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与武夷山传统养生文化探骊

2015-02-15 07:28王志平高会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彭祖武夷武夷山

□王志平,高会军

(1.武夷学院 体育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彭祖与武夷山传统养生文化探骊

□王志平1,高会军2

(1.武夷学院 体育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彭祖是一位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因其养生成效卓著,被尊为传统体育养生术和中华养生文化的鼻祖.因其长寿、好游历及避难等原因,彭祖到过许多地方,有可能曾经隐居于武夷山并生子武、夷.本课题采用田野考察和社会调查,增加感性认识;通过文献检索,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运用类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合理推断,得出的结论是:彭祖以善养生著称于世,因其高辈分,高名望,被天下彭姓族人尊为始祖,乃是理所当然的.彭祖“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惟以养生治身为事”的性格,使之被尊为武夷山的始祖可能只具有象征意义.

彭祖;传统养生;武夷山

彭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寿命最长的养生家.世世代代的武夷山人,都认定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是武夷山的开山之祖.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彭祖的传说和古代文献中极其简括的记载,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到相关的踪迹.即使如此,笔者还是秉持认真负责的精神,通过田野考察和社会调查,获得了以下信息.

根据传说和清代《武夷山志》记载,彭祖曾居住在武夷山的幔亭峰下,但今天已无一点痕迹,只是传说中彭祖所居的地方,如今建有“彭祖山房”酒店.传说和《武夷山志》中载有彭祖墓葬地“彭祖基”遗址,根据《山志图》的标示,我们在天柱峰下今武夷山庄(四星级酒店)内的一块草坪上找到了“彭祖基”遗址,所在处,一块巨石上刻有彭祖雕像,其基座上刻“彭祖基”字样,显然属于后人的纪念之作.除此以外,武夷山市区的街道有彭祖路,南郊公园“和园”的文山之巅矗立着取名“武夷魂”的彭祖、彭武、彭夷父子三人巨型石雕;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三姑茶博园中立有彭祖雕像.当然,还有一些彭姓居民,自豪地宣称他们是彭祖的后代.因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所以,有关的推介资料中,也绝对忘不了给彭祖留一定篇幅.如今的武夷山可以说是福建省的名片之一,而彭祖又是武夷文化中比较令人瞩目的明星之一.那么,彭祖是武夷山的老祖宗的说法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本文想要在已有评介、赏鉴性研究的基础上作深入一步的探索.

1 武夷学人之彭祖研究综述

在武夷山市编撰的一套“武夷文化丛书”中,《洞天佛地·彭祖与武夷》称:“武夷山的主神,除了皇太姥和武夷君外,还有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武和夷.”彭祖为躲殷纣王谋害,云游天下名山,“隐居在武夷山,居住在幔亭峰下,生了彭武和彭夷,父子三人一起开发了武夷.”“后人为了纪念彭祖父子开发武夷的功绩,用他两个儿子武和夷的名字命名武夷山.”文章还引述明康万驹《彭祖基》诗中“云龙彭祖居,风雨社貌(按:应为“儿”字的繁体“兒”之误)墩”句意说:“彭祖在武夷山生活到了777岁,六月初三死去.社貌60人为他举柩.这时天空忽然出现一条云龙,接着六月天下起大雪来,在狂风暴雪中,社貌60人全都冻死,人们把这60人埋葬在一起,葬处叫社貌墩.”[1]85该丛书中的《奇山异水·彭祖去世的信息》则说彭祖活了880岁,文中也引述了明朝康万驹《彭祖基》诗,只是改正“社貌”为“社儿”,其他如彭祖于六月初三去世,天降大雪,举柩60人皆冻死[2]62等内容与《彭祖与武夷》相同.与此两例大致相同的还有《武夷山·开拓武夷的长寿老祖》一文.不过,该文说:“殷朝末年,为避世乱,彭祖带着两个儿子彭武、彭夷举家南下,来到武夷山导川夷岳,披荆斩棘,垦荒种植……”[3]88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开山功臣,便取彭武、彭夷之名为山名,“而彭祖则被后人称为武夷君.”文章称彭武、彭夷是彭祖“举家南下”时带来的,而不是在武夷山出生的.同时将彭祖指称为武夷君.这是此文与前引武夷文化丛书的不同之处,也与《武夷山志》所记的彭祖、武夷君并不是同一个人不一样,而且这一段描述有什么依据,作者也没有说明,应属臆断,不足凭信.该文还引证了《史记·楚世家》、《异仙录》、《楚辞·天问》、《庄子》等文献中有关彭祖的一些文字,来论述彭祖实有其人及其对古代养生文化的贡献.至于彭祖去世的故事则与武夷文化丛书所述完全相同.此外,还有一些近似随笔式的叙事散文,也讲述了彭祖与武夷山的故事,其内容大同小异.如《解读武夷山·人间仙境武夷山》这样写道:“相传,远古的时候,武夷山原本是一片洪荒,……彭祖率领彭武、彭夷二子,以夸父逐日之悲壮,披星戴月,餐风饮露,挥起拓荒之大锄,不停地开山治水,终于把蛮荒的武夷挥写成旷世的永恒,创出一方人间仙境.”[4]7总之,武夷山学人的彭祖研究,因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都缺乏考镜源流的耐心和比较深入的学术思辨,一般以绍介资料为主,相同重复处,不厌其烦;资料相异处,自说自话.虽有百花齐放之盛,却无百家争鸣之意,所以只能停留在较浅层次上.

2 彭祖与武夷山关系寻踪

2.1 史志传记中的零星资料

上述武夷山学者关于彭祖的绍介和论述大多源于清董天工(于乾隆十六年(1751)编定)的《武夷山志》.据董《志·序》介绍,此书是汇集和取舍以前的四种山志残卷并补充了大量资料编撰成的.现行的董天工《武夷山志·绘像·彭祖》:“彭祖,陶唐时人,姓篯名铿.二子:曰武、曰夷.”题赞:“在昔彭祖,献尧雉羹.幔亭峰下,遁迹养生.茹芝吸露,颜如舜英.厥有二子,武夷得名.”[5]23《武夷山志》卷十八《方外》简略记载了彭祖与武夷山的关系:“彭祖,姓篯名铿,相传古陆终氏第三子也,亦谓之中黄君.传称其尝进雉羹于尧,尧封之彭城,故称彭祖.又有曰商贤大夫,即所谓老彭,隐居是山,善养生术,寿七百七十七岁.子二:曰武,曰夷,同居于此.或曰山因是得名.”[5]586对上述内容,董天工作了以下说明:“彭祖之事,幻妄不经.灵均(屈原字)《天问》所云:‘彭铿斟雉帝何享?寿命永多夫何长?’正以其事为不足凭.后世尚奇,反摭拾而为《列仙传》,谬矣!”(同上)

董《志》所据,远取《天问》、《列仙传》和《神仙传》等文献,近采南宋白玉蟾《止止庵记》.据《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6]1689《史记·五帝本纪》:“而禹、皋陶、契、后很、垂、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6]38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篯铿之后,后为大彭,亦称彭祖”[6]39. 《国语·郑语》载:“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昭注释说:“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后有大彭氏.”又说“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7]511刘向《列仙传》:“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按: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先秦时一直为楚地,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灭楚后所设)有彭祖仙室,前世祷风请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去,云后升仙而去.”[8]

以上文献可以说是彭祖研究必备的权威资料.这些资料说明彭祖在历史传说中确曾实有其人.而董天工认为彭祖之事“幻妄不经”,“不足凭”.“然是山以仙著名,则仙、佛、羽、释应与古迹并垂不朽.”[5]36在董天工看来,彭祖属于神仙之列,所以为他画像、立传.但是,从上引《史记》、《国语》、《列仙传》等资料中都看不出彭祖和武夷山有什么关系.据清代来鸣谦等人的《序》文评介,董《志》是汇辑前代4种旧志而成,而历史上第一个为武夷山修志的人是崇安人刘夔,字道远,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董天工是否看到过刘道远的志书已不得而知,但董《志》所录宋朝人的诗文中,只有南宋白玉蟾《止止庵记》提到了武夷山与彭祖及其二子的关系:“武夷之为山,考《列仙传》,篯铿于此炼丹焉.铿进雉羹于尧,尧封彭城,故谓之彭祖.年七百七十七岁,茹芝饮瀑,能乘风御气,岂非仙也耶!有子二人,长曰武,次曰夷,因此遂名武夷山.”[5]185这也是董志中最早出现的关于武夷山得名于彭祖二子的文字.

到了明朝,描写、咏歌武夷山的诗文中有关彭祖的内容就比较多了.如吴栻《武夷杂记》与白玉蟾所述如出一辙:“武夷见自《封禅书》,而《列仙传》又云:篯铿进雉羹于尧,尧封彭城,故谓之彭祖,茹芝饮瀑,隐于是山,寿及七百七十七岁,有子二人,曰武,曰夷,亦有道士,为众所臣服,遂因以为名.”[5]674—675同是明代的一位青年才俊张于垒,其《武夷游记》云:大王 “峰之下曰汉祀坛,祀乾鱼者其地也.坛之下曰云龙道院.院,彭祖故居.铿之二子,曰武,曰夷,皆栖于此,则山之所由名也.”[5]637明代著名学者谢肇淛在《武夷山记》中说:“幔亭之麓云龙道院,彭祖所居,今为一水草庐.精舍数椽,虽稍卑陋,而室旁松栝千章,扶疏蔽日.其后百武为汉祀坛,然荒秽无人迹.”[5]629《武夷山志》卷七《云龙道院》:“幔亭峰下,传为彭祖所居之址,俗称彭祖基,岁久院圮.万历初,长乐陈光禄洙筑室于此,题曰一水草庐,亦称云龙居,寻废.”以上资料都说明,武夷山确曾存在彭祖胜迹,而且彭祖以善养生而一直受到后人尊崇.

2.2 十二处彭祖墓的启迪

前文提到武夷山学人喜欢引《武夷山志》中明代康万驹《彭祖居》诗来佐证彭祖确曾隐居于武夷山并在这里去世.诗云:“阅尽人间世,田家老瓦盆.云龙彭祖居,风雨社儿墩.介鸟殊封在,空床大药存.沧桑多变幻,青嶂对潺湲.”诗后注释说:“彭祖居为云龙道院.彭祖卒于六月三日,社儿六十人为举柩,皆冻死.群葬处号社儿墩,犯之,风雨辄至.”[5](p203)康万驹想来不会是自己杜撰,而可能另有来源——民间传说或是文献资料?如果是民间传说,已经无从查考;如果另有文献出处,又出自哪里呢?按照由近及远的思路,笔者先查考明代典籍,得知李攀龙曾撰《列仙全传》,但其中《篯铿》一篇所述故事,与西汉刘向《列仙传》一样,只有寥寥百十来字,并无彭祖去世的内容.可是清朝俞正燮《癸已类稿》“彭祖长年论”中,有几句记述彭祖去世的话语,与康万驹《彭祖居》诗注大致相同:“彭祖既逃,复示终.或记彭祖六月三日终,其举柩日,社儿六十人皆冻死.……谓其说出司马彪,彪无此语.”[9]由于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明朝以前还有何种文献提到过彭祖去世的问题.直到去年,才从彭忠东辑《彭祖墓资料汇编》转贵州彭昭来博客辑录(2012-12-30)所述,全国有彭祖墓12处:

《水经注》:“彭城县,古彭祖国也.”“城〔彭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下曰彭祖塚.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塚,盖亦元极之化矣.”

《明一统志》:“商彭祖墓在(浙江)孝丰县西南二十里广苕乡彭宅里.”

《江南通志》:“商彭祖墓在(安徽)石埭县北飞渡桥西.”

《河南通志》:“商彭祖墓在鄢陵县北.彭祖,商贤大夫.”

《山东通志》:“彭祖墓在县〔阳信县〕西南五十里.”

《山西通志》:“上古彭祖墓,相传在州〔沁州〕南彭家沟.”

《陕西通志》:“商彭祖墓在县〔宜君县〕北三十里彭村.”

《甘肃通志》:“商彭祖墓在真宁县城东六十里,一云在宜君县北三十里彭村.”

《四川通志》:“周彭祖墓在彭山县东十五里彭亡山.苏辙诗:“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厌世剩云人不见,空坟聊复葬衣冠.”』

《职方典·庆阳府部汇考三》:“商大夫彭祖墓在县〔真宁县〕北十里.”

《职方典·南昌府州部汇考七》:“〔进贤县〕商彭祖墓在七都百家岭下.”

《职方典·杭州府部汇考十八》:“商彭祖墓在县〔临安县〕东十里八百山.”[10]一个人有如此多的坟墓,听起来似乎很滑稽,但实际上不足为怪.因为彭祖不管是迫于商王谋害而避祸,还是封国被灭而逃难,都需要采取防止族人被剿灭的万全之策,那么,布疑兵、放“烟幕”、造疑冢等等,都是合情合理之举.正如俞正燮《癸已类稿》所说,“彭祖既逃,复示终.”这可以看做是彭祖坟茔很多的原因之一.此外,彭昭来先生在《彭祖坟茔何其多也》一文中分析说:“其一:彭祖〔篯铿〕后嗣子孙迁徒他乡,负其遗骸,迁葬之.其二:彭祖〔篯铿〕后嗣子孙迁徒他乡,将其遗物或招其魂附于物,追葬之.其三:古墓〔彭姓〕讹作彭祖〔篯铿〕墓.”[10]我们认为,作为彭部族的始祖,又具有曾为侯伯、大夫的崇高地位与名望,加上彭祖在养生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宗族文化的一贯传统,彭昭来先生所分析的3个原因应该是有说服力的.笔者还觉得,彭祖寿命既长,又好游历,其子嗣必定很多,那么,他在全国各地的后人为老祖宗造衣冠冢,当然也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彭祖在武夷山的墓葬是否也属于其中的一种情况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讨论.我们这里先探讨彭祖及其后人来到武夷山的可能性.

2.3 专家考证的合理性

尽管如上所列,全国有十多处也许更多彭祖坟茔,但《国语》、《世本》、《史记》等权威史传中,都没有提到彭祖晚年是否到过武夷山.今天已知文献表明,我们至今尚未见到南宋以前关于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的任何资料哪怕是传闻.那么,《武夷山志》中所载的“彭祖居”、“彭祖基”作何解释呢?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商灭大彭于“武丁四十三年,其原因可能是商王害怕彭祖氏实力越来越强大,对自己构成威胁.武丁时代正当商朝中叶,而不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如果这样计算,彭祖氏经历了自尧舜至殷商中叶,约八百多年,应当是彭祖部族历代首领的延续年代,不大可能是篯铿个人的寿数[11],何光岳的观点,既肯定了彭祖篯铿作为历史人物的可信度,又比较合理地解释了“800岁”的问题,可能比较符合历史原貌.

自彭国灭亡之后,彭部族残部中的一支由彭城南逃到了今安徽含山与和县.刘向《列仙传》说:“历阳有彭祖石室.”又说:“历阳有彭祖宅.”即指此地.其部众后来可能又渡过长江,到达今鄱阳湖及赣江上游桃江一带,与当地扬越杂居.鄱阳湖在古代叫彭蠡,《尙书·禹贡》说:“彭蠡既诸.”汉朝在彭泽东岸建彭泽县,县境长江南岸有彭郎矶,这些地名中都有个“彭”字,可能就是因为彭人曾迁居于此.

“居住在彭蠡地方的一支彭族,又向东南迁移到今赣、闽交界的武夷山,和闽越人杂居.”[11]显而易见,何先生的推论是能够成立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彭蠡、彭泽距离武夷山毕竟不是十分遥远,能够从彭城迁移到安徽历阳、江西彭蠡,则继续迁徙到武夷山,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因今天能够看到的史料不足而证据还不十分充实,却比较符合事理逻辑,可以成为《武夷山志》所载彭祖故事的理论依据之一.

3 武夷山为什么不以彭祖命名

既然彭祖的武夷山的开山老祖,为什么不以彭祖的名字将此山命名为“彭祖山”,却用其子之名“武夷”命名呢?上文的分析着眼于大彭国的被灭或彭祖因养生术问题逃难而来到武夷山是有可能的,但却回答不了武夷山为什么取名武夷而不是彭祖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循着以下思路作这样的推论.

3.1 彭祖作为武夷山的始祖,只具有象征意义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称,商王曾“令采女乘辐軿,往问道于彭祖,既而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之有验,殷王解彭祖之术,屡欲秘之,乃下令国中,有传祖之道者诛之.又欲害祖以绝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12]9如果彭祖在他的邦国被灭以前,就从封地或殷都来到武夷山并在此生了彭武、彭夷,不是没有可能.这样,武夷山就有了“彭祖居”,他去世后葬在了社儿墩——即“彭祖基”也是合情合理的.需要注意的是,彭祖“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同上)说明此翁可能到过许多地方,而且似乎来来去去,行踪不定——他可能在武夷山住了一段时间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想来一个传承数百年的邦国,子子孙孙不知道有多少,恐怕不会世世代代都挤在彭城吧,或远或近,应该会有子孙移居它处,那么这位老祖宗到处走走,看看子孙,也在情理之中.这就为全国有十多处彭祖墓增加了一条理由.高寿、高辈分、高名望,所到之处,被彭姓族人尊为始祖,乃是理所当然的.如此看来,彭祖被尊为武夷山的始祖可能只具有象征意义.

3.2 彭祖可能未参与开发武夷山的起始工程

更重要的是彭祖“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惟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12]8.根据他一贯的为人处事的性格,即使他来到武夷山以后就终老于此,他恐怕也是只注重养生,而不大可能参与或组织领导开发武夷山的工作.作为儿子的彭武、彭夷,更不会让年高数百岁、至少100多岁的老父亲再去为开山、浚流、种植、捕捞等事务操心费力.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如果父子同时创业,即使父亲中途去世,也不能将父辈置于虚位,却把实际功德都记在儿子名下.而武夷山的命名,不会是彭祖、彭武、彭夷本人所为,而是当地百姓为感戴带领他们改天换地,建设家园的实际领袖彭武、彭夷的杰出贡献和不朽功德所做出的决定,而且很可能是在彭武、彭夷逝世以后才形成的共识.彭祖之所以被尊为武夷山的开山之祖,只是因为他是彭武、彭的父亲,理应被尊为祖宗.这就是武夷山为什么取名武夷而不叫彭祖山的最合理的解释.

综上所述,彭祖篯铿在尧时以贤能封于彭城,后人以封地彭为姓;因篯铿是始祖,故尊称彭祖.因其“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惟以养生治身为事”,且养生成效卓著,福寿绵长,不仅被尊为传统体育养生术和中华养生恶化的鼻祖,而且被后世神化、仙化.因其体健寿永,又好游历,一生可能足迹遍天下,其中当然包括武夷山.因商王企图独享彭祖养生长寿术而欲加害彭祖,因此,在大彭覆亡前或覆亡后,彭祖都有可能为躲灾避难而到过很多地方.无论是游历还是避难,都有可能在一些地方喜欢上该地的某个女子或被女子所喜爱而生育子嗣,这可能也是全国存在10多处彭祖墓的原因之一.这样看来,彭祖曾隐居武夷山而且在此地有两个儿子彭武、彭夷,并不是白玉蟾、谢肇浙、董天工等人凭空杜撰,而是像朱浩熙先生在《彭祖》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彭祖是实有其人,似有其事,史有其籍,世有其迹.”“先秦视之为大贤,汉代视之为硕仙,史家入史,诗人入诗,文人为文,道家为尊,胜迹长留,后人永思!”武夷山留有彭祖胜迹,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加了亮点,值得自豪.彭祖以善养生而名垂千古,其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和珍贵价值的一部分,值得进一步挖掘,以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 ■

[1]邱理真,高洪,方留章. 洞天佛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85-86.

[2]倪木荣. 奇山异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62.

[3]许亦善. 武夷山[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88-93.

[4]王长青. 解读武夷山[M].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7.

[5][清]董天工. 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6-674.

[6][汉]司马迁. 史记·楚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39.

[7]韦昭.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11.

[8][汉]刘向. 列仙传[DB/OL] .www.shupeng.com/ book/51126895.2013-11-7.

[9][清]俞正燮 .癸已类稿.卷十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87.

[10]彭忠东.彭祖墓资料汇编[DB/OL].http://blog.sina. com.cn/u/1944625882.2012-12-28.

[11]何光岳.古代彭部族的繁衍与迁徙[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12][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8-9.

【责任编辑 吴庆丰】

An Exploration of Peng Zu and Wuyishan Conventional Health-keeping Culture

WANG Zhi-ping, GAO Hui-jun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Peng Zu is a legend in history. He has been revered as the father of conventional health-keeping culture. Peng Zu visited numerous places on account of multiple reasons such as longevity, sight-seeing and seeking for shelter. He once withdrew from society, lived in solitude and brought up two sons: Wu and Yi. In order to gain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original materials, the survey was based on field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analogy and reasoning.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Peng Zu should certainly be respected as the father for those whose surname is Peng. Peng Zu is renowned as health-keeping culture for his high social status and position in the family hierarchy. The disposition of Peng Zu being heedless of social affairs, fame, gain, wealth and being concerned aboutbody-building practices enables his image as the forefather of Mount Wuyi to be most likely symbolic.

Peng Zu; conventional health-keeping practices; Mount Wuyi

K825.47,G122

A

1004-4671(2015)05-0063-06

2015-10-07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编号:JAS150617)。

王志平(1977~),男,甘肃天水,武夷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彭祖武夷武夷山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彭祖山的传说
彭祖的故事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