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介“妖魔化”河南的传播心理学解析

2015-02-26 17:04姬冠男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5期
关键词:河南人河南大众

摘 要:近年来,大众媒体对有关河南的新闻报道常常以负面报道为主,其中更有一些新闻带有明显的偏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折射河南形象的相关新闻为研究对象,从传播中的心理学效应角度解析媒介偏见的心理学形成依据以及媒体受众如何通过媒介影响形成对河南形象的误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河南人开始外出谋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地域、习俗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大众对河南形象的认知过程中,媒体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然而,现实中一些大众传媒在报道河南时存在明显的偏见和歧视,经常刻意雕琢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使得在多数人心中,河南人成了土、穷、没素质的代名词。

1 暗示效应——媒体“润物细无声”

暗示效应是指用间接的话语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义的心理过程。在传播学中变现为传者把自己的倾向性暗含在传播的内容之中,不露声色地影响受众。

2 霍布森选择效应——媒体的刻意雕琢

霍布森选择效应是指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既有立场对事实进行有选择地处理和加工,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实际上受到了传播者的操纵和影响。

2013年7 月30日,腾讯新闻的图片站栏目中发了一条标题为“河南一被撞女子央求司机别碾死她”的图片新闻。通常在对交通事故的报道时,记者们会把眼光放在对被撞人员的同情和关怀或者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上,而这条新闻的记者却把被撞女子的央求作为噱头列为重点,言辞间践踏生命的尊严,挑战了人性的极限,这样的叙事框架使人们忘却关怀女子的安危。

3 否定效应——受众与媒体的渴望与满足

否定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关注的倾向。也就是说,相对于肯定性的正面信息,否定性的负面信息更容易得到关注和快速传播。它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媒体热衷于报道河南负面新闻。正如美国的迈克尔·舒德森所说:“在所有的文化中,注意力都是被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在媒介市场竞争中,记者为了获取注意力资源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报道新闻。

4 晕轮效应——受众对河南形象的全盘否定

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偏概全效应”,常表现为在知觉他人时,人们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则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河南人的时候,那么他们对河南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大众媒体来完成。普通受众并不具备很高的媒介素养,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不会了解记者的报道是有选择性而非现实生活的全面还原。在这种情况下,当受众从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中接触到关于河南的负面新闻时,他们很容易把媒体报道中构建的河南形象作为真实的整个河南形象,从而产生对河南的排斥。

5 刻板效应——受众对河南形象固执己见

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人、某一社会群体或某事的一种笼统、固定的看法。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个体或群体形象塑造,使人们形成关于该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印象。

当受众受到媒介传播中的暗示效应影响时,对于河南的负面形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在这种印象形成过程中,由于媒体继续不断地报道河南的负面新闻使受众的这种印象不断被肯定并有所支持,所以结果是,关于这种印象会相当固执地根植于受众的脑海中,在缺乏一些典型事件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刻板印象几乎无法消除。

6 结语

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大众媒体对受众关于河南形象认知是如何产生的作用力以及受众如何形成的这种认知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有助于对传播中受众心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最终要回归于如何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这才是媒体最应该重视的。

猜你喜欢
河南人河南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