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沉思——电影《亲爱的》的声音艺术设计点滴谈

2015-02-26 10:20杨星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9期
关键词:谣言音乐

摘 要:电影《亲爱的》作为香港导演陈可辛“北上”以后的力作,在2014年的中国影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片的声音艺术设计可圈可点,为影片中人物生活环境与时代的描摹、剧情的推进、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刻画、主题的表达、引领观众情绪并引发观众思考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立于画面的表达效果,画面与声音相辅相成、相互映衬,构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情感时空。

电影的声音艺术设计和录音技术制作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是一部影片在声音方面获得成功的两大要素,声音设计甚至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声音的总体艺术设计是对影片声音的总体效果及场景中声音构成的设计,还包括具体声音制作中对声音质感、构成元素等的设想及操作。

声音的总体艺术设计是创作一部影片声音的第一步,声音的总体设计一旦完成,实际上一部影片的声音样式就已完成了。因此可以说,一部影片的声音结构及样式是在声音设计阶段完成的,以后的制作过程是使其具象化的过程,在实际的影片完成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初期的声音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影片《亲爱的》声音的总体风格样式,影片的画面风格,影片的主题,三者是内在统一的,三者又与影片的现实主义追求和导演的人文关怀是相辅相成的。对这样一部影片的声音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影视声音的创作规律进行归纳是很有必要的。

1 影片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细致真实的营造

影视作品的声音创作者应该掌握所讲述故事所处时代环境声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的声音、娱乐环境的声音、人物环境中人们讲话的内容及语言特点,不同环境中有哪些高声级及低声级的声音,各种应用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具的声音特点。把握住这些声音细节,对于影片时代背景的营造会更加细腻而逼真,使观众有身临这个时代之中的感觉。营造得好的真实的环境声,可给剧情发展提供这样一种暗示性的信息——这是一个发生在某某年代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故事。

《亲爱的》的故事就发生在观众生活的当下,观众对自身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这就要求导演和录音师应认真地观察生活、聆听生活,抓取生活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这样才能引领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相应的人物环境中。黄渤扮演的田文军在深圳一条狭窄的小巷里开网吧谋生,巷子狭窄而凌乱,住户和小商铺密集,影片抓取了小巷里几户人家的电视和广播里播放的地方戏曲声、歌声、广告声,周围人们说话的嘈杂声,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声音,还有更为具体的譬如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新闻联播》的声音。这些声音将零九年的深圳小巷这样的时代和地域信息自然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仿佛身临影片所描述的情境。

赵薇扮演的李红琴居住的安徽农村声音也是非常丰富的,鸟叫声、飞蝇和蛐蛐叫的声音、牛鸡狗等家畜的声音,村民的方言,将一个小山村的环境描写的真切而自然。

影片的空间跨度较大,除了田文军居住的小巷和李红琴居住的安徽农村,还有深圳的闹市区、李红琴去找建筑工证人所处的工地和她居住的简陋的招待所、孤儿院、医院、律师事务所、法律调解中心。影片创作者能够很好地把握不同环境中典型的环境声,抓取了那些不易被察觉且极其细微的声音,各种声音高低起伏、疏落有致,而正是这些声音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电影所展示的悲情故事之中。

2 人物形象塑造注重画面造型与语言形象并重

人物的声音形象主要是指剧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其同样是人物形象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影片中李红琴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农村的再普通不过的平凡女人,但她是一个坚韧的,对自己认定的事永不回头、锲而不舍的人。影片对演员赵薇的发型、服装、面部化妆等画面造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短发、颜色鲜艳的粗布衣服、憔悴浮肿的面容,符合人物悲惨的生存境遇。更难能可贵的是赵薇彻底突破了自身的声音形象,让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形象完全与画面造型融合成一个整体。赵薇对安徽农村方言的运用,她的神态、她的语调、她说话的方式,她说话的续段与停顿,她说话的倔强与执拗,传达给观众丰富的人物信息,让观众感觉李红琴就是当下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中的一个代表,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观众觉得人物的倔强性格真实可信,人物的悲惨遭遇令人动容,这样的人物语言形象与画面造型也更加贴合本片的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

影片中田文军的扮演者黄渤,鲁晓娟的扮演者郝蕾,高夏的扮演者佟大为,在表演过程中同样都努力突破自己固有的语言模式,使自身的语言形象更加贴合人物身份,贴合人物的生存境遇,贴合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从含义更加宽泛的声音形象的角度,本片不但要注重塑造人物语言形象,还应设计具有独特音响的与剧中人物相关的用具的声音特点,本片在田文军和李晓琴这两个执拗而坚忍的人物身上可以设计更丰富的声音形象,比如两人在追寻孩子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随身携带的儿子物品和用具发出的声音,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人物情感也可以更具感染力。本片在这一点上有所缺失,艺术创作本就应该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关于影片的分析讨论是必要的。

3 叙事空间内外,音乐承载着导演的人文关怀

《亲爱的》中音乐的出现基本可以归纳为叙事空间中的有声源音乐和非叙事空间的无声源音乐,两种音乐形式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时空。

片中的有源音乐除了环境声中的音乐,主要是田文军等丢失孩子的父母的歌声,丢失孩子对于这些年轻父母来说是一种锥心般的痛苦。无源音乐更多意味着声音创作者的情感介入,这对于表达片中那些父母巨大的内心痛苦是不确切的,这种痛楚一定是从他们的心底迸发出来的,因此影片创作者在表达这种丢子之痛时选择了让这些父母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这种悲伤情绪。这些父母同时又是坚强的,心存希望的,因此,便有了片中反复出现的那首歌《隐形的翅膀》:“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当歌曲作为影片中的音乐时,不但其旋律具有表意作用,歌词同样是表意元素。片中人物歌声反复出现,歌曲被赋予了主题性,这是那些年轻父母不向命运妥协,奋力抗争的主题,而歌词成为人物表达坚定信念和相互慰藉的内心独白,作为有源音乐的歌声表达情感真实可信,又符合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规律。意大利现实主义就提出了“还我普通人”的口号,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话语、发自肺腑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普通人的普通和这些普通人的伟大。

片中的无源音乐大多在人物处于矛盾和纠结,感到孤独和绝望,陷入痛苦和沉思的时候出现。甚至在这些无源音乐响起的时候,创作者将同步的音响进行了弱化,这是创作者的主观情绪的介入,创作者在表达自己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悲悯,同时又引领观众进入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遭遇和辛酸。无源音乐大量采用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提琴作为弓弦乐器,其声音质感接近于人声,善于模拟人连贯的气息和发声,在片中出现的时候总让观众感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此外,影片配乐中的吉他,音质柔美古朴;人声哼唱,沁人心脾;钢琴,婉转动人。片尾曲《亲爱的小孩》作为无源音乐为全片作结,配合真人真事的纪实影像,将全片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些乐音使观众深入到了人物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引发了情感共鸣。

音乐是现实主义创作者表达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音乐表意的开放性恰恰能拓展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外延。音乐在引领观众情绪,引发观众共鸣,表达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听觉手段。

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艺术上的诚意之作,需要反映人民群众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更需要影视听觉艺术的进步来拓展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上接第90页)

昂贵,也受到不少市民朋友的宠爱。而实际上,橄榄油就是适合人体食用的普通植物油之一,只要是植物油,就没有胆固醇,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但不及国产的茶籽油;至于营养价值,它更不可能与母乳相当。而从健康角度讲,婴幼儿就不应该吃用食用油炒的菜,无论是橄榄油还是别的植物油。

由此看来,部分科学谣言容易将普通的一点功效进行放大和夸张,从而满足了部分人们追求效率的心理。

2.4 “朋友圈”等自媒体成传谣重地

在网络和手机大肆流行之前,谣言的散播主要是口口相传,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传播到足够广的空间里。现代信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和微博、博客、QQ空间、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成了谣言最新和最佳传播形式的流转平台。

现代通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门槛和成本,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网络媒体则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承担了信息生成、传播、共享和接受的多重功能,这种趋势使得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的传播概念。而成了传谣重地的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凭借其“熟人社会”的属性,无意中提升了谣言的可信度

同时,由于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导致消息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找到出处。而信用成本的极端低廉,也致使人们只是随手转发,却不大关心自己转发的消息是否属实。

3 应对科学谣言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于科学谣言一些显现特点的总结,对于人们识别科学谣言具有一定的提醒和警示作用。

3.1 加强网络技术控制,增加造谣传谣成本

从对造谣方的处置来看,警示传谣者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使用现代化高端技术,支持对各类谣言的定位、跟踪和处理。例如,美国著名的“AgeceVirtueUe”公司就曾推出过一款软件,叫做“RumorBot”(即谣言机器人),它可以跟踪网络瑶言,并能基本准确地分析和确定出其相应出处。引人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虚拟机器人还可以通过“网络警察”的角色,在网络上运用相关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实时监测和分析在线的一部分论坛、新闻组、网帖和聊天室等。在这个技术的“拉锅战”中,最先掌握了新技术的一方必定占优势。

同时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监测跟踪到的造谣者予以重罚,有望从源头上减少谣言的产生。

3.2 构建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人都可发布、传播科技信息,而不用经过科学权威和同行的审查。

这一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成了很多谣言的滋生地。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的公信力是及时阻止谣言传播的核心所在。整合、打造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科普平台,与科学谣言的传播进行对抗,显得极为必要。

构建科学传播的公共场域,国内有过积极尝试。如科学网博客频道,该网站自2007年1月开通以来,网罗了上千位海内外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博主。对博主来说,博客就是一个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分享地;对众多网友来说,博客则是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黑板”和一个科学观念与知识相互竞争的“论坛”。

猜你喜欢
谣言音乐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奇妙的“自然音乐”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音乐从哪里来?
“后真相”时代,对谣言说不
谣言π=4!
谣言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