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

2015-02-26 18:37李珂
甘肃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李珂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0—01

一、再现历史辉煌,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介绍我国历史文明与奇迹的文章,如《三峡》《黄山记》《钱塘江观潮》等一些课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这样似乎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许多困难。所以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则可以利用网络、背投,直观地显示场景、画面,让学生知道三峡、黄山、钱塘江潮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也扩展了视野,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内容,这样不但把课堂与课外结合了起来,也把教材和历史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使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激发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在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走进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图序》《桃园与沅洲》等一些课文。这些课文只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编排在教材中,其实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处,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特产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乡,从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记得我在教学《桃园与沅洲》《敕勒歌》两文时,提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沅州、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也要查阅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了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了大量有关沅州、草原的知识,产生了游览的欲望。在学完课文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堂“热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了解到霍去病将军的故事,知道了家乡“酒泉”的来历;通过家乡风景图片及特产的展示,感受了家乡的魅力;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的吟诵,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孕育的灿烂文化;通过导游解说词、广告词的设计创作,产生了宣传家乡的欲望……这一活动的开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诗词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淘洗,愈加璀璨。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归根到底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中国古典诗词就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追求。如《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词就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月》之类的诗作,则使学生体会到了友情、亲情的珍贵。还有一些写景的名诗,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北戴河》等佳作,使学生认识了大自然的博大,感受到了万物的奥秘,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体验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的思想世界,感受诗人的人格美和智慧美,了解我们民族不变的精魂。我在教学《渔家傲》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词是古代一种用来配乐吟唱的歌曲,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我即兴演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并让学生即兴配乐,演唱诗词,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还将以前学过的一些词拿来填曲演唱,一展风采。当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诗词朗诵会、配乐诵读、改写小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达到熟读成诵、深入诗境,升华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