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是个大问题
——重读李密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015-02-14 10:56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学校殷晓梅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司马氏晋武帝陈情表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学校殷晓梅

“名节”是个大问题
——重读李密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学校殷晓梅

《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上表之时,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也是出自真心的么?我觉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只能理解为威逼之下生出的“假情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之说。当新政权出现时,名士的“名节”是个大问题。对于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内心究竟持何态度,是解读《陈情表》时不能不探究的一个问题。细读课文,笔者发现了课文内外两份《陈请表》。

查阅史料,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征召李密,请李密出来做官。这第一份《陈情表》是写于公元265年蜀汉灭亡之际。第二份《陈情表》,据张海明在《〈陈情表〉别解》中考证,是写于公元270年晋武帝再次征召李密之际。也就是说蜀汉灭后7年,晋武帝再次征召李密。此时,李密祖母96岁。

李密第一次“具表以闻”说了些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但可以据《陈情表》推测。

第一次《陈情表》的书写内容,最充分的陈词就是89岁的祖母在,因“祖母在”而辞职不就。对于第一次《陈情表》的书写态度,李密应该是在第一次征召时表现得不够谦恭,没有表现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之情态。所以,才在第二次《陈情表》中流露了这样的信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司马氏对于李密第一次《陈情表》中提出的有“89岁的祖母在”的理由,显然很不满意。同时,李密在第一次《陈情表》中也没有充分表达“亡国残俘”感恩司马氏之情。所以,诏书“责臣逋慢”。而如果“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出现在第一次《陈情表》中,我想,诏书中是不会出现“责臣逋慢”的。

事实上,李密虽然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但内心仍有“保名节”的心态。“名节”即名誉与节操。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是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多独立特行,生活上不拘礼法,强调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呈现出“魏晋风度”。李密的思想多多少少会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且李密在旧朝为官多年,心中自然有一种“名节”的取向。“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就表明作者的一种“名节”心态。

因而,当诏书“责臣逋慢”时,李密便在第二次《陈情表》中故意强调“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且“不矜名节”。我想,这是高压之下的正话反说。也就是说,李密第一次《陈情表》不仅陈述了“祖母在”的理由,而且让司马氏读出了“保名节”的意思。故在第二次《陈情表》中李密才特意点明“不矜名节”。

在古代,“名节”是上上下下所看重的。当司马氏篡魏之后,蜀汉、东吴相继灭亡,司马政权趋于稳定时,司马氏征召前朝旧臣,则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为了博取一种政治“名节”。他要看到征召产生的社会效果,向世人显示他对前朝旧臣的宽容大度。所以,李密要“保名节”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取信于司马氏。即要让司马氏相信自己“不抵抗”的态度,而又保全自己的名誉与节操。

张海明在《〈陈情表〉别解》中认为,李密第一次写《陈情表》的最大失误,是对晋武帝征召蜀汉旧臣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他认为,在蜀汉旧臣中,李密算不上什么大角色,司马氏的太子洗马也不是重要的职位。司马氏真正看重的不是李密的才能与孝心,而是李密对征召的态度。新政权刚刚诞生,李密一旦“拒官”,这件事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而,李密的拒召,会阻碍晋武帝系列政治策略的实行,也会影响晋武帝的政治名节。所以,第二份诏书措辞极其严厉。此刻,李密才意识到先前的失误。因而在第二份《陈情表》中,李密态度为之一变:感恩朝廷的举荐征召,感恩司马氏宽厚之情。这才有结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志愿,这才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真情。这才是司马氏愿意看到、愿意听到的文字。

古人是非常重视名节的。明朝于谦有一首《无题》诗:“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但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实非肺腑之言,而是李密的无奈之举。

猜你喜欢
司马氏晋武帝陈情表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满奋畏寒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宁清不浊的嵇康
《陈情表》新读
浅析东晋门阀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