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谈:TV散文,让电视片从真实升华到美

2015-02-26 21:56周萍萍,吕悦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期
关键词:专题片表现手法纪实

1998年,CCTV-3开辟了一档TV散文类电视栏目《电视诗歌散文》,开启了电视节目新的样式。它以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该栏目连续举办十二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个平台,也学习、创作了很多TV散文,如作品《方井》《门》等参与展播并获奖,使我们在这一艺术领域不断成长。2010年,《电视诗歌散文》停播了。本文不谈TV散文的创作,着重要谈的是TV散文如何运用到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片中,并为主题服务。

一般来讲,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专题片中,通常采用的形式有画外音解说词旁白合并压混在画面上的“格里尔逊式”;或者画面加上同期录音而不加解说的“真实电影”;或以当事人、见证人、权威人士的访谈配合画面和解说、实况录音的“采访谈话式”等。用这些方式创作的作品往往重视过程强调即兴采访,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生命,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追求的是自然真实的效果。就某一作品而言,往往会采用这些纪实风格的手法达到融合和统一。

真实是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生命,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零度情感”的真实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复原。真实是基础而非目的,应立足真实而后超越真实,也就是说“真”必须上升到美,才是真正的归宿。因此,在真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提炼、上升到审美层次,才能给人带来美感。

从美学角度来讲,TV散文无疑是一种非常出色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它以音、诗、画三者的完美结合,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表现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及观众所接受。

于是,运用TV电视这一表现手法在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作品《五乡老人乐事多》讲述的是鄞州区五乡镇一群老人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首段以“夕阳红书场”为引子,将画面切入到热闹的唱“走书”现场(“走书”是宁波独有的地方文化),用台上台下的对比,重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如戴着助听器的老人听得摇头晃脑非常“入戏”;没牙的老太边吃桔子边听书,脸上绽放着菊花般的笑容;大娘边听书边织毛衣,干活听书两不误;大伯专注的眼神和微微张着的嘴巴等,以此来刻画老人们内心的种种渴望,最后加即兴采访道出老人的心声:非常享受听书之乐。

第二段“社戏”采用文字来叙述,以回忆和现实的反差,用主观的视角即“我”的眼光和心态来回忆少时的场景。此段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密密麻麻挨在一起的长板凳小竹椅,满地的桔子皮瓜子壳,艳丽的戏服、漂亮的行头和古色古香的道具,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以及光与影的变换组合,给人以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仿佛时光倒退了20多年。用这些空镜头结合散文化的解说词来揭示、表现快乐的本源。这里就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时空反差、视觉反差,以及心态的变换来刻画老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留恋和向往。

第三段又回到现实中,“我”来到越剧迷和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用演唱场景和自由谈话的同期声来增强现场感,用真实的白描手法记录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原貌。最后以孩童对戏曲的着迷为基点,道出人们追求幸福的主题。

全片虽然讲述的是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但更多的是注重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段的TV散文确实成了点睛之笔,这并非是在画面和文字上出彩,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表象到精神的一次提升。就是这段“我”的内心独白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并隐喻人人都会变老,爱幼和尊老同样重要的理念。TV散文这一段并没有破坏主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强大的视觉落差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述例子说明,真实和艺术加工并非一定是矛盾对立的。事实上,它们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

表现手法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作品不应该囿于形式,只要是有利于主题的,都可以作为表现手段。TV散文的表现手法在纪实类电视专题片中如果运用得当,定会使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比如,做人物专题,当一些回忆、浮想、心情或心态无法用纪实方式来表现时,TV散文就能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说明作用。

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电视专题片《千枚硬币凝成的希望》(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就大量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该片讲述的是一位北仑青年胡志荣资助一位濒临失学的鄞州学子王立燕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在宁波这座爱心城市非常普遍,无非是一个捐助一个受捐,最后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北仑青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负债数万元,在他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从买菜钱中省下一元、一角的硬币存在储蓄罐里,并把这一千多枚沉甸甸的硬币交到失学孩子的手中,让她完成学业。该作品通篇是用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联起来,明线是现场采访,用同期声对胡志荣和王立燕的工作、生活、学习作真实的记录。暗线就是二人长达三年的书信往来,信中的文字内容我们就用TV散文的手法来表现,将信中的故事情景再现,帮助观众了解二人的情况。而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非常感染人,让人过目难忘。

胡信:立燕,你来北仑港埠公司那天就是我结婚的前一天。非常抱歉,我实在抽不出身,就委托曹宁带去120元钱。立燕,这120元钱你一定要用在学习上,资助你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了,没有告诉家里。钱是靠在太阳下的劳作,用油污和汗水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立燕,把你所有的过去都告诉我好吗?好让我了解你。

这段书信,胡志荣在告诉王立燕资助的钱来之不易。在画面选择上我们选取具有冲击力的一组码头劳作的空镜头:骄阳似火,轰鸣的机器声,挥汗如雨的工人,胡志荣工作的场景一一再现。

王信:胡叔叔,我家住在鄞州区横街镇林村,我跟爷爷奶奶住。父母两次离婚,父亲精神受了刺激,母亲不知去向。我生活和读书的钱是爷爷奶奶负担的,爷爷73岁了还在干农活,68岁的奶奶在圆珠笔厂打工,装配一支笔也就几厘钱。

这一段是王立燕的家庭背景介绍。画面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在地里干活,呆滞的目光无奈的眼神;奶奶用颤抖的双手装配圆珠笔,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饱经风霜。背景音乐用的是一段凄婉的二胡曲。这音和画都是用来表现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胡信:人生充满了无奈和伤痛,但你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记得二年前我病得很历害,无药可救,一步步走向死亡,手几乎摸到了地狱的门环了,但照样不是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着吗?立燕,与死亡相比,任何劫难都是微不足道的。你明白我话中的含义吗?

胡志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王立燕树立生活的信心。画面是一组急诊室抢救病人的场景:救护车急速行进,凌乱急促的脚步,心电图输液瓶,凝重的表情等。快节奏的画面切换,现场音效的运用,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氛围。这与前段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的反差。

王信:叔叔,您的每一封来信都有一些关切的问候,我觉得您就是我的爸爸。我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的小伤疤,但它们都被您那父亲般的爱慢慢填平了。

这是王立燕对胡志荣的一段内心独白,生活磨难、缺乏关爱使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拍摄这段画面时,让她折了一只小纸船,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放流。于是小纸船就有了象征意义:它既是前途未卜的人生之舟,也是期盼未来的希望之船。画面最后从纸船叠加到信的落款上:您的孩子,王立燕。意寓女孩对叔叔的一份发自肺腑的亲情。

二人的书信不仅清楚地交待了捐助与受捐的来龙去脉,更展现了胡志荣美好、善良、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品格。TV散文,让浓浓的情感从画面流溢,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并赋予这部作品诗般的意境和美感。

综上所述,TV散文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景再现,增加可知性。情景再现有助于观众对具体事物背景的了解,对人物的内心起伏变化起到一个说明的作用。二是音画结合,增加艺术性。TV散文与生俱来的品质——音、诗、画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深化主题,增加感染性。TV散文在纪实风格作品中的运用,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又增加了电视艺术的感染力,得到美的提升,可谓是两全其美。

当然,并非所有题材的作品都适合用TV散文手法加纪实手法来表现的。电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了电视作品的个性和风格,而这并非是创作的条条框框;相反,它给了创作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同的题材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只有量体裁衣,才能创作出新颖别致且富有个性的精彩之作。

猜你喜欢
专题片表现手法纪实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砚边纪实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厚重感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