间相互感应。实现人心之间的连接。在感应的基础上,人还能借助自己心灵的意向性,实现心与心的交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常以性情言心。言性,乃见人心有其数千年以上之共通一贯性。言情,乃见人心有其相互间广大之感通性,“中国人生活理想贵在实现心心交融,两心化为一心,即为仁,而仁在,则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即如一天堂。更有甚者,从人类心性成长的角度,通过心的感通,人心可以把万物乃至宇宙纳入自心之中,体悟道的存在;通过观想,思考其与自心的同一,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万物皆备于我”;甚至设想自心超乎其上,“游乎四海之外”,乃至“游无何有之乡”,进而摆脱当下物质世界之于人生的拘缚与影响,践行道德,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

2.心的生活

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说关注心的生活,注重心的生活质量,强调精神境界。他们认为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心的生活质量的差别上,体现着精神境界的差异上。心的生活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生活境遇,人对其的体验和感知也大不相同。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就物质生活而言,此属一种极低度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颜子在此物质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则自古迄今,无人能及。

中国人的心的生活主要是精神生活的经营和培育。而精神生活的提升,重在道德教化上。中国人传统文化历来关心心性成长。思想界探讨最多的问题是人性超凡入圣的心理标志、成圣的心理机制、原理、条件与方法等。而这些原则方法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在个体的道德实践上。其间综合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与价值论的精神内涵。在个体的心性培育上,它关注的心,不仅是西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而是从修身、做人的角度论述的心性。它深入挖掘的是人心性之中的,由自然所授予的“性”或价值资源。通过对该资源的充分涵养,通过善行、德行的道德实践,而实现美好的人生境界,达到无漏的幸福生活。

3.心的超越

中国的心性学说的出发点是身心一体,交互作用,从身言心,从心言身的整体论。在中国哲学看来,几乎没有产生过像西方那样的截然二分的身、心实体二元论。西方心灵哲学所谈的是无广延而能思的非物质实体之心,解析重点在于其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其基础、机理、机制与本质是什么。西方心理学更多从生物学意义上言心,解析的问题重点在于心理的内容、结构与功能等方面。与之相对,而在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所谈之“心”多是由人的肉体心所产生的“用”。他们所关心的是这些用的内容以及对于人提升自我、去凡成圣的作用,也就是从精神性的意义上言心的超越。在儒家看来,心的超越在于克己复礼,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法规范的标准,而后在外推道德实践,惠己及人,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在道家看来,心的超越在于“为道日损”,摆脱庞杂的欲望的牵绊,“虚其心”,使心回归到本然的无为状态,“以道持心”,获得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生活。在佛家看来,心的超越在于通过戒定慧的渐次修行,证得自身本具的圆满心性。

关于卓越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感召力,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根源于气,由气的运作而成。那些精神性的存在是极其精微的气的聚合。而这些精神即使在人故去之后都可以凭借其所特有的感召力而长留人间。古来之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依然在世间发挥着莫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其精神的客观化形式如功、德、言则是不朽的。正如钱穆先生所举例,“春秋时,鲁大夫孙豹,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因唯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其身虽死,其所立之功德言则常在人世,用昭于后人之心目,故谓之不朽。”*钱穆:《灵魂与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这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在他人心中。人生可以做到不朽,关键看如何存心。

三、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与过程哲学的比较

如前所述,过程哲学的产生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但是其哲学理念运思更接近中国哲学。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共存与争鸣的史实正与怀特海先生尊重事物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的思想接近。不仅是怀特海,西方很多学者面对棘手的现代性危机,都把眼光投向了东方哲思,企图从中获得解决西方现代问题的灵感和有益资源。 通过概括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理文化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还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思想,以及挖掘其现当代意义。

1.有机联系的整体论

中国传统哲学内各家虽然在有关人性的探讨主题、概念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个体的心性不囿于肉身躯壳之内,它们认为人的心与宇宙万物是有机联系的,是整体的生命过程。中国传统心性学说对于个体心性与宇宙万物关系的这种整体理解与怀特海的宇宙有机论是相通的。怀特海在其过程哲学中认为,万物川流不息、变动不居、有机联系的过程中始终有遵循的规律,以及作为构成事物的现实实有,其本身的存在特点就是活动,就是过程。这种过程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讲体现为转变和共生,对于与其他实有的关系来讲则体现为领悟和感受。流变就构成了事物本身。过程哲学的对事物存在本身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理解超越了西方文化的机械论、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想,反对了对主体理性的过分夸大,重新赋灵于事物。其思想始终存在着“道”的影子。万物寻道而动,彼此之间是交流共生的。

与之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有灵。人心通过修炼提升,能够达到感通万物、物我合一的心性圆满成熟的境界。儒释道三家都旨在寻找联系宇宙万物,使之有机统一的普遍统一性,而对其的把握,最终都宗于“道”上。儒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作为,而践行道德。道家则认为心体即道体,人之所以迷失本心,是为外物所累,为欲望所扰,而悟道即是找回迷失的本心,让心平静下来,顺其自然,随其所用,不计较、不分别,在任何时候保持好的心态,从而进入人生的美满境界。佛家强调通过信、解、行、证而达到自身光明圆满心性的显现,证悟佛道。虽然儒释道三家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道”是宇宙世间万物的共性,都把它看作是万物的本源。基于此,万物实现有机统一,而成为一整体。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主要是从心的超越性,从精神成长的角度谈心。它不去探讨纯粹自然的宇宙,不心外言道,不将“道”看作是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对象化存在。它认为人心与天道贯通,天道内在于人、内在于心而存在。它认为人要实现生存自由,必须要弘道修德,尊生主动,效法于天地自然。以个体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去参悟天地化育,使其修为与宇宙大化流行相互呼应。经由心的感通,而至于“物我合一”的境界。即通过体道、悟道、证道的过程,个体突破“小我”的局限,与道合而为一,将自己融入宇宙的洪流之中,体证万物有机整体性,实现“大我”的创生性存在,获得个体精神境界的超越性提升。这种有机联系的整体观在看到了人同社会、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性的同时,其直觉体悟的整体思维方法也消解了长期盘踞在西方哲学思想上的主客二元论立场,正是在这种二元论立场的影响下,才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是非、人我、有无、心物之类的二元对立。而有机联系的整体观,物我合一的致思理念,在存在论上实现了人的统一。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明显的契合。虽然从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说中并未出现“绿色”“环保”之类的字眼,但是通篇都贯穿洋溢着“整体”“有机”“联系”与“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解决现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等现实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2.创造自新的过程观

怀特海在其过程哲学中认为,作为事物构成基础的现实实有是有机的,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而活动表现为过程。他反对西方哲学长期以来的对事物的机械僵化的认识论,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过程,事物的存在和构成方式就在于其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要动态地把握事物及其本质。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心性的成长的看法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包括个体心身在内的世间万物都处在一个生成、流变、创造、自新的过程之中。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固定形态,创新自新的过程即为其本质。

变易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事实。变易不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事物时刻处在流变之中。流变在佛家看来即为“无常”。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的当下形态皆为因缘聚会的产物,“缘“即为事物得以产生、发展、变化的条件,缘聚缘散而致事物流变,人、事、物皆然。道家认为“道”的存在创造了宇宙万物。“道”变动不居,乃流变的根源。这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从简及繁、从少及多的分化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循道而动,生生不息。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该思想与过程哲学在对事物的变动不居本性的认识上一致,将对事物的流变属性的认识提高到本体论层次。老子将道作为万物本原,认为它具有创生潜力。“道可道,非常道”。作为一个变体的“道”,形塑了宇宙世间万物的存在形态,支配其发展轨迹和方向。因此而形成了地道,天道与人道如此等等。万物循道而动,整个宇宙处于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在对事物流变属性的认识上与过程哲学存在契合之处。

3.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第一,人与自我的和谐

过程哲学认为,作为有机整体组成部分的人,他不仅在外统一于外在的生活世界,而且在内与其自我也是和谐统一的。个体在其知、情、意、行、身、心等方面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旦不协调,人就要出问题,要么产生躯体疾病,要么产生精神疾患。人对外在客体的对象化认识与体验从根本上看都是在身心共同参与下完成的。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于存在论上没有根本区别,它们在人的活动中绵延交融,同时发生作用。

中国哲学关注实际生活,其心性思想注重人的身心和谐。这些学说在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同时,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身心医学思想,它重视身心养生与心性修养,这充分体现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治病、养生学说之中。《黄帝内经》很早认为不良的情志状态会损伤到人的肉身。它指出怒会伤肝,喜会伤心,思劳过度会伤脾,忧伤会伤肺,恐惧会伤肾。该身心聚合的整体协调观正契合于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论思想。此外,佛家认为佛法的精髓在于治心,个体心灵精神的层次高下决定了将来的苦乐升沉,精神境界的纯洁与否是决定国土世界污染清净的关键。因此,它主张戒定慧的开悟过程,以戒为师,修静心。戒而后入定,定而后开慧,以内在心灵的和谐成长来实现外在世界和谐安宁。

第二,人与人的和谐

此处的和谐指个体、群体间的和谐。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哲学崇尚平等。它认为所有的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万物自有其内在价值与利益要求,都需要被尊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关系的单个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是基于生物进化与人类身体结构的共同经验分享。从群体和谐上看,过程哲学所谓的“创造性和谐”的社会理念指的是人人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意味着反对被消费主义所催生的贪欲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意味着个体适应环境,建立起主动调节自我与流变的过程相协调的健康生活观,而并非是无所作为的自我封闭与妥协顺从,从而处理好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开放的创生性发展。

创造性和谐是多元文化的共同财产,而不专属于哪一种文化或宗教。对于创造性和谐的揭示,中国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聚焦于人的心性发展上,其真知灼见在于对“善”“仁”“平等”“中庸”与“和而不同”的阐述上。道家从心性自然的角度,提出了“善”。善的意思是不争。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性自然,自然而然,与世无争。而这种态度利于维护自然的和谐共生,利于养生。儒家从心性的社会性角度,提出了“仁”。儒家认为“仁”是人心与天道的最终统一所在,是天地之大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总则。以己之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恕。通过对“仁”所包含的忠恕之道的践行,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众生“平等”,佛家的理念。佛家认为众生皆具佛性,从该意义上讲,众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之所以有善恶优劣之别,是非曲直之分,原因在于佛性的显露不同,佛性蒙尘,则诸恶奉行,遁入魔道。因此佛家重在修心,通过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过程,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佛果。“中庸”,宋儒的理念。宋代的二程学说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将中庸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从对人本性的调节出发,来协调人事物的关系,而达到和谐之境界。“和而不同”,孔子的境界。中国文化崇尚多元差异性的辩证统一。面对世间万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求取消差异的同一性,而求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而不千篇一律,是为“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兼爱、尊重,和谐共处,实则为大同世界。此种图景与过程哲学的“创造性和谐”相一致。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程哲学富有生态意识。该意识认为人内在的构成于自然界有机整体,而不是自然的对立物。人与自然相互依。人的生存理想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创造性共生”。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长久以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调。儒释道三家的心性思想在立意和宗旨上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从自己的立论出发,殊途同归地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建构出带有各自特点的修身养性之道。

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达的是天人互相契合的合一境界。孔子提倡生态资源的节约利用。孟子教导我们从小爱而衍生出大爱,从爱自己做起,而爱众人,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是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道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先天地、内在地、本质地构成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不能够独立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将自己隔离于甚至对立于天地万物的做法无异于自取灭亡。在人的心性成长上,与儒家的入世取向相对,道家在形而上玄学的意义上看人与万物的关系,它认为,修道的关键在于“虚其心”,将心知在人生存过程中、人的生理运行中的作用消解掉,看清欲望及其对象的虚无本质,不把自我看作中心,对万物作平等观照。老子认为,要成为得道之人,必须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善于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事物和睦相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为自己争取什么,总是尽量为别人想,其结果反而更加充实,总是给予别人,其结果反而更加富足。因此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人世间的规则是施为而又不争夺。人与万物和谐相处,是自身的最优生存之道。

佛家讲“缘起”,认为人与众生的命运相互依存,环境的优劣由心所造,个体的造作施为会影响环境,也给自身带来不利。因缘果报,皆来自万物的一体性。事物的存在状态根据其置身其中的各种条件的相互聚合与转换而起变化。这一特点决定了人类与其他众生的命运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4.言心性与言过程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多是从心灵成长的哲学,是从价值论的意义上言心性的。心灵的成长过程就是个体寻道而行的体道、悟道过程。个体的心性修养的提升,是要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而践行的。与之相对,过程哲学是创造性的哲学,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言过程的。怀特海所推崇的是好奇心和新颖性。他认为,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当人们把观念赋予现实,根据观念重构现实,并根据现实材料改造观念的时候,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得以产生。该新质即为潜力的实现。

过程哲学强调人类的先进经验在促进文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怀特海认为观念的更新本身是一次冒险,但也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宇宙才能得到进化,文明才能得到进步。没有冒险,文明就会面临衰败。

过程哲学充满了生命的光辉和审美的意趣。怀特海在本体论上提出了享受的概念,认为过程以享受为特征,具有内在的价值。从人到电子,都不是纯客体,它们都具有主观性,而主观带来的就是对经验的享受。享受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比较,提供了相对全面地看待个体心性成长的契机。怀特海哲学对过程的阐述,对我们从本体论的方面认识个体的心性,充分看到个体心性的创生性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体心性成长的价值论解读,为我们在促进灵性成长上提供启示。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两者的比较研究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交流共进,是一种文化互惠。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从东方的视角支持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而过程哲学也从“过程”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内涵。由此,希望在汲取怀特海过程哲学智慧的基础上,能够发掘中国传统哲学在心性问题上的深刻内涵,结合现时代特点,加以整合。通过东西方的真诚合作与努力,可以促进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拓展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问题体系,丰富世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发展新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怀特海心性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牟宗三“道德创造心性论”探微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一封“安慰信”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