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破与立中前行的内地电影

2015-02-26 10:47邢祥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3期

摘 要: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同比增幅达到36%,昭示着内地电影市场呈现一片欢腾的局面。但在繁华背后,名家大作未获理想收益,多元化亚类型电影却效力渐现。本文以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为研究切入点,寻求其在破与立中前行的原因。

1 引语

从2012年的171亿、2013年的281亿,到2014年296.39亿,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同比增幅达到36%,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内地电影市场呈现一片欢腾的局面。繁华背后,许多电影人认为2014年的内地电影是“有票房,无电影”,名家大作未获理想收益,多元化亚类型电影却效力渐现。无论是为票房高产的一路高歌,还是为电影质量表示堪忧,不可否认的是2014年的内地电影在破与立中前行。

2 内地电影市场在破与立中前行

2.1 破——名家大作未拔头筹

2014年,许多知名导演执导的电影并未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这些电影主要讲述情怀的抒写,相较于中低成本电影和新生代导演执导的电影,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并未拔得头筹。

《黄金时代》由知名导演许鞍华执导,票房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该电影以萧红为人物原型,讲述的一代才女颠沛流离的一生。该片上映之前备受关注,被称为“史上最重磅文艺片”,并通过大数据预计票房收益为2亿元,然而截至10月23日《黄金时代》总票房4991.89万。电影以3个小时的片长、“间离效果”“抽离式方式”等表现手法而成为2014年华语影坛最受争议的电影。

张艺谋执导的《归来》,以文革为背景,讲述的是劳改犯陆焉识的故事。相较其他名家电影,成绩已然不错。自2014年5月16日上映以来票房2.94亿,不仅是迄今总票房最高的文艺片,也创造了上映5天票房过亿的最快纪录,并在第六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大奖、最佳新人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编剧奖。

作为“年度最受期待国产片”,姜文的《一步之遥》在上映之后很快被观众评为“年度最令人失望的国产片”。该影片完全被称为姜文的“狂想曲”,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裹挟了大量歌舞、旁白和狂想式的旁支,让很多观众很大呼“没有看懂”。

2.2 立——多元亚类型效力渐现

文化领域一直以来都强调多元化单元,2014年内地电影也通过多元化的亚类型获得票房保障。这些亚类型电影多是出自跨界新生代导演之手,很多都被称为烂片,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他们通过采用中小成本却获得了高票房收入。

青春怀旧题材仍占一席之地。《同桌的你》《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等多部怀旧电影仍然能够在内地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同桌的你》讲述了林一与周小栀这对初恋情人的爱恨分离。这部电影上映后3天破亿,9天就破三亿的票房,并在大学生电影节获奖。这些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让80后的集体怀旧情怀产生共鸣,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能引起大家无限的感慨与无奈。

趣味恶搞类型电影博观众大笑。这一类型的电影主要采用一种刻意、夸张甚至极端的方式去恶搞生活,从而取悦观众。如《分手大师》,该片由邓超、俞白眉执导,讲述的是分手专家梅远贵和叶小春“史上最蠢却感人至深”的爱情喜剧。《分手大师》选择与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同天上映,作为几千万投资的电影,能够取得6.5亿的票房收入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主要以路途反映人生的公路电影,成为2014年内地电影的一大特色,如《后会无期》和《心花路放》。由宁浩执导,黄渤、徐峥主演的《心花路放》,讲述了遭遇情感危机的耿浩与好朋友郝义进行的一段疯狂猎艳之旅。自上映以来票房就一路高歌,累计票房达11.67亿元,也成为2014年度票房最佳国产电影。

除了上述类型之外,综艺跨界电影也是2014年内地电影票房独特的现象。一部5天拍完、几乎零成本的综艺跨界电影《爸爸去哪儿》取得了6.99亿元票房。该部电影依托湖南卫视亲子类节目,将电视真人秀搬进电影院,寻求跨屏合作。

3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审美流变

3.1 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追求感官效应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现代主义还未被认真吸收与接纳,又遭遇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进程需要启蒙、崇高、真理、对价值的认同等现代主义的思想;但另一方面,社会又无奈地被推进了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人们崇尚消费和娱乐,走向世俗,调侃崇高,张扬个人化,这些思想与大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大众文化又一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1]。纵观2014年内地电影市场,高票房电影尤其是低成本喜剧电影,更多的是追求简单的感官效应。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快乐,就按照快乐原则做事,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需求。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便寄希望于荧屏,通过观影感受幸福或者释放压力。

3.2 消费语境下粉丝经济的推动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名家导演的专利,不再是由导演编剧来单方面决定应该拍什么,不应该拍什么,观众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电影已经成为大众生活消费的一种固有方式。电影最初能够吸引社会关注多是因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理性内涵。然而,消费主义语境下,电影是否畅销,并不是依靠电影的艺术魅力,而常常取决于电影的宣传包装,取决于观众的喜好。因此,2014年很多电影采用明星效应等吸引大量粉丝,本身就有足够大的粉丝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受喜爱程度,虽然这些电影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取得高票房。

3.3 互联网思维下的焦虑性诉求

电子媒介既改变了社会文化交往中的使用中介,还改变了电影的价值观念,让电影从业者摒弃宏大叙事,转向为私人化小叙事切口,表达焦虑性诉求。这些电影对悲天悯人的大人文并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表达和想象。这种焦虑可能来自电影导演、编剧,可能来自制片方和投资商,也可能来自演员和观众。电影本身就具备商业属性,因此各方参与者在制作电影中都希冀取得利润最大化,直观体现在票房等实际回报。为保障票房收入,出现大量跟风、翻拍的电影,一种类型的电影火了,就会立马涌现出大量同质化类型的电影。有些电影以低俗、恶搞等卖点,在博得一笑之后并不能让观众有深层次的感官体现。这也符合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浅思考已经逐步代替深思考的思维方式。

4 中国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

4.1 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新发展

2015年1月6日,艺恩咨询在京发布《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从近两年中国电影观众组成看,19岁至40岁观众占总观影人次的87%;从学历看,大学本专科占8成,年轻高知白领成为核心电影观众。[2]”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应考虑受众主体特征,不能闭门造车,仅凭导演或编剧喜好完成。但也不一味着迎合受众的低俗审美情趣。目前许多电影都充斥着堕胎、滥交等话题,虽然能博观众眼球,但是并不利于价值观的引导。电影的创作应当运用受众喜好的语言风格讲述主流故事。

4.2 全面开花,形成金字塔结构

2014年,风格迥异的亚类型电影成为票房赢家,尤其是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如《心花路放》《分手大师》等电影,均取得了几亿的票房。这就容易使电影投资商改变投资方向,弃高概念大片而取低风险话题强的小片,这就必然会导致高质量大片成为稀缺资源,而中低成本电影同质化竞争激烈,从长久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健康合理的电影产业,一定是以商业大片为领头羊、中小成本影片全面开花的金字塔形结构。因此电影市场应当提升优质大片的比重,同时同质化严重的中小成本电影应当寻求创新,积极鼓励高质量的亚类型电影。

4.3 走出国门,不能总自说自话

2014年,中国电影虽然贡献了全球票房增量的75% 成为增长主引擎,但是内地电影在应对《变形金刚4》等进口大片时稍显力不从心。电影作为文化商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不仅要考虑市场,更应当考虑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中国电影对于市场的把握有着自己的敏锐度,许多电影作品也是符合当下社会思潮的同时,应当紧扣时代主旋律,将主流价值观和理想追求融入到电影中。注重电影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以“讲好中国故事,拍好中国电影”为根本出发点,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也能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