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2015-02-26 06:20刘海永,王玉华,刘金颖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曲池合谷



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

刘海永王玉华刘金颖田柳青刘文龙王洪军(三河 065200)

提要目的:研究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60例中治愈40例,显效16例,无效4例,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例中治愈23例,显效24例,无效13例,治愈率38.33%,总有效率 78.33%。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能快速缓解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针刺;曲池;合谷;耳尖放血;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中医科门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男女患病率基本相当。是由于茎乳孔的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临床症状以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颊肌瘫痪,食物易存于患侧齿龈间。部分患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伴随耳后、耳内、乳突区域疼痛的症状,此类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困扰。采用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能够使患者的疗程缩短,减少后遗症现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病例均来自于三河市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患者,将120例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0.38±7.50岁,平均病程2.20±0.30天;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1岁,平均45.20±3.50岁,平均病程3.20±0.40天。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平均病程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面瘫的诊断标准拟定:患者患侧面部肌肉松弛、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平坦,患侧面部麻木不适,耳后、耳下乳突部疼痛,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或有听觉障碍,舌前2/ 3 味觉障碍, 泪液、唾液减少。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No.2014313

1.3纳入标准(1) 符合本病上述中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病程在1~7天;(3) 单侧面瘫,且所有患者伴有耳后疼痛的症状;(4) 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1) 病程超过7天;(2) 年龄在18岁以下,或在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 面瘫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4)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如脑血管疾病、外伤、肿瘤、手术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5)符合纳入标准,但不配合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⑴ 耳尖局部放血:将患者患侧耳廓搓热,使其充血,然后将其折叠, 左手固定耳廓尖端部,右手对其常规消毒,随即迅速使用一次性三棱针点刺之, 然后挤压耳尖部令其出血5~8 滴左右, 用干棉球压迫止血,隔日放血1 次;⑵ 以毫针针刺患侧曲池穴及合谷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直径0.30 mm,长度50 mm),与皮肤呈90°角直刺入25~ 30 mm,应用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所有患者均进行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对照组西医疗法配合局部取穴。⑴西医疗法:强的松30 mg每日1次连服3日,而后强的松减量改为20 mg每日1次连服3日,最后强的松减量改为10 mg每日1次连服3日,共服9日后停药。阿昔洛韦片0.8 g每日5次口服,连续服用10日后停药。维生素B120 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20日。⑵局部取穴:患者仰卧位, 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丝竹空、攒竹、水沟、迎香穴、翳风穴。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使用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直径0.30 mm,长度50 mm),与皮肤呈75°角斜刺入上述穴位,进针深度控制在10~15 mm左右, 轻刺激, 予平补平泻, 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 耳后疼痛消失,面部双侧在静止及活动时均对称,可以正常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显效: 耳后疼痛明显改善,在保持平静状态时,双侧额纹以及两侧的鼻唇沟是对称的,做轻度鼓腮或眦牙动作,或谈笑时口角会有轻度歪斜。有效:耳后疼痛有所改善,但是双侧额纹以及两侧的鼻唇沟并不完全对称,仍有口眼歪斜症状,行皱眉、闭眼及鼓腮等动作时存在障碍。无效: 耳后疼痛未见改善,甚至加重,双侧面部对称性在静止和活动时均无明显变化。

3.2观察结果最后试验所获得的所有资料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软件SAS8.0(Statisties Analysis system)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愈40例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23例治愈率38.33%,总有效率78.33%。两组疗效经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4讨论

临床中,笔者发现影响面瘫预后的常见因素有很多,例如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基础病、病位的深浅、治疗时机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许多面瘫患者在患病初期多有耳后疼痛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可呈刀割样、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耳后疼痛时间较长及程度重者,面部神经损伤程度重,面部功能恢复较慢,容易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积极地治疗面瘫耳后疼痛,可以促进面瘫的恢复,解除患者的痛苦。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性神经,发自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与脑桥下缘出脑,与听神经共同入内耳孔,后垂直下行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支配颜面部所有表情肌群,其部分分支还支配耳后肌、耳上肌、耳前肌、耳廓内肌等非颜面肌。因此面瘫的发病初期可伴有患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面部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是由于炎症和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面神经水肿。[3]部分患者严重时可引起神经血管变性,外耳道及鼓膜可有疱疹样损害,并伴有患处神经性疼痛,发病多为单侧。治疗以激素控制面神经水肿为主,配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此外还有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4]

从经脉循行方面考虑,足少阳经之循行路线为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面神经的走行基本一致。《灵枢》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由此可见瘫痪的表情肌多数在阳明经分布区域。所以面瘫耳后疼痛的其发病部位主要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络。《诸病源候论》提到:“ 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也谈到:“口眼喎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所以其发病原因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经络, 以致经气阻滞, 筋脉失于濡养, 致纵缓不收而发病。[5]中医多采取针灸、中药、穴位贴敷、放血等方法,达到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根据中医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理论,[6]合谷及曲池穴治疗头面五官病证皆因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经别、经筋均上头面部。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穴为本经的代表点,针刺原穴可使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卫护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即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合穴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及下泄的病症, 具有调整内脏的功能。《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般证, 一针合谷效如神。”《杂病穴法歌》云:“头面耳目口鼻病, 曲池、合谷为之主。”合谷善治头面诸疾,曲池具有疏风达邪之作用, 合谷与曲池配合应用,通过经络系统, 激发气血运行, 达到促进经脉疏通,强壮肌体之目的。符合针灸临床的循经取穴与远端取穴的原则。

耳尖穴是常用的经外奇穴及耳穴之一,是头部宗脉之所聚。《针灸大成》中提及“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运用耳尖刺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提高肌体免疫功能。[7]《素问·气血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菀陈则除之。”《灵枢· 厥病》记载:“厥头痛, 头痛, 耳前后脉痛有热, 泻出其血, 后取少阳。”可见耳尖放血有活血祛瘀、清热凉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通过耳尖放血疗法可以调节面神经的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充血水肿,减轻面神经损伤, 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后遗症的产生。

针刺患侧曲池、合谷穴配合耳尖放血可疏通经气,祛风散寒。从而有利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使寒湿邪去,经脉得通,气血得复,筋肉得养,肌体功能得以恢复。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针刺患侧曲池、合谷穴配合耳尖放血疗法,能快速缓解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减少后遗症现象,而且极少出现不良反应,效果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冲,万军.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J].中国针灸,2011 ,31(1):93-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0

[3]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81

[4]韩维举.贝尔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2009,3(9):1 435-1 444

[5]秦云.针灸与西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 (3):723-724

[6]张云洁,孟智宏.谈“面口合谷收”[J].吉林中医药,2013, 33(11):1 157-1 157

[7]蓝竹梅,鲍利利,杨佃会. 耳尖穴临床应用概况[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80

(2015-08-04收稿)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15)04-0046-03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曲池合谷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小穴位 大健康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