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纪要

2015-02-22 07:56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5年4期
关键词:血管性教授病例

刘 欢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 100144)

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从200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会议最初名为“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血管早期病变及健康维护、血管危险因素识别及干预、血管生物学及转化医学、血管性疾病内外科及介入治疗、血管疾病护理及康复等综合内容的学术会议。2006年起与国际血管健康学会(ISVH)合作举办亚太地区血管论坛。2009年起举办中美血管论坛。2010年国内第一家血管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成立,旨在探索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模式。2011年血管医学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课。2012年中国血管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2014年,血管医学作为一门公选课在北京大学本部开课,血管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进入公共大学讲堂。2014年12月,中国第一个血管医学专业二级学术组织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血管医学不仅是医学临床实践的崭新领域,而且进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是由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组委会、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医疗产业集团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主办,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美国高血压学会协办。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主席王宏宇教授,国家卫计委科教司敬蜀青处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教授,美国心脏协会前任主席、美国高血压学会前任主席、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Suzanne Oparil 教授,日本东京医科大学Kenji Takazawa 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并讲话。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推动中国血管医学专业学科建设”。学术论坛涵盖了血管健康维护和管理、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评价、血管病变的综合治疗、血管疾病康复和护理、血管医学转化医学论坛等诸多领域,分设第七届血管功能评价暨心踝血管指数(CAVI)临床应用交流论坛,血管疾病评价、预防及康复论坛,第三届中国血管医学教育(院校与科普)论坛,佛慧山论坛[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临床病例分享],冠状动脉介入论坛,PCI 临床病例分享论坛,冠心病与周围血管介入沙龙(CPIS)等多个论坛分会场。深入探讨了从血管性疾病的早期功能检测、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到血管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等各个层面。作为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本次大会宗旨在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性疾病的综合认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血管性疾病的早期检测、早期干预、早期预防。

1 血管医学主题论坛

美国的Suzanne Oparil 教授详细解读了2014年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就高血压在临床中的重要问题推荐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为高血压患者的诊治和管理提供了最新的依据。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王宏宇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血管医学学科发展现状”的报告,对血管医学这一新兴学科近十余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血管医学专业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的Yiu-Fai Chen 教授根据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对诱导多能干细胞内皮细胞靶向输送对心血管损伤修复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瑞金医院的张瑞岩教授对《中国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作了详细解读,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此外,上海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就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血运重建策略进行讲解,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罗建方教授讲解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新策略,山东省立医院崔连群主任讲解如何走出PCI 陷阱,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刘炬副主任讲述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的表达规律,长海医院赵仙先主任介绍了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技术与方法,引起了广大参会人员的兴趣。

2 血管疾病的评价、预防及康复论坛

美国的Suzanne Oparil 教授,对抵抗性/顽固性高血压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她指出顽固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医学问题,其发病率在增长,其存在多种机制,但醛固酮过多与高盐摄入导致的循环液体潴留可能是重要的潜在因素,关于治疗有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结合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及利尿剂的有效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景怡教授系统阐述了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不稳定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发现多种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生物标志物与ACS 的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验证及细化;ACS 的风险评估需要补充新的标志物,microRNAs 可能成为新的ACS 早期预警、诊断的重要指标;目前尚无理想的单一的生物标志物,针对ACS 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策略具有应用前景,但尚需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证实,及进一步的经济效益分析以最终应用于临床。日本的Kenji Takazawa 教授介绍了一种新的能逆转血管年龄的物质,即含有VPP(缬氨酸-脯氨酸-脯氨酸)和IPP(异亮氨酸-脯氨酸-脯氨酸)的酪蛋白水解物能改善一期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和动脉僵硬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的洪永强主任介绍了超声新技术对血管疾病的检测及评价,为血管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美国的Yiu-Fai Chen 教授,针对个性化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对血管和心脏疾病的细胞治疗新策略进行了讲解,Chen 在内皮细胞的靶向功能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的阮长武教授,对心力衰竭诊治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3 第七届血管功能评价暨CAVI 临床应用交流论坛

CAVI 是近几年新出现的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其与脉搏波速度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几乎不受测量过程中即刻血压的影响。来自日本的Ichiro Tatsuno教授、Shota Fukuda 教授以及张承敏医师分别就CAVI的测定原理、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研究指出,CAVI 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疾病包括年龄、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和脑梗死相关,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性呈正相关。此外,Ichiro Tatsuno 教授的研究发现血清尿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还表明CAVI 能独立预测代谢紊乱患者未来的心血管事件。Shota Fukuda 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综合治疗之后连续测量CAVI 值,而不是一次测量,能提供重要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信息。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刘金波医师就他们最新的关于CAVI 与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CAVI 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还有来自北京阜外医院的袁晋青教授就PCI 抗栓治疗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CAVI 在2005年出现,已经发展了10年,关于它的研究一直在继续。CAVI 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视野。

4 第三届中国血管医学教育(院校与科普)论坛

一门新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同样,作为新兴学科的“血管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自2011年起,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王宏宇教授主办的“血管医学”选修课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教育中,随后,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领衔的“血管医学”在南方医科大学开课,2014年血管医学作为一门公选课在北京大学本部开课。在本次教育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郭琦老师就血管医学与医疗文化发展,对医疗文化发展与需求、血管医学与医疗文化之路的探索和医疗文化的应用进行了精彩讲解。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医学教研室主任的王宏宇教授系统地阐述了血管医学课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年开设情况及北京大学本部新的一年开设情况,并详细介绍了目前新的关于血管医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血管医学课程引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进一步在高校中普及血管相关性知识,对于提高公众的血管健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来自日本的Kenji Takazawa 教授讲述了关于血压的新理念,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两种血压,即有两种舒张压、收缩压随着年龄持续增高,但是舒张压增高到50~60 岁,60 岁以后便随着年龄降低,因为血压不是由收缩压和舒张压构成的,而是平均血压和脉压;有两种收缩压,中心收缩压包括收缩早期的射血压力和收缩晚期的反射压力;在肱动脉有两种血压值,肱动脉袖带血压低估了收缩压,高估了舒张压,导致至关重要的脉压低估。

在本次论坛,还有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罗建方教授就急性动脉综合征诊疗作了详细阐述。北京大学医疗产业集团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的余强主任就血管疾病控制一体化模式在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5 血管病变介入病例讨论及专题讲座论坛

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广东、安徽、浙江、江苏、河北等地的医生、学者在上述论坛中展开了精彩的病例讨论。在佛慧山论坛中,各位专家进行了心血管疾病临床PCI 病例分享,包括中年女性复杂病变PCI、尿毒症患者分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AMI)双支急性血栓病变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痉挛至晕厥1 例、AMI PCI术后心包积液、CTO 病例、下壁AMI 术后死亡、右冠状动脉严重扭曲钙化病例、球囊保护处理分叉病变、AMI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AMI 择期PCI 后顽固性低钠血症、逆向导丝技术开通CTO、弥漫性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在微讲堂中,山东省立医院王勇主任介绍了新一代靶向药物洗脱支架系统特性与临床数据分享,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了PCI 病例分享及讨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论坛中,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山东各医院的专家学者分别对高端CT 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经皮机械循环支持现状、CTO 治疗进展、CTO 行PCI 时微导管的选择、钙化病变PCI 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在PCI 临床病例分享论坛中,讲题覆盖了包括介入等新技术在CTO 病例中的应用,特殊病例分享,包括CTO 病例、PCI 病例、左主干持续高血栓负荷一例、Wellens 综合征一例、、AMI 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MI 无复流一例、AMI 急诊PCI 一例、冠状动脉旋磨一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成功PCI (DK-Mini Culotte技术)病例、左主干病例等各个方面。在冠心病与周围血管介入沙龙,分别对分叉病变病例、大动脉病例、下肢病例、颈动脉病例、肾动脉狭窄病例、PCI 病例进行了详细讨论,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始终以一体化的“历史观、整体观、全局观、人文观、价值观”思想追求卓越,现今已发展成为从基础到临床以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血管医学作为一门新型临床医学学科,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的国际性血管学术会议,不仅将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到了中国各省市的基层医院,同时在欧美学术界进行交流和传播,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去认识血管性疾病,去熟悉血管性疾病的整体性观念、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早期评价血管功能,逆转早期血管病变,相信血管医学的发展将会为人类战胜慢性血管性疾病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血管性教授病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病例”和“病历”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养脑复聪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