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序的碰撞中重构秩序——电影《撞车》的叙事策略分析

2015-02-26 21:56陈晨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期
关键词:失序交织秩序

摘 要:影片《撞车》以一个撞车事件为引子,从而顺理成章地介绍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并分别展示了与事件相关的几组主要人物群体在36个小时中所发生的事情。那些被复杂种族、多元文化围困着的人们似乎每时每刻都有面临冲撞的机会,整部影片始终都在酝酿着失序的冲撞。

电影《撞车》共涉及16个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洛杉矶市民,它将这些人在整整36个小时里所发生的各种复杂交错的人物关系、纠缠不清的矛盾冲突,紧凑无隙地安排在短短的113分钟之内。

这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汽车,撞车是这样的难以避免,这个城市又有这么多的种族,冲突也是这样的难以避免。影片中黑人警长格雷厄姆在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就是触摸的感觉。你知道吗?走在任何城市里,你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邂逅相遇,别人也会撞到你。”这些人与人之间失序的碰撞让影片完全处于失序状态。而事实上,在每一个看似失序的时空和结构背后,都带着极富规律的有序性,影片努力用极富特色的整合方式在失序的碰撞中重构秩序。

1 在倒叙和交叉叙事的相互配合中整合叙事时间

影视叙事时间分为“本事”时间、“本文”时间、银幕时间这三种形态。对于一部具有强烈叙事时间性的影片而言,其“本文”确立、情节架构、风格规范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与角度”来明确的,这其实就对影片的“本文”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撞车》的叙述时间长度是113分钟,从时间角度来看,整部影片在时间轴上可分为四个时段,即前一天的白天、前一天的晚上、这一天的白天和这一天的晚上。它所讲述的故事时间为36小时,而想要用113分钟来完成对这36小时内发生的全部相关事件的叙述,采用顺叙的手法显然不能完成影片叙事的最终任务。影片以案发现场开始,悬念陡增,立即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使得观众会立即对案发场景产生一系列联想反应:是谁发生了车祸?为什么会有这场车祸?在影片开头的这位黑人警长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撞车》这部影片正是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开展故事,增强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设置了悬念,从而有效避免了平铺直叙所容易带来的情节平板、结构单调等不足。

而在影片绝大部分的“本事”时间顺序里,由撞车事件所引出的一系列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碰撞却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延续开篇的“倒叙”手法,而是打乱了其内在时间顺序,按照影片情节需求重新交叉整理叙事时间轴。“本文”时间中选择微小的叙事时间点讲述平行发展的不同事件,把一个很短的时间尽可能详尽地展开,从而得以把很多细小的叙事时间点连缀起来,重塑了这36小时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撞车》以夜晚开场,又以黑夜结束。中间将不同的碰撞所形成的不同故事在时间轴上打乱并重新整合,可以看作是对零散破碎生活的一种归类整合,而这其中相互交汇的叙事时间其实也是毫无章法的生活本质的象征,我们需要学会用“本文”时间在这种“毫无章法”中整合出故事内在的秩序,使得平淡的故事成为超越其本身意义的存在。

2 在纵向与横向的交织汇合中透视叙事结构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 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空间理论,又称小世界现象。即想要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建立联系,平均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如此说来,在《撞车》里那些纷繁众多的人物,足以建立一个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平台,形成交织的网状结构,彼此之间构成影响。影片中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绝对的配角,它所要要表现的是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却通过偶然的事件影响了他人的生活。

事实上,从戏剧性角度来讲,这些由一个个零散的情节而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结构的确不易明辨;但就影片中的人物而言,由于人多戏少,其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很容易被扁平化。《撞车》中的人物都是成组出现,通过在结构上的交叉纵横对比可以加强突显人物的多重性格,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它在人物的交织上进行纵向对比,人性的善恶之变就在一念之间,初衷与结局的大相径庭令人惊诧。另一方面,它在人物的出场上进行横向对比,影片中每条线索的人物都是结伴出场,且将线索一分为二,快速铺开,实现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

《撞车》的交织式对比结构使得故事间的情节交错和人物粘合把条条线索交织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无疑,当人物、情节、线索之间实现点、线或面的交织与碰撞,形成的则是强大的叙述张力。

在经历失序的碰撞后,故事的叙事时间、叙事结构都使得影片完全处于失序状态,导演通过这种失序的叙事过程把影片循序渐进地推演出来,重构影片的秩序。在各种失序的碰撞中不断重构秩序,这是一个怪圈,一个轮回,没有人可以逃脱出去。

猜你喜欢
失序交织秩序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秩序与自由
交织冷暖
金融骗局虚实交织
孤独与秩序
在失序中选择
在失序中选择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