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

2015-02-14 03:27刘瑞东陈小平
体育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肌电变化率徒手

刘瑞东,洪 扬,陈小平



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

刘瑞东,洪 扬,陈小平

运用生物力学和运动训练学的方法,研究在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和30%最大力量(30%RM)负重深蹲时,躯干与下肢肌肉的募集及其相关关系的变化。选择14名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大学生男子足球专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8块位于躯干和下肢的深蹲主要肌肉进行了肌电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与稳定条件相比,在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时所有肌肉的RMS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不同级别(A、B和C)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或30%RM负重深蹲时肌肉的RMS值亦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与徒手相比,在30%RM负重条件下深蹲时大部分肌肉(7块)的RMS值出现显著增长(P<0.05),表明负重因素对于肌肉发力的影响明显大于非稳定因素;在非稳定条件下,30 %RM负重时能够显著提高大部分参与运动肌肉的力量(P<0.05),而根据以往的研究,肌肉最大力量在不稳定条件下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在训练中应注意区别“非稳定”与“负重”这两种不同的刺激条件,不能将“非稳定”条件简单地视为单向的提高或降低肌肉力量的训练手段;随着不稳定程度提高,位于髋关节附近的臀大肌RMS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踝关节附近的胫骨前肌RMS则出现下降,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维持人体平衡的“踝策略”和“髋策略”。

非稳定;深蹲;力量训练;肌电;启示

1 问题的提出

稳定性(stability)是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核心,以脊柱、骨盆和髋关节为核心部位的稳定有利于全身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在高速、多变的运动中为四肢的运动建立稳定的支撑,并形成合理的肌肉运动“链”,衔接、传递和协调肌肉的用力[16]。因此,“稳定性”成为近年来力量训练的关键词。为了快速提高运动员某一肢体环节或局部区域,例如,躯干部位的稳定支撑能力,在训练中大多采用“不稳定”条件下的徒手或负重训练手段,试图通过这种不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增强相关肌肉或肌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达到提高这些部位稳定性的效果,为即将收缩发力的肌肉(群)建立支点,为更快和更有力的肢体运动创造条件[4,6]。

目前,对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参与肌肉活动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康复和健身领域[4,5,10,13,14,21,22],对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其研究主要是以比较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最大抗阻力量的变化为主[7,15],对于当前竞技运动训练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的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和中、低负重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1,18]。这种状况导致目前已经在训练实践中广泛运用的徒手和中、低负重的非稳定训练方法仍然缺乏生物学机制的理论支撑,缺乏相应科学研究的佐证,人们还不清楚在“稳定”与“非稳定”两种条件下肌肉力量、不同肌肉(肌群)之间力量关系的变化,以及不同不稳定程度对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削弱了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影响了这些力量训练的效果,甚至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运用肌电测试和分析的方法,从生物力学和运动训练学的角度,研究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和30% RM负重时,参与运动相关肌肉的募集及其相关关系的变化,为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力量训练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14名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专业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运动等级均为国家二级水平)为实验对象(表1)。所选受试者在1年内没有骨折、肌肉拉伤等运动性伤病,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实验前24 h不进行剧烈运动,并熟悉本次实验所选动作(深蹲),清楚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受试者本着自愿的原则,理解实验意图并积极参与实验,付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实验设备

1.Vicon红外高速三维运动分析系统(Vicon MX Motion Capture System),红外高速摄像机内置的CMOS传感器可同时实现高分辨率与高采样频率,8摄像头,采集频率200 Hz。

2.16道Trigno无线EMG系统(Trigno TM wireless EMG system,USA),无线EMG传感器EMG信号宽度20~450 Hz,采集频率200 Hz,可以与Vicon高速摄像机同步采集数据。

3.CAREN六自由度转动平台(图1)。平台可以在3个正交方向进行摇摆(X),浪涌(Y)和升沉(Z),围绕3个正交轴的旋转被称为倾斜(YZ平面),起伏(XZ平面)和横摆(XY平面)。

4.其他设备包括平衡气垫、Polar心率(HR)仪、酒精、棉球若干、秒表、绷带、胶带若干。

图1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平台稳定30%RM负重深蹲(S30)示意图

2.3 实验设计和流程

本研究在参照前人实验设计[1,2,18]和对深蹲动作[9,20]进行动作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腹直肌(RA)、下腰部竖脊肌(LLES)、阔筋膜张肌(TFL)、臀大肌(GMa)、臀中肌(GMe)、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和胫骨前肌(TA)共8块肌肉进行实验测试。

为了让受试者熟悉本次实验的非稳定条件,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1周进行了1次适应性练习。本次实验的稳定条件由CAREN六自由度平台提供,非稳定条件分别由CAREN六自由度平台提供A级(频率0.8 Hz,幅度×10)、B级(频率0.8 Hz,幅度×15)和C级(平衡气垫)不稳定,不稳定程度为C>B>A;负重条件分为徒手(0)和30%RM两种。肌电测试时,受试者被随机安排进行8种状态的深蹲(稳定徒手-S0,稳定30%RM负重-S30,徒手不稳定-A0,不稳定30%RM负重-A30,徒手不稳定-B0;不稳定30%R负重-B30,徒手不稳定-C0,不稳定30%RM负重-C30),每种状态进行5次测试。

为了保证测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选取了Mcneely推荐的方法[19],在肌电测试前1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最大力量间接测试,得到每一位受试者的最大力量1 RM。按照Hermens推荐的程序[12]确定表面肌电片粘贴位置、处理体毛、打磨皮肤和酒精消毒,尽可能的确保肌电信号采集的准确性,深蹲动作也制定了相应标准,本实验采用固定足距、足尖方向(外斜15°)和深蹲深度(下蹲到大腿上沿水平),以避免由于足距、足尖方向和深蹲深度而影响发力。

为了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每位受试者均执行了从热身到测试结束统一的测试流程,测试前进行了预备性测试,并在测试过程中运用Polar团队HR仪进行监控,以确保不出现肌肉的疲劳。

2.4 数据处理

将实验原始数据导入Delsys EMGworks4.0 软件,先进行带通滤波(Filter IIR-Band pass)处理,带通频率10~400 Hz,后将滤波后的数据进行移动平均(Remove Mean)处理,然后,再将移动平均后的数据进行绝对值简单计算(Absolute Value simple math)。根据VICON的膝关节蹲起角度划分出深蹲周期(图2),计算单个周期中的肌肉RMS值。在得出全部肌肉各个状态下的RMS值之后,以徒手稳定S0状态下的RMS值为基准值,计算出其他状态下各肌肉RMS的相对值(Relative Value)[11]。各肌肉的RMS值均为5次深蹲测试的平均值,所有数据导入Spss 17.0软件中,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时各肌肉活性的变化

图3是徒手深蹲时8块肌肉非稳定(CAREN 平台A级不稳定)与稳定条件的肌电均方根(RMS)相对变化率(%),该指标可以反映各块肌肉在非稳定条件下收缩力的变化情况。

对RMS的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不稳定条件下的徒手深蹲与稳定相比较,尽管参与活动肌肉RMS的绝对值出现增长或下降(图3),但在总体上所有测试肌肉的变化率均基本在10%以内,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不负重的情况下,CAREN 平台A级不稳定并没有显著改变这些肌肉的收缩力。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来看,有关非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大肌力”和“柔软支撑面”两个实验条件下,其结论也主要显示为,非稳定条件下参与肌肉的1RM(最大肌力)与稳定条件比较普遍出现下降。例如,Behm 等人(2002)研究了在稳定支撑面(板凳)和非稳定支撑面(瑞士球)上,跖屈踝和伸膝时的力量和相关肌肉的肌电情况,结果发现非稳定条件下的最大伸膝力和跖屈踝力较稳定条件分别下降了 70.5%和20.2%。股四头肌和比目鱼肌肌电分别下降了 44.3%和2.9%[6]。这说明对于最大肌力来说,非稳定条件会改变参与肌肉的工作关系,一些原来并未参与或参与程度不高的肌肉,尤其是那些维持身体稳定的深层小肌群,开始被动员或增加了活动,一些拮抗肌的活动也由于不稳定的条件加大了兴奋程度,由此而导致主动肌(群)的力量在神经调控下出现相应的下降,以便适应参与肌肉之间在不稳定条件下重新形成的组合关系。

图2 本研究运动员VICON深蹲周期划分示意图

图3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平台上徒手非稳定(A0)与稳定(S0)深蹲时的肌电RMS相对值变化率示意图

当人体在进行徒手运动时,尽管是在非稳定的工作条件下,但由于失去了“负重”这一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参与运动、提高已被募集运动单位兴奋性和增大拮抗肌兴奋程度的条件,所以,大部分参与运动肌肉的收缩力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已经普遍运用的在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训练,特别是与本研究类似的硬支撑面的不负重非稳定训练,并不能明显改变绝大部分参与运动肌肉的收缩力。长期的徒手训练,尽管是在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也许能够动员那些在稳定状态下没有或参与程度低的小肌肉,尤其是深层小肌肉参于运动,并增强或改变这部分肌肉的力量,但对于那些主要肌肉(群)。例如,本研究所测试的深蹲动作的臀大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等大肌肉的刺激不够,甚至并没有被募集,不利于这些肌肉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要从肌肉的募集定律等基础理论的角度,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徒手“非稳定”训练对力量发展的作用。

3.2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时各肌肉活动的变化

为了解“负重”因素对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躯干和下肢肌收缩力的影响,对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的负重与徒手深蹲,以及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参与肌肉的力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4是受试者在稳定条件下负重与徒手深蹲的RMS相对比值变化,除TA外,其余7块肌肉的RMS比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LLES、GMa、GMe、BF、RF提高的幅度较大,与徒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在同样的稳定条件下30%最大力量的负重明显增强了绝大部分参与活动肌肉的收缩力量。

图4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平台稳定条件下负重与徒手深蹲的肌电RMS相对值变化率示意图

图5是各块肌肉在不稳定条件下的负重与徒手深蹲RMS相对比值的变化,LLES等5块肌肉的RMS相对值在30 %负重深蹲时的变化率高于徒手(P<0.05)。该结果显示,在同样的不稳定条件下,在增加了“负重”的外在干扰条件后,位于骨盆附近的躯干和下肢肌(LLES、GMa、GMe、RF)出现了明显的肌力增加趋势。

图5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平台非稳定条件下负重(A30)与徒手深蹲(A0)的肌电RMS相对值变化率示意图

图6是稳定与不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RMS相对变化率的比较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测试肌肉的RMS相对变化率之间均不具显著性,表明在负重深蹲时不稳定条件并没有导致参与活动肌肉收缩力的增大。

图6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平台非稳定负重(A30)与稳定负重(S30)条件下深蹲的肌电RMS相对值变化率示意图

从上述测试结果分析,“负重”是导致测试肌肉募集和兴奋程度改变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稳定还是非稳定条件下,与徒手比较,负重均可以显著改变大都分参与活动肌肉的收缩力。然而,在同样负重的情况下,本研究所采用的CAREN 平台A级非稳定条件与稳定条件比较并没有明显改变肌肉的收缩力,这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证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改变肌肉兴奋性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负重,而不是非稳定条件。同时,与Anderson 和Behm等人的研究结果[3,6,7]比较,受试者在30% RM负重的情况下,与徒手比较在非稳定支撑条件下,躯干和下肢主动肌,例如GMa、GMe和RF等,均出现收缩力增大的现象,而不是降低,这极有可能与负重的“重量”和“非稳定”的条件有关。

根据Hennemann(1965)的募集定律[8],肌肉的运动单位会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而依次得到募集,因此,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负重深蹲的肌肉兴奋程度应该高于徒手。然而,当负重程度达到最大时,如果又改变了肌肉的工作条件,将稳定变为非稳定状态,机体为了克服非稳定状态,会动员一些原来在稳定状态下并不工作的新的肌肉(群)。例如,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参与运动,同时,也会增强拮抗肌和辅助肌的兴奋性程度,此时主动肌群的兴奋性就会为了适应新动员的肌肉以及与拮抗肌和辅助肌形成新的平衡而降低自己的兴奋性,在结果上就会出现所谓“短板”效应,即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以薄弱肌肉(群)为上限的力量效果。这类训练的优点是可以增强那些在稳定状态下没有动员或动员程度低的肌肉的力量,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的训练会导致其主要大肌肉力量的下降。

训练中应高度重视稳定与非稳定因素对负重力量训练的影响,厘清“非稳定”与“负重”在训练中的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将“非稳定”视为提高力量能力的训练手段,也不能将非稳定条件下的“负重”效果视为单向的提高或降低肌肉的力量,而应区别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以及中、低负荷与最大负荷对肌肉力量的不同作用。

3.3 不同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时各肌肉活动的变化

根据目前竞技体育中的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训练,非稳定训练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的条件,硬支撑面和软支撑面。本研究的实验运用了硬支撑面的两种不稳定级别和软支撑面(气囊)等3种非稳定条件,对这些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不稳定条件下徒手和负重的深蹲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图7和图8是8块肌肉在3种非稳定条件下徒手和负重深蹲时的肌电均方根振幅(RMS)的比较。对RMS的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大多数测试肌肉的徒手和负重深蹲在稳定(SO)与不稳定A、B、C状态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也就是说本研究所设定的3个不稳定级别并没有造成徒手或负重深蹲主要参与肌肉收缩力的相应改变。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非稳定”条件并不是导致参与运动主要肌肉力量改变的主导因素,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可能会引起那些在稳定状态下没有募集或兴奋性不高的深层小肌群力量的变化,而对于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例如本研究所测试的GMa、RF和BF等主要肌肉,并不能引起它们兴奋性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RA、GMa和TA随着非稳定程度的提高而出现显著性变化,RA在徒手和负重情况下均出现A级与C级(皮囊)之间的差异,而TA则出现A与B和C级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GMa在负重深蹲时在A级与C级(皮囊),B和C级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不同的非稳定条件,尤其是硬支撑面与软支撑面,可能会引起那些以维持人体平衡和稳定为主要功能的小肌群力值的改变。RA力值对硬支撑面A、B级之间的变换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改变,而对硬支撑面与软支撑面的变化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硬和软两种支撑面对躯干小肌肉可能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TA位于小腿的前部,主要功能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与平衡,本研究中的TA力值对3种不稳定级别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而且随着不稳定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从硬支撑面到软支撑面的转换,其力量相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表明不稳定程度的增加并不总带来这些相关肌肉力值的增长,软支撑面的不稳定有可能造成不利于TA发力的情况,力值的降低也许也是参与运动肌肉维持身体平衡,形成新的组合关系的必要反应。

图7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 平台非稳定(A0、B0)和平衡气垫(C0)条件下徒手深蹲时各肌肉肌电RMS相对值示意图

图8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 平台非稳定(A30、B30)和平衡气垫(C30)条件下负重深蹲时各肌肉肌电RMS相对值示意图

近年来,不同的非稳定训练是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变换“非稳定”的程度(大小)或类型(硬或软支撑面)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提高肢体局部环节的稳定性和克服非稳定状态的能力。但是,在本研究所设定的非稳定范围内,大部分主要肌肉的力量并没有随着非稳定级别和类型的变换而得到显著性变化,表明如果“非稳定”支撑可以提高运动员维持平衡的能力的话,那么这种能力的改善也许更多地是来自于参与运动肌肉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不是各个肌肉“力量”的提高。因此,在当下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中,应当正确认识肌肉力量提高与肌肉关系改善对机体环节稳定性的不同作用,根据专项需求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稳定与非稳定、徒手与负重等不同的训练方法。

3.4 不同非稳定负重对髋、膝和踝关节肌肉发力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比较深蹲过程中髋、膝和踝关节在不同稳定条件下的作用,将参与深蹲动作的主要肌肉按所在位置和功能划分为髋关节肌群、膝关节附近肌群和踝关节附近肌群,并对位于这些关节的典型肌,即GMa、RF和TA进行了重点分析。

以负重稳定时各自的RMS值为基数,对髋、膝和踝肌肉在不同非稳定条件下(A、B、C 3种不稳定条件)的相对变化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图9)。研究发现,与负重稳定状态比较,A级非稳定时的GMa、RF和TA的RMS相对值均出现小幅度降低,随着不稳定程度的增加(B、C级),GMa和RF的RMS相对值出现明显提升,而TA则出现先增长(B级)后下降(C级)的变化。

图9 本研究运动员在CAREN 平台稳定(S30)与非稳定(A30、B30)以及平衡气垫(C30)条件下负重深蹲时各肌肉肌电RMS相对值变化率示意图

King等人(1994)的研究提出了人体克服失衡的踝、髋、跨步和抓扶策略[17]。他们认为,当不稳定程度较低时,如果站立面积大且表面牢固,能确保两脚与站立面充分接触,那么人体就会主要以踝关节的力量维持稳定,即踝策略。当不稳定程度增大或两足接触面较小时,例如,站在平衡气垫上,人体依靠“踝策略”已不能完全克服失衡状态,就会加大髋关节周围肌肉的活性来辅助保持稳定,即髋策略。当外界干扰刺激强度进一步加大时,踝和髋策略都不能保持人体重心处于支撑面时,人体则会启动跨步或抓扶策略。

从本研究的相关数据来看,在总体上可以通过GMa和TA的活动变化看出踝和髋策略对人体维持平衡的影响,其RMS值随着不稳定程度的增大而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当非稳定程度较低时(A级),3块肌肉的RMS变化率基本相同,当非稳定程度增大到B级水平,3块肌肉的RMS变化率均出现提高,并且GMa的RMS变化率的提高幅度高于胫骨前肌(图9)。当进一步增大非稳定程度之后(C级),GMa和TA RMS变化率出现了与King等人提出的踝、髋策略类似的变化,GMa的RMS变化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相对应的是TA RMS变化率的下降,即似乎显示出随着非稳定程度的增大“髋”逐渐取代“踝”成为维持身体稳定的主要部位。

鉴于目前的研究条件,至今为止研究者还缺乏这方面的足够数据和研究,人体维持平衡的策略问题仍然处于较为宏观甚至是哲学层面上的讨论。但是,该问题对竞技运动训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需要继续给予高度地关注。

4 结论

1.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在稳定还是非稳定条件下,“徒手”训练基本不造成参与活动肌肉力量的变化,而“负重”则可以显著改变大都分参与活动肌肉的收缩力,表明“负重”是改变参与运动肌肉力量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不同非稳定条件下,无论是徒手还是负重深蹲,其主要肌肉的兴奋性并没有随着非稳定程度的提高而出现显著性变化,表明“非稳定”支撑条件并不是改变参与肌肉力量水平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在核心力量或功能性力量的训练时,“负重”因素对于肌肉力量的影响明显大于“非稳定”因素。

2.在负重的非稳定训练中,应注意中小负荷与最大负荷刺激的不同作用,在本研究所设计的30% RM负荷能够增加大部分参与运动肌肉的力量,而根据以往的研究,肌肉RM在不稳定条件下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因此,在训练中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的刺激条件,不能将“非稳定”条件简单地视为单向的提高或降低肌肉力量的训练手段。

3.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GMa和TA的力量随着不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出现变化,位于髋关节附近的GMa RMS变化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位于踝关节附近的TA RMS变化率则出现下降,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King等人提出的人体克服维持平衡的“踝策略”和“髋策略”。

[1]黎涌明,曹春梅,陈小平.非稳定支撑面上自由负重练习的肌电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6):39-43.

[2]刘耀荣.非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73-77.

[3]ANDERSON K G,BEHM D G.Maintenance of EMG activity and loss of force output with instabilit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3):637-640.

[4]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5]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Acta Orthop Scand,1989,(230):20-24.

[6]BEHM D G,ANDERSON K,ROBERT S C.Muscle force and 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J Strength Cond Res,2002,16(3):416-422.

[7]DAVID G B,ALLISON M,LEONARD,et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J Stre Cond Res,2005,19(1):193-201.

[8]HENNEMAN E,SOMJEN G,DAVID O.Carpenter.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cell Size in spinal motoneurons[J].J Neur,1965,28:560-580.

[9]ESCAMILLA R F,FLEISIG G S,ZHENG N,etal.Effects of technique variations on knee biomechanics during the squat and leg press[J].Med Sci Sports Exe,2001,33(9):1552-1566.

[10]FARIES M D,GREENWOOD M.Core training:Stabilizing the confusion[J].Strength Condition J,2007,29(2):10-25.

[11]GOWLAND C,DEBRUIN H,BASMAJIAN J V,etal.Agonist and antagonist activity duing voluntary upper-limb m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Physical therapy,1992,72:624-633.

[12]HERMENS H J,FRERISKS B,DISSELHORST C K,etal.Development of recommendations for SEMG sensors and sensor placement procedures[J].J Elec Kinesio,2000,10:361-374.

[13]HODGES P W,RICHARDSON C A.Feed forward contraction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direction of arm movement[J].Exp Brain Res,1997,(114):362-370.

[14]HODGES P W,RICHARDSON C A.Contraction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lower limb[J].Phys Ther,1997,77(2):132-142.

[15]KENNETH ANDERSON,DAVID G B.Trunk muscle activity increases with unstable squat movements[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5,30(1):33-45.

[16]KIBLER W B,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316-325.

[17]KING M B,JUDGE J O,WOLFSON L.Functional base of support decreases with age[J].J Gerontol,1994,49(6):258-263.

[18]LI Y,CAO C,Chen X.Similar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ies of lower limbs between squatting on a reebok core board and ground[J].J Strength Cond Res,2013,27(5):1349-1353.

[19]MCNEELY E.Building strength,in:Rowing faster[M].V Nolte:Human Kinetics,2005:87-98.

[20]NISELL R,EKHOLM J.Joint Load during the parallel squat in powerlifting and force analysis of in vivo bilateral quadriceps tendon rupture[J].Scand J Sports Sci,1986,8(2):63-70.

[21]POP M H,PANJABI M.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255-256.

[22]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LTTE.Dynamic Lumbar Stabilization Program[M].San Francisco: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1989.

Study of EMG Characteristics during a Deep Squat under Stable and Multi-level Unstable Conditions with Bodyweight and External Load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Current Strength Training

LIU Rui-dong,HONG Yang,CHEN Xiao-ping

Based on biomechanics and sports training theory,the recruitment of trunk and lower limb muscl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ere investigated while squatting under stable and multi-level unstable conditions with bodyweight and 30% Repetition Maximum (RM),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re strength training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Fourteen soccer professional male players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EMG of eight muscles of trunk and lower limb were tested during squatt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all the RMS value of the muscl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hile squatting with body weight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P>0.05),and all the RMS value of the muscl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hile squatting with body weight or 30% R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unstable levels (A,B and C) (P>0.05).But the RMS value of most muscles (seven of eight musc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the external weight increased from body weight to 30% RM (P<0.05).It indicated that the loading factor for muscle cont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influence of unstable factors.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30% RM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MS value of most muscles (P<0.05),however,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muscle?maximal strength showed substantial decline while squatting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Therefore,"unstable" condition couldn’t be simply regarded as unidirectional increase or reduction of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With the increase of unstable extent,the RMS value of gluteus maximus near the hip were dramatically increased,while the RMS value of tibialis anterior near the ankle were decline,to some exten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nkle strategy" and "hip strategy"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e human body.

unstable;deepsquat;strengthtraining;EMG;enlightenment

2015-04-10;

2015-07-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TY049);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14R405080);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

刘瑞东(1990-),男,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E-mail:763689088@qq.com;洪扬(1991-),女,山东临清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E-mail:992572739@qq.com;陈小平(1956-),男,山东武城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Tel:(0574)87600227,E-mail:chenxiaoping@nbu.edu.cn。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1000-677X(2015)08-0045-07

10.16469/j.css.201508007

G804.2

A

猜你喜欢
肌电变化率徒手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徒手攀岩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导数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应用
护岸框架减速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