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规划反思

2015-02-13 05:38徐远建
都市快轨交通 2015年6期
关键词:客流站点轨道交通

龚 杰 李 鑫 徐远建

(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0037)

1 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运量大、速度快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引导城市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外围组团与中心城的快速联系的交通工具,而轨道交通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平,必然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做好交通接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市轨道交通接驳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早期建设线路(1、2、13号线)缺乏系统规划,接驳以自发需求为主,后期建设弥补不足;奥运前开通线路(4、5、10号线)意识到接驳的重要性,轨道站点接驳开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但规划建设机制尚未理顺;至2010年,随着5条外围地铁新线(房山、大兴、亦庄、顺义和昌平线)的开通,轨道交通接驳逐步理顺了规划设计审批与建设实施机制,至此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有了很大的跨进。笔者针对近年来北京新开通地铁线路的接驳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乘客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和总结,反思规划阶段工作的缺陷与不足,为更科学地推进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接驳工作提供改进方向,以供同行参考。

2 北京轨道交通现状特征与问题解析

截至2014年底,北京地铁已经形成了由18条(不含S2线)轨道交通线路组成的庞大网络,总运营里程达527 km,全年客运总量达到34.1亿人次[1]。交通接驳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每批次地铁线路的开通,依然会有不少市民反映换乘地铁不便,通过对近年来开通线路交通接驳规划和建设实施情况的整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轨道交通接驳不便,步行环境亟须改善

受外部地形、管线、投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铁在建设过程中交通功能优先理念逐渐被建设条件优先所取代,往往地铁出入口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后期建设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导致最终实施的出入口从功能上出现不合理的地方。

对2013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全网(不含机场线、S2线)的230座车站进行统计,其中110座为路段中部设站,115座为跨路口设置,其余5座位于交通枢纽内。在路中设站的110座车站中,有37座车站的出入口位于道路一侧,道路另一侧乘客只能通过平面过街才能进入车站。在跨路口设站的115座车站中,有2座车站(林萃桥站和慈寿寺站)虽然设有多个出入口,但仅服务了1个象限的客流;有23座车站服务了2个象限的客流,占总数的20%;有32座车站服务了3个象限的客流,占总数的28%;有58座车站提供了4个象限完整的服务,占总数的50%[2]。

图1为北京地铁出入口过街功能统计,从图中可看出,超过四成的地铁车站未能解决各方向地铁乘客的过街通达性,造成乘客出行不便,同时增加了路口的交通压力。

图1 北京地铁出入口过街功能统计

此外,在穿越城市中心城区的线路中经常出现出入口占用人行通道、设置在交通环岛及立交匝道桥区等情况,不仅给步行客流带来不便,而且大量客流穿越非信号控制路段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2 用地控制介入过晚,规划意图难以实现

北京轨道交通的接驳规划工作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开始着手,该阶段为总体的规划指导,局限于“纸面”。随着线路后期设计研究的逐步深入,交通接驳专项规划工作在总体/初步设计阶段正式开展。根据以往多条线路的经验,在初步设计阶段,衔接规划就会面临需要配备接驳设施的车站周边土地已出让的现实问题,导致接驳设施难以落地,交通接驳规划缺乏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融合。

受线、站位方案的稳定性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交通接驳项目的审批一般在轨道交通线路施工图设计阶段(试运营前的1~2年)才开始正式介入,周边用地与项目已基本成熟,使接驳设施用地协调更加困难。

2.3 沿线土地开发滞后,配套设施难以同步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建设非常迅速,尤其是城市外围区域和周边新城经常会出现地铁线路开通后,轨道交通沿线城市土地开发难以跟上轨道交通发展的脚步,车站周边没有道路接驳或规划的接驳设施不能同步建设投入使用。

以2010年开通的5条轨道交通外围新城线路(房山线、大兴线、昌平线一期、亦庄线与15号线一期)为例,5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08.4 km,车站50座,统计交通接驳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同步实施情况见表1[3]。

以配套接驳道路为例说明,道路是地面交通运行的载体,接驳配套道路建设的不同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铁车站的客流接驳。配套道路建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按规划实施车站周边接驳必要的道路,保证接驳设施高标准建设和使用;按照每座车站至少有一条道路满足地面公交通行条件的原则进行建设,满足接驳的基本功能[4]。而从表1中数据可看出规划需求的落实情况仅仅为20%,其中部分新建道路按二类标准建设,落实的道路建设与需求差距非常大,表明外围新城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滞后对接驳配套设施建设有很大影响。

表1 2010年5条地铁新线接驳设施规划与落实情况

2.4 初期规模预测困难,设施供需匹配性差

以北京地铁5号线工程为例,对5号线试运营2年后全线所有站点周边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进行调查(见图2),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线整体停车设施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但个别车站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与实际停放数量差异较大,既有供大于求,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究其因由,也有规划阶段对非机动车接驳需求规模的把握不足之处。

2 北京地铁5号线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实际使用情况[5]

3 交通衔接反思

3.1 与地铁设计实时互动

地铁作为百年工程,出入口的人性化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各种接驳方式的便捷性,也是进行各种接驳设施规划的基本前提。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布设出入口,包括出入口的数量、规模、具体位置等,使乘客能够顺畅、便捷到达或离开地铁。因此,在车站设计中应及早引入交通接驳规划,以对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提出反馈建议。

轨道交通线路一般沿城市道路布设,有条件的话应跨路口布置,使出入口能照顾各象限客流,及早将客流引入地铁。车站出入口应与人行过街设施、换乘枢纽等结合设置;与附近的地下空间、公共建筑相结合,鼓励联合开发,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出入口的设计应保持弹性,预留与未来再开发土地的连通条件。

3.2 与土地利用规划融合

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规划离不开土地利用的配合,在线路规划层面,接驳设施的用地就需要在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中予以确定。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轨道控规)是个理想的切入点,通过轨道控规和土地规划相互协调,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中,为后期交通接驳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充足条件。图3为交通接驳各阶段工作内容。

图3 交通接驳各阶段工作内容

然而轨道控规受项目自身的限制,一般不会对交通接驳进行深入的研究。该规划前期需要与接驳规划紧密配合,以确定交通接驳设施用地指标,并将大型的接驳场站(公交首末站、驻车换乘停车场)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中去。需要注意的是轨道控规为非法定规划,各地政府执行力度难免存在差异,建议以该规划为切入点,强化与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6],为接驳设施用地落实提供充足的规划条件。

3.3 分近远期的实施规划

受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接驳设施难以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情况,且短期内由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开发无法实现,导致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无法实施或投入使用。为解决近期接驳需求与实现远期规划控制,提出分期方案是必要的。

衔接规划应针对线路周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分近远期的规划原则,近期以满足交通接驳功能为主,远期结合周边土地开发同步建设交通接驳规划设施。近期重点在于落实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远期重点在于设施如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控制预留。

3.4 引入运营后评价机制

对于初次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衔接规划的难点之一在于设施规模预测的把握,尤其是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涉及车站多,占地总规模大,若规划阶段设施规模预测过大,则会造成土地资源和建设投资的浪费;若设施规模预测过小,又难以满足乘客的使用需求。

一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公共交通的骨干地位向主体地位转移的过程中,对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各种交通方式比例构成不断随之而变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交通衔接规划策略应随城市交通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以符合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因此,及时地开展交通衔接设施使用效果的后评价,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为后续衔接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建议客流达到初步稳定状态后开展后评估工作。

4 结语

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规划是一项整体性与系统性非常强的规划,包括与地面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同时也是一项实施性极强的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而后又面临建设实施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规划与建设关系是要考虑的重点。此外轨道交通接驳后续建设管理牵扯部门广,利益纠纷多,只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协同建设管理制度[7],才能对各部门进行合理的统筹管理与安排,交通衔接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规划意图。

[1]张琛,李超,贺力霞,等.201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统计与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5,28(1):1-3.

[2]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实施效果[R].北京,2013.

[3]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北京地铁5条新线交通衔接规划情况汇总[R].北京,2010.

[4]徐旭晖.与轨道工程同步建设的接驳设施规划及检讨:以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为例[C]//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3.

[5]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5号线建设项目后评价及方法研究[R].北京,2010.

[6]秦国栋.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使用的融合:轨道交通规划的反思[EB/OL].(2014-12-02)[2015-08-03]http://rail.ally.net.cn/special/2014/1202/4062.html.

[7]刘云,徐永刚.城市轨道交通与换乘接驳设施协同建设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5,28(4):27-32.

猜你喜欢
客流站点轨道交通
客流增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怕被人认出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