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2015-02-24 14:03朱晓明
现代农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补贴粮食农产品

朱晓明

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政策是指根据本国的国情,规划农业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引导农村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现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 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政策的导向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加强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1.农业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年的农业增长目标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农业增长已经完全带上了政府行为的脚镣。 当农产品的供给长时间的短缺时,在保障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的目的下,国家财政拨款,积累资金,建设大量农田水利,购置各种农业机器和机械,还釆取群众集体性运动的进行有关农业技术改造, 积极地改善了我国农业增长的生产条件,以至于改革前我国农业增长停滞不前。

近几年, 中央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近亿元,比年增长超过,主要用于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售防治,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

2.农业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在建国初期, 我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而农村工业和农村商业却很少; 在建国后的二十多年中,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开端的农业政策改革,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3.农业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向

农业政策不断科学化的调整,农民可以获得较高的农业比较收益。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可靠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

二、农业政策的激励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拉动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完善市场供求机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 土地经营权的长期不变,对农民构成了产权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农产品最低收购销价和粮食储备的实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拉力;科技创新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力。

1.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

当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拥有自主权,他们就能够像市场经济的其他参与者一样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增产增收就是他们的努力目标,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无须通过政策计划,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投入、改进生产技术,这些都成为了农民自动自发的自觉行为。

2.农业政策的需求激励

我国为了保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实行了粮食购销政策。 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合理运用保护价。当粮食供过于求, 粮食市场价格接近成本或低于成本,影响农民简单再生产时,从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持定量的粮食生产出发,政府入市干预采取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粮食收购保护价在经济上确定了粮农“最低收入保障线”,在政治上保证了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方式,以往是粮食购销企业按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格收购粮食,现改为对农民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数额为保护价格与实际的平均市场价格之差。

3.农业政策的创新激励

改革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日益强大的外部推动力,第一,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农用工业体系,农业经济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不仅基本可以满足农业经济增长对现代物质投入的需要,而且,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使得农业经济增长物质技术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第二,农业经济增长的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在国家逐步市场经济增加农业经济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广开筹资渠道,用于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使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了完善。

三、农业政策的调控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而政府的政策有益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调整城乡收入。

1.农业政策的供需调节

实现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农产品的进出口政策,又涉及到国内农产品的供给政策;既涉及到农业生产政策,又涉农产品流通体制及其政策。

2007 年后,我国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方面,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结合市场粮价走势,科学运用托市粮销售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二是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积极扩大粮食出口;三是发展生物能源,适当转化一部分粮食;四是在粮食主产区继续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农业政策的价格调节

WTO 规则要求在农业中采取更加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政策,尽量少用或不用价格支持,这种情况下,又不能使农民的利益受损,因此,可将价格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3.农业政策的收入调节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生产者的成本鼓励农业生产。我国从年取消了持续年的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实施了各项补贴政策,包括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且补贴范围和品种不断扩大。此外,国家还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补贴。 这些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并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结语

本章揭示了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 农业政策通过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实施农业支持政策,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加强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业政策通过完善市场供求机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经营权的长期不变,对农民构成了产权激励,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最低收购销价和粮食储备的实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拉力;科技创新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力。

农业政策通过调节农产品供求、调节农产品购销价格、调节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从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要求,又保证农民的利益,借鉴许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改革和调整经验,从以农产品市场价格支持为主的政策,转向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益的政策。

猜你喜欢
补贴粮食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我的粮食梦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