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美国紫花苜蓿品种生长和营养特性比较

2015-02-23 07:40徐智明朱德建王霞霞
草原与草坪 2015年1期
关键词:叶茎苜蓿株高

李 岩,徐智明,朱德建,王霞霞,李 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10个美国紫花苜蓿品种生长和营养特性比较

李 岩,徐智明,朱德建,王霞霞,李 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对来自美国的1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测定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再生速度、干草产量等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2013年10个参试紫花苜蓿品种在极温天气下均安全越夏,完成其生育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热性,是江淮地区较有栽培潜力的品种。1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生长和营养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好的分别是巨能6、五12、4030、M995品种,其中,巨能6和五12的再生速度快、叶茎比高,可以在夏季干旱期为家畜提供青草;4030和M995干鲜比高、粗蛋白含量较高,适宜制作干草或青贮。巨能6、五12、4030、M995适宜在江淮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草质优良,在国内外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是我国北方主要豆科牧草。近年来,有关紫花苜蓿品种的品质比较和适应性研究较多,魏臻武等[1]研究了兰州地区不同刈割条件下苜蓿的生长规律。杨红善等[2]引进美国的9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半湿润区栽培试验,对各自的优良性状做出了评价。王成章等[3]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苜蓿品种在河南省种植的主要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做了比较。胡守林等[4]在陕西干旱地区对不同苜蓿品种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针对南方高湿、高热的气候条件及酸性土壤条件下种植的紫花苜蓿,李志华等[5]在南京对10个苜蓿品种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林丽秀等[6]筛选出抗湿热的紫花苜蓿品种,这些研究对我国南方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来自美国的1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田间栽培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为南方饲草产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东山试验地进行,地理位置为N 32°,E 117°,海拔29.8 m,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丘陵、巢湖之滨,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7 ℃,极端高温和低温分别是42 ℃和-26 ℃。年均降水量1 000 mm,集中于6~8月,占全年总量的60%~80%。日照2 100 h,≥10 ℃积温4 500~8 000 ℃,无霜期约230 d。试验区土壤为黄棕壤,质地粘重,耕作层深25~30 cm,肥力条件较差。

1.2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分别为巨能6、五12、282、903、363、M551、M995、4030、4020、804,共10个品种,产地均来源于美国。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6.75 m2,人工条播,行距40 cm,播种量22.5 kg/hm2。播种时间为2013年5月1日,定期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随时除杂草,防治病虫害。于2013年7月11日(第1茬现蕾期)、2013年10月15日(第2茬开花期)各刈割1次。每茬留茬高度为4 cm,刈割后现场立即取样称量鲜草重,然后带回试验室进行茎叶分离和烘干。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株高: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定株高,取其平均值;再生速度:用第1茬刈割后长出的株高与间隔天数的比值计算再生速度,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鲜重:每个品种随机刈割3份,立即在其中随机选取20株称取鲜重,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叶茎比:将以上随机选取的植株共30份,带回实验室进行茎叶分离后,分别置于烘箱105 ℃杀青0.5 h,70 ℃烘干至恒重(2次重量差<0.01 g)。根据叶茎干重计算叶茎比。

叶茎比=叶干重/茎干重

营养指标的测定:将叶茎烘干混合后用于测定叶茎中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含量。粗蛋白参照GB/T6432-1994,用海能K9860自动定氮仪测定;粗纤维参照GB/T6434-2006,用过滤法测定;粗灰分参照GB/T6438-2007,马福炉550 ℃下灼烧4 h后测定。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

第1茬,以4020株高最大,为37.7 cm(表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363株高最小,为22.9 cm;第2茬时,巨能6株高最高,为46.4 cm,其次为五12,且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

表1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特性Table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2.2 叶茎比

第1茬不同苜蓿品种,五12叶茎比最大,为2.29,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巨能6,为2.02,与其他品种差异较显著;叶茎比最小的是4020,为1.39,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第2茬中叶茎比最大的是282,为1.39,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最小的是M551,为1.01。

2.3 鲜草产量及干鲜比

第1茬各苜蓿品种间鲜草产量最高的是4020,为1.5 g/株,最低的是五12;4020与巨能6、282、五12差异显著(P<0.05),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最高的是M995,最低的是804。第2茬各苜蓿品种间鲜草产量最高的是巨能6,与各品种间差异较显著;最低的是4030;干鲜比最高的是4030,最低的是363。经计算第1茬的鲜、干草总量为223.3 g和125.8 g,干鲜比为0.56;第2茬的鲜、干草总量为185.3 g和103.5 g,干鲜比为0.56。

2.4 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

10个紫花苜蓿品种第1茬叶茎中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茬;除巨能6、五12、282、903品种的粗纤维在第2茬升高之外,其余6个品种均降低;10个品种粗灰分含量两茬变化均较小。804的粗蛋白含量在两茬中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1.8%和32.0%,此外两茬中粗蛋白含量均较高的还有363和4030;第2茬粗蛋白含量增加最快的是M551,其次是M995(表2)。

表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长期营养成分分析Table2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component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3 讨论与结论

(1)2013年合肥地区遭遇极温天气,但10个参试苜蓿品种均安全越夏,完成其生育期,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热性,但并不足以说明其完全适应江淮地区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各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植株生长速度是描述牧草生长状况、反应其产量高低较为理想的一个特征量,株高既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草地生产能力的指标[7]。叶茎比是衡量牧草经济性状的基本指标。叶茎比越大,叶量越丰富,草品质越好,饲料价值越高[8]。在越夏期间,参试品种巨能6、五12、282、363再生速度较快,其中巨能6和五12叶茎比高,可以在夏季干旱期为家畜提供青草,减少夏季鲜草匮乏的损失。

(2)干鲜比是晒制青草或青贮饲草时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干鲜比越高越适宜晒制干草[9]。牧草的营养成分分析是牧草品质鉴定的重要内容,可为牧草的选育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10]。4030和M995干鲜比高、粗蛋白含量较高,适宜制作干草或青贮。通过综合比较,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五12、巨能6、4030和M995。

(3)对来自美国的各苜蓿品种进行品比较试验,没有考虑国内品种,未来可以选择试验中性状优良的品种与国内地方优良品种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仅对越夏期苜蓿进行分析,不能对其余各茬苜蓿的刈割和利用价值起指导作用。

[1] 魏臻武,符昕,曹致中,等.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4):1-8.

[2] 杨红善,常根柱,周学辉,等.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J].草业学报,2010,19(1):121-127.

[3] 王成章,田玮,杨雨鑫,等.国内外10种紫花苜蓿引种试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3):28-32.

[4] 胡守林,王汉全,赵书珍,等.12个紫花苜蓿品种营养价值分析[J].草业学报,2005,22(4):22-25.

[5] 李志华,沈益新,刘信宝,等.几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南京地区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表现[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1):36-39.

[6] 林丽秀,白史且,张新全,等.中国南方紫花苜蓿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59-7161.

[7] 王赞,李源,孙桂枝,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科学,2008,24(12):4-10.

[8] 罗旭辉,黄水珍,谢善松,等.中亚热带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J].草原与草坪,2012,32(1):54-57.

[9] 焦亮,李阳春,魏臻武,等.10个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草原与草坪,2006(5):21-25.

[10] 徐忠惠,邓蓉,张定红,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黔中地区的生长及营养特性测定[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4):46-47.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n alfalfa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LI Yan,XU Zhi-ming,ZHU De-jian,WANG Xia-xia,LI Yang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ResearchInstitut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ofAnhuiProvince,Hefei230031,China)

The field comparative test for 10 alfalfa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was carried out in Anhui Province in order to select adapTablealfalfa varieties for Jianghuai region through testing the height,recovery rate and hay y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growth and nutrition among 10 varieties.In 2013,10 varieties safely completed the growth period and performed strong drought and heat resistance.Juneng 6,Five 12,4030 and M995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in which,Five 12 and Juneng 6 showed faster growth and higher leaf-stem ratio;Meanwhile,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dry-fresh matter ratio of 4030 and M995 in two cutting dates were both higher than others,which could be used for hay or silage.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se 4 varieties were suiTablefor extension in Jianghuai region.

alfalfa;variety;comparison test

2014-08-31;

2015-01-13

安徽省农科院学科建设与宏观农业研究项目“南方地区高秋眠级紫花苜蓿选育研究”(13A0413);安徽省农科院种子工程项目“优质饲用牧草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14D0405)资助

李岩(198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牧草的栽培及育种研究。 E-mail:xiaoyannv@126.com 徐智明为通讯作者。

S 541

A

1009-5500(2015)01-0089-04

猜你喜欢
叶茎苜蓿株高
苜蓿的种植技术
春(外二首)
穿心莲等级与叶茎比、浸出物及内酯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春天里的小脚丫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我的植物朋友
要造就一片草原
苜蓿:天马的食粮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