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2015-02-24 14:03杨义菊
现代农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农村

杨义菊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进一步发生转变, 居民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消费能力增强,休闲时间明显增多,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各地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热情普遍高涨,其规模和质量已得到全面提高。 尤其近几年, 农村康庄工程的建设和私家车大幅度的增加,为乡村休闲游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加速了我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乡村休闲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己经成为中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述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1)休闲农业。关于休闲农业的概念,有国内学者对其定义的研究,但目前还无统一定论。 大部分学者把休闲农业等同于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纵观国内学者对其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经过规划与开发,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它是一种新型绿色产业模式,兼具“农业+旅游业”双重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2)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 年底,90 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至今在有关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韩非(2010)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3)二者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得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可以独立存在,亦可以包容并举。

(4)乡村休闲游。 乡村休闲游是以乡村郊野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主要是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形式,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2010 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指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当前,在我国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每增加1 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增加5 个就业机会。

(3)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 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 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5)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旅游产品数量仍显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约70%的旅游资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而且能提供更多的集观光、 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对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我国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据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10 年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1200 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 亿元,同比增长24.18%,直接从业人员1.6 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32 万人。2011 年, 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1300 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 亿元, 同比增长18.94%,旅游专业村已达15 个,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达1047 家,乡村休闲游直接从业人员1.74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7 万人。2013 年仅一季度,武汉市新城区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 亿元,同比增长43%;截至2013 年底,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山庄)、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四大类型,共有1112 个景点和经营户。 2014 年1~7 月接待游客1481.21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9 亿元,同比增长20.47%和37.37%。 预计2015 年,武汉市将建设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30 个、农家乐1500 家、休闲农庄及农业旅游点160 家,通过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00 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 亿元以上。

2.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形成了以下八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生态观光型。 这类乡村休闲游产品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或生态旅游景区为依托,以某一个核心的旅游形态为主题,围绕该主题来发展并不断形成集群效应。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遍布武汉市各主要郊区,比较典型的如黄陂区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题,围绕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山、木兰湖等景区开发乡村风情游览、民风民俗体验、农家休闲娱乐等乡村休闲游产品。 二是农业科普型。 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区,其中以黄陂区和东西湖区为主,如黄陂区的武湖农场、东西湖区的慈惠农场、柏泉农场。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 如东西湖区四季吉祥、黄陂区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等。 四是民俗民居型。 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深人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大余湾、长岭明清古镇等。 五是特色村落型。 比较典型的有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黄陂区的刘家山村。 这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旅游要素,是一个旅游产品的综合形态。目前武汉市正在加大对这种特色村的扶持力度。 六是商务度假型。 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蔡甸区职工疗养院、新洲区道观河旅游区、黄陂区木兰湖度假区、江夏区龙泉山旅游区。七是美食购物型。这种类型的产品主要是以某一个特色的美食产品作为推广媒介,顺势带动该产品所在区域的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如江夏区汤逊湖的鱼丸子、蔡甸区的野藕汤和新农牛肉、新洲区的汪集鸡汤、洪山区的洪山菜薹等,这些产品都在当地促成了一批美食街、休闲农庄的兴起和发展。八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 郊野田原, 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让游客尽情投人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不断磨练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 如黄陂区木兰草原等。

三、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笔者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获悉,武汉乡村休闲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旅游局联手大力推行的四种发展模式:

1.农旅结合模式

主要是将现代都市农业特色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为市民提供农事体验休闲的旅游产品。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意观光农业园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东西湖太空莲基地、葡萄采摘园、蔬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田间超市等一批体验休闲农业点。 将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与农事会节想结合,打造了蔬菜节、洪山菜薹节、蘑菇节、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品牌。

2.扶贫开发结合模式

主要是通过开发边远贫困地区山水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业旅游景区、景点。 如:黄陂清凉寨与刘家山村、木兰天池与官田村、木兰古门与仁和村、锦里沟与道士冲村、木兰草原与张家榨村,新洲道观河景区与石寨村等。 景区建设与景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有机结合,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3.新农村建设模式

主要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特色专业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 如:东西湖区的四季吉祥、柏泉古镇,江夏区群益村,蔡甸区炉房村,洪山区先建村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特色村。 预计2015 年,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达到30 个。

4.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主要是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如: 黄陂的鸭脖、豆丝、糍粑、葛粉、蜂蜜;蔡甸的藕汤、新农牛肉;江夏的界豆、蒸肉、风干鱼;新洲的汪集鸡汤、陶河炒鸭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家喻户晓的旅游土特商品。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主推四种模式,把以上四种模式和全国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武汉主推的这四种模式,农旅结合模式即传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其中,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 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来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进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中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地区的乡村休闲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它们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成都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被誉为成都“农家乐”模式,随后又有北京“民俗村模式”、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与武汉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结合武汉目前的乡村休闲游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类型,总结分析得出武汉未来发展乡村休闲游,其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成功经验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 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①田园农业游。②园林观光游。 ③农业科技游。 ④务农体验游。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是目前武汉市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武汉,此种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重点考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木兰天池景区、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木兰草原新村、江夏龙泉山风景区、新洲道观河旅游区、东西湖四季吉祥景区、洪山天兴洲旅游区。

2.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 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①休闲度假村。②休闲农庄。③乡村酒店。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应着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可以重点考虑提升蔡甸知音湖旅游度假区、黄陂木兰湖旅游度假区、江夏梁子岛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休闲型乡村休闲游景区的功能与品位。

3.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②民族村寨游。 ③古镇建筑游。 ④新村风貌游。 武汉有一批极富特色的古村落、古镇。 2009 以来,湖北省启动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工作,黄陂木兰镇被列为首批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单位,并创建成功, 黄陂大余湾被列入首批百个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发展乡村休闲游要利用好特色村落、乡镇,特色村落、乡镇是乡村休闲游的核心吸引物, 应该深度挖掘村落、乡镇文化内涵,提炼村镇个性,体现“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 可以考虑重点发展黄陂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李集泥塑村、刘家山村、江夏区山坡乡、新洲问津书院等项目。

4.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①农耕文化游。 ②民俗文化游。 ③乡土文化游。 ④民族文化游。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旅游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和审美实践, 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是追求知识、体验异域风情,因此,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一直是旅游的重头戏。 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要深度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节庆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乡村休闲游资源,它对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具有带动效应。 目前,武汉应该重点以黄陂木兰文化节、新洲花朝节、汉南玉米节、洪山菜薹节、蔡甸莲藕节、东西湖蔬菜节、江夏捕鱼节等为龙头,将乡村节事庆典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开发。

5.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产品是武汉市目前较为缺乏的产品系列,应积极引导发展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 武汉可以利用蔡甸沉湖湿地旅游区、 新洲涨渡湖旅游区、汉南五湖湿地旅游区、 金口中山舰旅游区等旅游区,利用城郊乡村生态资源,大力开展森林科普游、湿地观光游、自然观鸟游等专项教育科普型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主要类型有:①森林公园;②湿地公园;③水上乐园;④露宿营地;⑤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休闲游的有利条件,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但在水资源与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上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就水资源来讲,可以进一步开发东湖、南湖、汤逊湖、梁子湖、木兰湖等湖泊;从森林资源来说, 应加大对洪山区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江夏区青龙山森林公园,蔡甸区的嵩阳山森林公园、九真山森林公园,黄陂区素山寺森林公园,新洲区将军山森林公园等的开发力度。

据悉,2015 年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将在今年10 月至11 月间来到武汉。旅游节期间,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全国森林旅游资源,还可以享受官方组织的森林休闲活动,了解更多的好山好水和生态休闲产品。 届时,武汉应抓住本次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的机会,大力推广武汉乡村休闲游旅游产品。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2]罗佩,马远佳.休闲农业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5).

[3]马勇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

[4]邓爱民.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5]张学忙.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1,(25).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旅游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