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前行 创新驱动发展

2015-02-27 10:01文丨李万军
当代贵州 2015年13期
关键词:民声六枝特区全区

文丨李万军

六枝特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促民生改善、促作风转变。

六枝特区把深化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促民生改善、促作风转变。

“民声政谈”奏响为民服务新乐章

2014年初,六枝特区宣传部干部到牛场乡箐脚村与当地群众开“院坝会”,将特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灌输给群众,群众也把想发展,盼发展的愿望与干部交流,政策与愿望的碰撞,增强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如今该村很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

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进一步找准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4年,六枝特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推行“民声政谈”活动。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民声政谈”搭建平台,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难题,办了很多好事和实事,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龙场乡红旗村第七村民组村民龚英说,他所在的村由于山高路远、耕地少,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或做副业。他家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贩牛,但因为缺乏资金面临严重亏损。这时,区、乡干部来到村里开展“民声政谈”活动,他在“民声政谈”上反映了这个困难,希望提供提高信贷额度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立即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很快解决了资金难题。现在,他家的贩牛生意已经有了起色。对此龚英深有感触地说:“要是没有‘民声政谈’,今年家里的生意肯定亏大了。”

六枝特区落别乡“民声政谈”活动现场,群众踊跃参与,积极咨询。(王良豪/摄)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六枝特区党委书记高玉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声政谈’就是要改变当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懒散漫浮的不良作风,让老百姓敢讲真话,让干部看到自身不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在“民声政谈”推动下,六枝特区一系列宣传文化、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改革悄然兴起,各项工作得到长足推进。

“民声政谈”的推行,还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得到《人民日报》、《内参选编》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刊发经验给予推广。

创新驱动营造高速发展好氛围

在全国先进文明村寨之一的郎岱镇阿乐村瓦罐窑组,64岁村民杨坤学由于身体不适打电话到郎岱镇便民呼叫中心办公室请求帮助,不到半小时,负责服务该村的乡村干部便骑着摩托车把油和大米送到杨坤学家里。

“一个电话打过去,急事就能得解决。”当地群众高兴地说:“郎岱镇便民服务中心真便民。”

如何做好创新驱动?

特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周平凹认为:“把服务做精,把程序化简,是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改掉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制度措施,是创新驱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一方面要在提升软实力,打造硬环境上下功夫。周平凹说:“2014年,六枝特区积极完善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在19个乡镇建立了服务大厅,对内部审批职能进行了调整。同时,组织开展县级政务服务事项清理工作,将县级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精简,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2014年,全区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28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率达53.39%,优化减少审批环节124个。”

随着特区政务服务事项的改革,拉开了全区创新服务的序幕。全区19个乡镇均全面开展创新服务。为提升服务效率,郎岱镇开通了便民呼叫中心系统,形成群众企业高度认可的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通道。

与郎岱镇“数字化服务”相类似的还有落别乡的“连心干部”等,乡村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企业工地积极提供服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另一方面是精细化服务、点对点服务。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六枝特区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人马”,积极为企业入驻排忧解难。

2014年初,六枝特区嘉年华企业有意向投资5亿元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农贸市场,为使该项目尽快落地,特区专门成立工作组进行前期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项目范围内近百户居民全部拆迁,为项目迅速开工打下基础。

由于服务的精细化,促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22个,全国百强企业中国石油入驻六枝建设LNG(24)加气站。

2014年,全区共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7.37亿元,新引进项目204个总投资821.04亿元,荣评全省发展与效率十佳县。

此外,引进人才也是六枝特区创新驱动的一大特色。一年来,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914名,他们在煤矿、安监、医药等行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出智献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提质增效老企业勇当转型排头兵

几年前,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频临倒闭,百十号工人面临生计问题。日前再来到该公司,眼前的景象可以用繁荣来形容,工人们灿烂的笑脸说明了公司目前良好的发展状况。

位于六枝特区木岗园区的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曾经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陈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而裹足不前。

为解决这一问题,特区党委、政府积极引进海螺集团对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和技术改造,使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设备得到更新,产能规模得到扩大。2014年,投资6.7亿元的六矿瑞安水泥4500吨/日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厂,产品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与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一样的还有因“退城进园”而被称为转型发展典范的宏奇制药厂,六枝宏奇制药厂前身位于六枝特区中心城区休闲广场,是1996年六枝特区招商引资的世行贷款项目,当时投资970万元,于2012年建成投产,每年完成税收340万元。

2011年,宏奇制药厂因厂房小,生产产品单一使发展受到限制,此后,宏奇制药厂积极响应六枝特区党委、政府“退城进园”的号召,搬迁至木岗园区B区,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药厂已发展成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药厂在全国共有一级经销商100多个,销售终端近万个。由于产品疗效独特、质量过硬,赢得华润三九集团亲睐,双方正在合作洽谈中。

对老企业进行重组,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是六枝特区转型发展的重点。同时,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仍是六枝特区转型发展的重头戏。

老企业得到提能,新企业得到提质,推动六枝特区的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65亿元。

依托煤源开辟循环经济发展新方式

六枝特区煤炭资源丰富,据探测贮量达33亿吨,但随着产能的转型,煤炭产业前景受限,如何使煤产生最大产值?六枝特区提出“要立足煤又跳出煤,用好用足政策,选准选优发展路径,全面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煤电焦气化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按照这一思路,六枝特区一方面进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挥“聚拳效应”,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壮大煤炭产品深加工,推动煤炭产值的提升,开拓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

2014年,路喜园区年产300万吨的重介洗煤项目建成,投资16.8亿元的煤焦化项目2#炉具备烘炉条件……标志着六枝特区迈出循环经济发展第一步。

以煤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支点的还有2014年开工建设的六枝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该项目以煤为原料进行火力发电,用产生的粉煤灰渣生产水泥、环保砌墙砖块等产品,最终实现进去的是煤炭,生产出来的全是产品。

此外,与六枝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相配套落地的华润20万吨啤酒厂、日产4500吨的干法熟料水泥以及医药等项目的建成,必将改变传统煤源的用途,推进其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将煤“吃干榨尽”。

路喜园区、岩脚工业园区的快速推进,促进“资源型城市”跳出“资源陷阱”,加快六枝特区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作者单位:六枝特区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民声六枝特区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六盘水市
民声
六枝特区关工委召开“五老”人民陪审员座谈会
民声
2016年中国门球冠军赛贵州赛区比赛在六枝开幕
六枝特区委离退局把温暖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