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话语的形成与传播效果分析

2015-02-20 12:46高慧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福柯网民话语

【内容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的民众获得了话语权,其特殊的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虚拟政治场域”“公共舆论场域”。这些“公共领域”的出现,激发了民众民主参与的热情,并为其合法维权、利益诉求等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近年来,公民因维权发展成为“网络事件”的案例很多,比较典型的,如“乌坎事件”“孙志刚事件”等。因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基层民主、合法权益、依法执政等问题,网络政治话语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网络政治话语是网民多主体政治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话语的主题、谈话对象等在交互和构建的网络中不断形成和扩散。“乌坎事件”等网络事件之所以收到成功的传播效果,是因传播者正确的传播策略,政治话语符合时代精神和网民期待的解决结果的实现所致。网络政治话语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值得肯定。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负责任和虚假的信息也比比皆是,所以对网络的政治话语还需进行有效的引导。网民也应该在参与中不断成长。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和话语主体的多元化,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和知识精英阶层的专利,所谓的弱势群体或广义上的公众也有了表达权和话语权,正是这些弱势群体话语的加入,才使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的特殊功能,成就了公众的交互平台,形成了公共的交流空间——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政治话语逐渐形成,成为网络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话语和网络政治话语

本文研究的话语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它是语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意义是一种话语实践,本文在文中对话语的阐述是建立在对法国杰出思想家福柯对话语理论理解基础之上的,不应“再把话语当作符号的总体来研究(把能指成分归结于内容或者表达),而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①这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对话语的表述。由此可见,福柯的话语理论强调的是话语的实践性,在动态中生成的特性。同时,福柯特别重视研究话语的“共同性是如何得来的”,强调个体的言语构不成话语,其陈述的主题一定是处于话语网络中。话语的表意主题应让位于话语网络,并且话语本身也会随着这个网络而扩散。因此陈述的“主体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位置。比如,一部作品的创作主体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置身在怎样一个构成关系中,是什么样的条件和关系使他获得陈述主题的这一位置。” ②也就是说,话语的主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特定的交互关系和主题的建构。

从福柯上述理论来看,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话语或话语体系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对庞杂的话语进行梳理,将不同的话语进行归类,我们发现这些话语存在着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陈述”方式和“谈论对象”,因此也就存在着多种话语体系。从话语的主题陈述和谈论对象看,无论是学者,还是除此以外的公众,大家共同认为,在当今的互联网上存在着“网络公共领域”“虚拟政治场域”“公共舆论场域”,而在这些领域和场域里,网民的谈论涉及到宪法精神、政治合法性、政府依法执政、政府公信力、公权力、公共利益、基层民主、维权等,围绕执政党和政府执政问题的中心展开,这些话语有些是对政治的直接关照,有些与政治问题相关联,在此,本文将一并作为政治话语进行研究。

另外,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话语现象,即将普通的网络语言同政治寓意相嫁接,产生出新的政治属性,比如“任性”,从原意的“有钱就任性”,到今年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显然这里是在批评滥用公权力的问题;“你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答记者问时的一个“你懂的”,用隐蔽的方式将周永康的问题呈现给了公众,后成为网络热语;证明“你妈是你妈”,本来是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游客在办签证时办证人员的一个无理要求,网民发到网上后,李克强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痛斥某些办事机构”为老百姓办事设“障碍”,成为一个政府机构为民办事的问题。诸如此类,也逐渐演变成为政治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网络政治话语的形成

网络政治话语的出现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分不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历史的经验表明,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伴随着旧有制度被打破,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增长结构的大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等解构、建构和利益博弈的出现,这一系列的变革,往往使当政者还来不及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旧有法律的修订,新制度的建立,一些公共政策的跟进和完善等等,伴随而来的便是权力或权利的更迭、既得利益的丧失、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出现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在变革中,也必将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为各阶层人士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渠道和交流的平台,这就是网络政治话语出现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背景。但我们并无意说,政治话语的主题是社会或哪位话语主体事先预设好的。

(一)多主体的政治实践

话语的实践性是福柯话语理论不同于索绪尔语言学的最大理论成果,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其“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复杂的实际言语活动,而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些抽象的语言学规律和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语言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复杂的关系也就被割断了。” ③而话语的实践性恰恰是福柯话语理论对传统语言学的最大突破。关于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主体,无论我们如何理解主体和个人主体在话语中的作用,但话语实践是人的实践这一点不容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话语就是话语主体关于政治参与的实践和体验,这些个人主体可能是政治家、思想家或是政府机构的公职人员,也可能是大学生和农民等等,关键的是不同的个人主体置身在一个政治“话语网络”中和被共性构成的关系中。

以2011年9月21日发生在广东省汕尾市陆丰乌坎村的“乌坎事件”为例,事情一开始,本来是乌坎村民的一件普通的维权事件,但由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和事件发生初期的不恰当处理,酿成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重大网络事件。而这起事件的起因是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少数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出卖耕地并侵吞了大部分卖地款所致。村民在多次上访无果的情况下采取的“非正常上访行动”。“乌坎事件”爆发后,国内的传统媒体没有第一时间参与报道,网上关于该事件的信息热点都是由亲身参与“乌坎事件”的网友(包括乌坎村民和志愿者)通过微博、人人网、BBS等自媒体平台发布传播的。许多网民的跟帖和大量的网民“围观”也是一股推动事件发展的巨大力量。自发去乌坎村探访和声援的民众中,“新浪微博用户新启蒙熊伟,自2011年12月22日进入乌坎村,截至2012年5月1日,他原创和转发与‘乌坎’相关的微博共516条,受到大批粉丝的关注。从2012年2月6日到4月26日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粉丝数就增长了近8万人”。 ④我们没有就“乌坎事件”全过程参与网民的数字作过统计,但只这8万粉丝便是8万参与者,所形成的政治话语已不容忽视。

从“乌坎事件”的全过程看,都和深层次的政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买卖土地的决定权被少数人掌控着,折射出基层的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问题;村民委员会几十年被少数人把持,反映出少数人对选举的操纵;上访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及时解决,反映出政府不为民做主的官僚作风;事件爆发后又由于地方政府的不当定性和不当处理引发了更大的冲突,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对此,虽然一些网民的言论有些盲从和过激,但多数网民的参与和围观的动机主要是认为农民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他们的行动是对维权者的一种声援。

最后,“乌坎事件”得以解决,不能不说这里面有网民政治话语的推动力量。

从另外一个维度看,网民通过这样的政治参与和实践,也逐渐从缺乏理智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成熟。乌坎村民(其中也不乏网民)在事件爆发后,情绪激动,一度产生了警民对峙和过激行为,但当西方媒体企图将其政治“标签化”时,乌坎村民敏锐觉察到了这一危险的信号,喊出了‘拥护中央’‘维护权益’的口号,这是政治成熟的表现。一些网民就“乌坎事件”的反思,反映出多数网民在参与中走向成熟,自身的公民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博主泰山一叶在其博文“从‘乌坎事件’到‘乌坎转机’”中,向我们展示了部分网友的理性思考,博文如下:

“乌坎事件”的理性解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有网民说:“乌坎事件”为解决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标杆,时间愈久,逾显示出他的历史意义,他必将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的变革产生开拓性的,意义深远的影响。还有网民说:这是自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次由工农大众提出了他们的政治诉求,这说明中国的劳动者在政治上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可喜的。他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在于此。又说:“乌坎事件”使我们看到了工农群众中民主意识的萌芽,并且证明,民主并非西方世界的专利,中国人也是可以(的),并且有能力玩民主的。有的网民认为:以“乌坎事件”为契机,中共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因势利导,在“还权于民”、“还政于民”的政治改革上跨出决定性的一步,就将使中共及其党权国家在向现代政党和现代公民国家的彻底转变中浴火重生,如此,则中共幸甚!中国幸甚! ⑤

(二)主题在话语中呈现

对于话语的分类,除了陈述方式、谈论对象、话语结构等不同外,最重要的是主题的不同。但在福柯的理论中对主题的阐释并不像其他的概念那么清晰,本人看到的多是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解读为“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话语所做的事却远比运用符号指称事物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是无法还原为语言的。其实,话语理论要揭示和描述的正是这些‘多出来的东西’”。 ⑥本人认为,这些“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话语的主题。网络政治话语的主题就是群体话语用其特定的话语所揭示的社会深层次的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它们是经过表意符号转换的另一种内容。作为研究者,我们要想弄清楚主题如何在话语中形成,按照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的描述,话语实践的形成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即:话语对象的形成、陈述方式的形成、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最后才是主题的形成。概括起来理解,就是主题是在前三个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仍以“乌坎事件”为例,从乌坎问题到“乌坎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一些学者对舆情的态势分析来看,网民的话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对热点的关注;关注度迅速升温(话语对象形成);从激愤转向理智;最后走向理性(概念的形成)。在关注阶段,网民的跟帖主要以“围观”了解真相为主;在关注度迅速升温的阶段,网民的参与度骤然增加,情绪也转向激愤,仅网易2011年12月21日当天就有84184人参与,571人次跟帖,内容以对当地政府的质疑和支持乌坎的维权和合理诉求为主,比如“政府必须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 ⑦“利益需要自己争取”, ⑧“从土地征收到村务管理,乌坎成为了一个浓缩的中国农村现状,我认为村民的意愿是合理的,即使行为过激,也应该有所原谅” ⑨等等;到第三阶段,广东省委派出了工作组,使问题逐步得到平稳解决。网友的跟帖表现出了对中国基层民主走向的思考和对政府的文明执政的赞许。一网友于2012年12月22日发布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的帖子是这一阶段网民民意的代表,他在帖子中这么表达,“广东这个问题的初步处理成果,显示了理性、人性,是朝着执政文明迈出的一大步”, ⑩“三十多年前,广东为市场经济起步做出了楷模与贡献;小岗村民为吃饱饭趟出路子,这是丰碑!今天,乌坎村民为捍卫自己的权利挺身而出,以及广东省委的妥善处理,更是一座丰碑”, 瑏瑡循着“乌坎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网民的民意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其网络政治话语经历了谈话对象逐步清晰,主题在话语中呈现的话语实践情形。

(三)话语对象在“特殊空间”中形成

在福柯那里,话语对象是一种需要许多人“反复加以补充,不断变动的特殊空间”。 瑏瑢也就是说,话语对象不是一个人的言语,他是由多个人的言语,并是多个人的言语通过无数次的补充的结果,无数次补充的过程便形成了“特殊空间”,这个空间的内容即被建构的话语对象。“乌坎事件”的话语对象正是这样被建构而形成的。在虚拟身份的网民中(我们相信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极其多样而复杂的)来自各个地域和领域,不同的主体却“陈述”着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人民网舆情频道经过抽样调查,得出“乌坎事件”的舆情指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即:村民的意愿是合理的,应该更少与民争利,多重矛盾应该妥善解决,希望乌坎事件能更透明,政府存在应对难处。在这些指向中,网友在评论中,多人多次反复地使用了民间维权、村民维权、土地征集、公民权利、基层选举、村民自治、合理诉求、反对贪官、民心民意、民主法治人权等等言语,由此形成了关于乌坎的政治话语对象。

三、网络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

关于网络话语或者网络事件的传播效果,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多,并多见于对传播模式的研究。本人认为,传播模式固然重要,但这是不够的,任何一个事件它的传播成功与否,都是极其复杂的。“乌坎事件”平稳而成功的解决,和网络传播渠道分不开,和网民的积极支持分不开,和成功的政治话语场分不开。可以说“乌坎事件”在传播上是成功的。对它的传播效果,本人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成功的传播策略

在网络上,政治话语也好,其它话语也罢,由于其无组织性,民意的呈现“往往是散沙状的”、碎片化的,散沙状和碎片化的东西往往主题不易集中,影响力不够大,推动力自然也就有限。乌坎人在此次事件中不仅使用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而且使用得很成功,收到了成功的传播效果。

1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

在关于“乌坎事件”的研究成果中,很多提到了“WK鸡精”和“WK张建兴”在“乌坎事件”中的微博所发挥的作用,他们的原创微博引导着大家对乌坎事件的关注,对其它网民了解乌坎事件的真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期间,他们的微博,一天就被数千人转发围观,可以说对“乌坎事件”的解决起到了舆论的先导作用。有学者指出,意见领袖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有思想的人,对社会或者对发生的事件有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比他人更早的发出自己的言论,对舆论起到引导作用;另一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随着事件的发展,思考不断深入,言论逐渐被大家认可,坐定了个人的意见领袖地位。“WK鸡精”和“WK张建兴”似乎二者兼而有之。正是有了“WK鸡精”和“WK张建兴”这样的意见领袖,“乌坎事件”才得到更多媒体和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2对事件的传播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乌坎事件”是由自媒体以微博的形式率先发声的,而且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媒体的一度失声,舆论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微博不断发力,将网民的眼球牢牢吸引到对事件的关注上来。从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来看,乌坎的年轻村民(网民)对事件的传播进行了很好的议程设置,议程设计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怎么想,但可以通过提供给相关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即通过这样的议程设置,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乌坎的信息传播者们做到了。

另外,一些网民还发现,散沙状的,碎片化的意见难以形成规模从而受到关注,只有将在互联网上的表达嵌入到意见领袖社区中,才能上升为公共表达,进而影响公共舆论的关注。“乌坎策略性的微博表达,得到了媒体人、学者、商人甚至是海外人士等意见领袖组成的社会网络的呼应和支持,成功实现了多舆论场的互动,最终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 瑏瑣。

(二)符合时代精神的话语场

改革开放使中国迈向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政治生活的现代化。上世纪在群众中流行着的一句话叫“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正是中国人对政治生活滞后不满的一种心理写照。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为什么“群体事件”仍然频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许多事件涉及到公平问题、民主法制问题、腐败问题、公共利益、依法行使公权力的问题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正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两个文明同时发展是人们的期望,有悖于这两个文明的发展就会带来社会的不和谐。“乌坎事件”的话语得到有效的传播,正是政治文明在发展中引发国人思考的结果。

(三)具有完整的“事件”过程

所谓完整的“事件”过程,一是完整,即各方涉入,推动事件经过若干阶段,最后有了结果,事件相对告一段落,直到各方都不再认为需要继续进行抗争为止,从而是“完整”的,而不是有欠缺的。二是“事件”,与纯理论的理念有所不同,是相互妥协和相互作用的现实产物,因而它不是尽善尽美的。

近年来,网络事件很多,但有些在网民中产生巨大影响,有些则热炒一阵便偃旗息鼓。经研究,我们认为,近年来,很多网络事件的解决过程均伴随着传播的全过程,而具有传播影响力的正是那些具有完整“事件”过程的话语。这是因为,网民从发现问题,便会产生解决问题、惠国惠民的期望,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网络事件,事件的起始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过程及网民认识统一的过程。回顾近些年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均具有这样的特点及良好的传播效果。“乌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此外,“孙志刚事件”“石首事件”“厦门PX事件”等网民的话语传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孙志刚事件”,虽然发生在21世纪初,当时网民对互联网的运用还不及“乌坎事件”时期这么成熟,但它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网络事件,其网络政治话语推动的结果,引发了政府的深度关切,结果是政府废止了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网络事件,它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具有完整“事件”过程的政治话语,也是一个网络成功传播的典型案例。因此,可以说,网络事件的解决是网民努力的成功过程,也是网络媒体价值的实现过程。

四、结语

在人人参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赋权产生了集体行动的效应,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新的言论空间为网民提供了积极干预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的可能,网络政治话语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力量,值得肯定,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但目前由于网民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党和国家及公共政策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一些问题上受利益的驱动,所以难免在政治话语的表达上存在偏颇和过激的情绪。同时,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负责任和虚假的信息也比比皆是,所以网络的政治话语还需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理。网民应客观地认识到,政治稳定是民主化的前提,无序的政治参与将导致“参与内爆”。民主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但是民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制度,需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政治文化不断地推进。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但就网络的政治话语而言,仍然应该着眼于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本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

注释:

①②[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转引自苏连英:《福柯话语符号学美学研究》,第25、23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肖涛译,转引自苏连英:《福柯话语符号学美学研究》,第24页。

④ 王灿发、谭文婧:《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作用——以“乌坎事件”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第13期。

⑤ 泰山一叶博客:《“从乌坎事件”到“乌坎转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e3b9e01010kflhtml2012-01-13 19:56:04。

⑥瑏瑢 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文艺理论》,2013年第1期。

⑦⑧⑨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guonei8_bbs/7LP6DGEO0001124Jhtml2011-12-21

⑩(11)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9986912011-12-22

(12)陈艳:《集结的力量:乌坎事件社会传播网络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15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福柯网民话语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