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回望

2015-02-19 07:05陶雪荣沈功田李光海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5年6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科技检测

陶雪荣 沈功田 俞 跃 李光海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回望

陶雪荣 沈功田 俞 跃 李光海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已经发展了近30年,积累了一批成果,成就了一番事业、造就了一代精英、带动了行业进步,为我国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率在20年内(1987~2007)迅速下降18倍发挥了技术保障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本文从科技管理的角度,总结和回顾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历程和科技成效,综合和归纳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的突出特点、科技需求、立项情况、重大事件、成果概况、突出成效和管理心得等。本文即是对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史的客观记录,也对后人具有启发和借鉴。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 突出特点 需求与立项 科技成效 管理心得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政府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进步的职责和使命。如果1979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监察与检验双轨制,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行政”双轨体系的建立,那么1987年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首次承担国家科委课题,可以视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史的时间起点。

纵观28年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从当初的1个点“带缺陷压力容器安全性评定研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与特种设备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技术体系相关的诊断评价、检测监测、科学监管、节能降耗、应急救援和法规标准支撑技术等6条主线,研究队伍从当初的几个单位的十几人逐渐扩充到现在汇集在6条主线下“产/学/研/政、老/中/青相结合”的一百多个单位的近千人,一群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在德高望重行业泰斗的带领下,用齐心协力的执着奉献、用不计得失的身心投入、用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用创新成果的应用实践,谱写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的壮丽诗篇。

1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的突出特点

我做为一名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者,经历了20多年的管理实践和不断深入的总结凝练,深深感到,特种设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安全科技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需依靠自主创新。

1.1 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向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1]。特种设备量大面广,截至2013年底,我国特种设备总量达936.91万台(套、辆),其中:锅炉64.12万台,压力容器301.12万台,电梯300.93万台、起重机械213.50万台、场(厂)内机动车辆55.36万辆,客运索道873条,大型游乐设施1.79万台(套),气瓶14387万只,压力管道89.83万公里[2],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涉及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一旦发生事故,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恶劣。特种设备安全关系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各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管理、检验检测、维修改造等环节,是技术性强、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的整体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技术进步的总体状况。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和检验检测等环节的强制性法制化管理,我国也不例外。特种设备科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至少包括:力学(130)、物理学(140)、工程与技术学基础学科(410)、材料科学(430)、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510)、安全科学技术(620)等6个一级学科,而且要想让科技成果发挥效能,往往要将不同学科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并围绕特定需求进行系统集成、整体推进。

1.3 必需依靠自主创新

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在安全监察机构人员的设置、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网络的建设、特别是检测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国家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优生优育、定期检验、限期报废”。即严格控制新产品的制造质量,定期检测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新。

我国由于历史、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用特种设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投用的特种设备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我们的国情和我们所面临的安全技术难题与国外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些可以借鉴,多数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建立我国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技术体系以及法规标准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

2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历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鉴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管理体制,谈到科技发展,首先要有项目,有了项目才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开展试验和研究,有了试验和研究才会出成果,有了成果才能去应用,有了应用才能实现科技发展。总体来说,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是依托科技项目带动和发展起来的。另外,特种设备安全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科技投入主要靠政府,也就是主要依靠财政部、科技部的项目拨款。因此,记录发展历程时,按照时间顺序,以科技部、财政部的拨款项目和管理层面上的重大事件为主线。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七五”打基础、“八五”树品牌、“九五/十五”搭平台、“十一五”规范管理上规模,自此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回顾28年的科技发展历程, 我认为“八五”是最值得纪念也是最重要的5年,这5年是奠定基业、充满激情、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5年,不但树立了特检科技品牌,而且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培养了管理与研发的骨干力量。

2.1 科技立项

●2.1.1 需求牵引,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立项原则

“八五”主要针对如何治理我国近40万台存在各种严重缺陷的压力容器,按法规标准规定应报废更新,测算约需200~400亿元资金并占用全国压力容器制造能力2~3年时间,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必需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方法。实现了特种设备安全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零的突破。

“九五”主要针对几乎100%存在问题的工业管线,近80%的管道焊缝存在超标缺陷,但真正引发事故只是极少数,如何科学评估和隐患治理。

“十五”主要针对埋地燃气管道普遍处于疲于堵漏抢险、无奈盲目更新和监察无规范、检测无手段、评价无方法的高成本、低成效的被动局面,如何科学合理保证生命线安全。

有了15年的积累和影响力,使得我们能够组织起全国一百多个单位的几百名专家,在2003~2005年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法规标准、动态监管、检测监测、诊断评价和应急救援等5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需求整体情况,并将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由5个课题的78项研究任务组成。

“八五/九五/十五”一直是课题层面的立项,“十一五”跃升为项目层面的立项,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步入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

2006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特种设备安全都被列入其中。天道酬勤,机会总是赐给有准备的人,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人辛勤耕耘15载,终于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终于开拓出一片沃土,可以根据行业需要播种、劳作和收获了。在此背景下,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为了更好的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对行业的科技需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体规划, 2008年国务院将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节能监管职责赋予了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因此也将此方面的科技需求纳入其中。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需求体系框架见图1。

2010年以后,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工作,基本都在此框架下展开,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图1 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需求体系框架

科技部项目重点针对国家层面的技术需求,主要项目情况详见表1,表中只列举了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负责的“攻关课题、863课题、支撑项目和仪器专项。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针对特检行业层面的技术需求,2007~2015年期间,9年共立项79项[4]、拨款13947万元,详见表2 。

自筹经费项目主要针对特检机构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2009年起实现规范化管理,并列入质检总局科技计划,2009~2014年期间,6年共立项398项[4](受篇幅限制,详细列表略),此类项目经费10~300万元/项不等,即使按20万元/项保守估算,总额也有7千多万元。

表1 科技部立项的主要项目[3]

表2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4]

(续表)

(续表)

(续表)

2.2 重大事件

回首28年的发展历程,许多重大事件历历在目,受篇幅限制,本文仅列举三大事件,即:“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的立项与组织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成立。在我看来,它们对推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此外,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在各领域科技发展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标志着科技成果水平和价值达到了国家鼓励和表彰的程度,因此,也做为重大事件记录于此。

●2.2.1 “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的立项论证与组织实施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申报,对全国各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要挤进已有格局,立项难度可想而知。在劳动部科技办的全力支持下,1989年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李学仁的带领下,组织全国80多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立项之路的艰难跋涉,1990年拿出了完整的论证报告第一稿,预算经费1840万元,国家科委初步核定为1200万元,按照这个预算,减少部分研究内容拿出论证报告第二稿,由于改为国家计委管理,经费核减为700万元,1991年又改回由国家科委管理,此时攻关计划经费“盘子”已定,只能挤出250万元(其中由劳动部自筹100万元)用于本课题。80多人参与、历时2年半时间,预算从1840万元锐减到250万元,如何组织课题实施、兼顾长远发展,对课题管理组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估与爆炸预防技术研究”是“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劳动安全关键技术”中的一个课题,编号为85-924-02,课题的核心任务是为我国近40万台存在各种严重缺陷压力容器的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该课题由九个专题38个子专题组成,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组织实施, 全国46个单位的260名教授、研究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在只有282万元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劳动部后续补充拨款32万元),经过近4年的努力, 解决了30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9大项的41个独立成果,提出9份标准草案和56份研究报告,发表129篇论文,研制8种检测仪器/防爆/抑爆装置,成果在300多项检测评估项目中成功应用,取得了3亿元(由当时企业开具的效益证明统计得出)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

“八五”课题的立项论证和组织实施,对外成功打造了特检科技品牌,对内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模式,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的奠基石。首先,它成功凝聚了一支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勇于奉献的创新队伍,这支队伍是推动和主导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到十一五末期发展壮大到100多个单位(10个院所、38所高校、30多家企业、20多个技术机构)的700多人,集中了我国此领域85%以上的优质科技资源。另外,它总结的管理经验:建立在广泛调研基础的准确把握科技需求,成立顾问组指导把关,推动成果综合应用,注重课题间协调和管理规范化等,在未来的课题和项目管理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成为特检科技的管理亮点。

●2.2.2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国家组织专家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背景下,2003年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陈钢的带领下,对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行了战略研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发文成立了由10个专业组、100多名行业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

有了15年的科技积累, 有了行业对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信任和肯定,使得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来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这是一次站在国家和战略的高度,对特种设备安全科技问题进行的一次最全面、最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在内容上,既有管理层面的问题又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既包括预防技术又包括应急救援,既涉及当前问题又考虑发展趋势,历时2年半,全国100多个单位的200百多名专家贡献了知识、经验和见解,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提出了“特种设备安全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议书”。对上述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8名院士进行了高层专家评议,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组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进行了审议,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通过战略研究,我们明确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面向,实现两个创新,建立三个机制,搭建三个平台”的发展思路(即: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的,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为手段,坚持安全科技为政府立法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管理体制创新;开展系统、集成的共性、关键性的检验检测监测与安全风险寿命评价技术和监控预警应急救援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水平;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试验基地、基础数据三个平台的研究建设,实现管理体制和共性技术创新),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支撑八类特种设备事故预防技术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27个研究方向和任务。

此次战略研究对我国首次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首次将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从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的课题级提升到项目级,并在内容上首次实现八类特种设备全覆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全覆盖,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为了让业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趋势,更多地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立项方面的历程和经验,我们编著了《21世纪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一书,该书于2007年4月由国防出版社出版,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和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为该书欣然作序。

●2.2.3 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成立

“十一五”我们实现了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级别的立项,实现了八类特种设备全覆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全覆盖;在质检总局“科技兴检“战略的推动下,地方技术机构纷纷自筹经费开展科技工作,但存在着整体上缺乏有效组织、行业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科研重复立项、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重复建设、科研人才和先进科研实验装备短缺等种种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在院长林树青的带领下,在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的全力支持下,探索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并于2009年4月30日和7月15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研究确立了“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的总体构想和筹建计划。

为了完善构想,筹建平台, 2009年8月我们对全国技术机构做了一次科技状况普查,普查内容包括设备原值、技术人数、收入规模、经费来源、科研经历和问题建议等。此次普查共收到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4家技术机构填报的调查表,调查情况表明,特检行业的65个地方机构有过科研经历,9个省级机构有一定的科技基础,多数机构开展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设备和人员不足, “不差钱”的机构则存在项目深度和人员水平不够等问题。此外,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还进行了重点走访调研,沟通想法。在此基础上,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提出了《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章程》、《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协作平台科研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实施细则》、《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科研成果分享机制实施细则》。

2009年12月23~24日,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成立预备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局长、副局长、各处处长以及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23个技术机构的院长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2009年12月23日,讨论完善上述平台章程等4个文件,草签共建承诺书;2009年12月24日,正式签订《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共建承诺书》,并以投票的方式全票通过了《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章程》,宣告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正式成立,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全票当选首届理事长单位。

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是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牵头、全国特检机构自愿参加的行业非营利性组织,它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试验研究基地和地方联合实验室为基础,以国家、地方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整体水平、践行科技兴检为目的,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升行业的整体科技能力和水平,用科技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为“中国特检”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保驾护航、奠定基础。平台成立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标志着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科学发展、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的成果,标志着特种设备监察与检验事业发展有了更加坚实和广泛的技术支撑,是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新事、喜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2.2.4 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获奖情况

截止到2014年,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详见表3。

表3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

4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二等 2005 5 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级技术与应用 二等 2010 6 大型石化装置系统长周期运行风险的控制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二等 2011 7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一等 2014

3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成效

3.1 主要成果形式

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28年来,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了各类科技成果几百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检验检测监测技术方法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安全风险寿命等诊断评价技术方法,成果形式为安全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及其配套的软件、数据库等;第二类是与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有关的无损检测新方法、新设备,成果形式为技术标准和新产品;第三类是围绕科学监管和管理创新的研究报告,成果形式为建立法规标准体系、科学监管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需要的技术支撑。

从成果的数量上看,80%以上的成果最终转化形式都是法规标准或者法规标准中的具体规定,其核心价值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调节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使政府安全监察工作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的本质,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的永恒主题是通过技术创新,使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持续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和特种设备发展的需要。

检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主要针对的是国外产品价格昂贵、国内空白或国内外产品技术指标差距大的高新检测设备,最终目标是替代进口,即使近期内难以替代进口产品,也会极大地打压国外产品的价格。

3.2 成果应用概况

如前所述,“十一五”以来“科技兴检”战略落地生根,需求牵引的立项原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和自觉行动,因此,这里仅对“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攻关课题成果的应用情况做一归纳和概括。

15年来,课题承担单位,在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和安全评定、寿命预测两大方面,取得了一批集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已经纳入我国法规标准,更多的已用于工程检验或实现了产品化,服务于社会和企业,不但为建立、完善、实施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并通过技术培训和相应法规标准的贯彻实施,带动了特种设备安全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我国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率在20年内迅速下降18倍发挥了技术保障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提高安全检验的科学合理性和降低检验成本,通过提高检验效率和可靠性,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返修和更新,为特种设备运行管理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表4给出了“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情况,表中数据来源于相应的课题执行情况自评估报告。

表4 “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情况

3.3 典型实例

下面列举两个反映科技投入产出情况的典型实例,实例中所用数据为1987年~“十五”的累积数据。

实例1: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国家累计投入科研经费约300万元,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共联合了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10多个单位参加分析计算、软件开发、试验研究及成果应用等工作,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50多篇被SIC收录、40多篇被EI收录),取得独立成果18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培养博士10多名,成果在石化、冶金等行业数百家、上千台压力容器安全检验与评价中的应用,为企业减少修理费用和停产损失约2.5亿元(效益证明的累计),成果还被2项安全技术规范采纳,形成1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国家标准。另外,压力管道安全评价成果还及时地为政府开展全国压力管道普查登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以如何处理工业管道存在的80%左右超标焊接缺陷为例,无论是全部修理还是盲目放开都缺乏依据、不可能也不现实,压力管道安全评定成果科学、可靠地给出了直接放行、经过专家评定确定放行或修理和必需修理的条件,为政府安全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解了燃眉之急。

实例2:在用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方面,1987年之前,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已开展了多年试验研究,由于缺乏实验和工程验证,政府和企业都难以认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自1987年起开始此方面研究,国家累计投入科研经费不足200万元,根据应用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和工程验证)的需要,共联合了19个单位,组织了128人参加这项工作,共发表论文65篇、制定国家标准4项、教材1部(用于检测资质的培训)、培养博士5人、硕士33人、II级声发射持证人员67人、成功研制开发了模拟式和数字化两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在国内销售46台)、在拥有了声发射检测方法和设备全部知识产权的同时,打压了国外进口设备的价格(32通道17~20万美元降到了10~12万美元)。声发射检测的最大优点是提高检验效率(以1台1000立方米的球罐为例,采用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需要停产检验30天,而采用声发射技术只需要7天),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成功地将这项技术引入压力容器检验行业,不仅带动了检验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为企业减少了由于检验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效益令人瞩目。

4 科技管理的几点体会

我做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亲历了发展历程的核心环节,投入了职业生涯的闪亮年华,伴随着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成长为当代的各路英才和领军人物,见证了“依靠科技进步,保安全促发展”从简单空洞的一句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与自觉行动,感触体会颇多,主要归纳以下5点,供大家参考借鉴。

1)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必需根据国家目标,认准科技需求、跟踪技术发展、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各方优势、实现工程应用,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协调和把握好这五个环节,不但是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作用的根本保证,更是持续发展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事业、凝聚科技人才的重要保障。

2)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参与者必需首先做出奉献,社会对这种奉献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是循序渐进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只有当这种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对参与者的生存和发展有促进或互补作用时,这种奉献才会持续。

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系统性强,建立和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与任何科学研究过程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需考虑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保持相对稳定的科技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这一目标比完成具体的科技计划任务,对安全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4)正确把握科技方向,是科技成果得以应用的根本保证,重点应做好两个准确把握。一是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抓住政府、企业最紧迫、最突出的技术问题,结合国内已有技术积累,准确把握科技需要;二是通过跟踪国际技术发展、掌握我国工程实际和技术经济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技术先进性、工程适用性、社会发展协调性的结合点。

5)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必需注重“产、学、研”和特种设备安全行政管理部门的结合,以及“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工程应用-规范标准制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这是加速安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

[1] 陈钢,宋继红,陶雪荣,等.21世纪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2013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4,29(6):1-4.

[3] 历年课题、专题、项目任务书.

[4] 历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

Looking Bac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Tao Xuerong Shen Gongtian Yu Yue Li Guanghai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nearly 30 years.It has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achievements, achieved a kind of career,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elite, and led the sector progress.The technology played the role of technical support for our pressure special equipment accident rate in 20 years (1987~ 2007) declined rapidly 18 times.It has made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ts.From the view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some items of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such as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technological demands, projects approval, important events, major results and achievement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re summarized.This paper is objective record of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others.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Outstanding features Demand and Projec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experience

X923

B

1673-257X(2015)06-22-11

10.3969/j.issn.1673-257X.2015.06.006

陶雪荣(1958~),女,研究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总师,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2015-06-01)

●2.1.2 立项情况

总体上讲,“十一五”之前,科技项目对我们行业来说属于稀缺资源,地方技术机构对科技工作也谈不上重视。“十一五”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大大提高,不但中央加大了科技投入,各地技术机构也纷纷自筹经费搞科研,“科技兴检”战略也开始落地生根。

“十一五”以来,我们的立项渠道由科技部项目单一来源,拓展为科技部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技术机构自筹经费项目(质检总局科技计划)三大主要来源,而且科技部项目不但从课题立项跃升到项目立项,计划类别也从科技支撑项目拓展到科学仪器专项、863课题、自然基金项目等[3]。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但尚不具有普遍性,也未形成规模。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科技检测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承压类特种设备受压元件壁厚测定问题的探讨
更正启事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