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2015-02-27 10:06陈素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陈素华

(北方机电工业学校 河北张家口 075000)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陈素华

(北方机电工业学校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当今社会,在很多学校,"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影响着学校的品德教育。"非道德"教育模式在学校的教育中主要是将非道德模式慢慢地深入道德的教育中,并且对道德教育产生影响,随之替代了道德教育的角色。然而,"不道德"的教育模式与"非道德"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其主要是一些与道德不符甚至与道德相悖的行为。这两种与道德教育相反的教育模式总能影响着后者在本质意义和延伸意义上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导致学生厌倦甚至敌视道德教育,从而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让道德教育归属于道德的范围内,学校用符合道德的方式教授学生道德的观念,从而提高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 非道德 不道德 方法

提到道德一词,人们不免会觉得其十分抽象、虚无,但其实道德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很多日常行为。

一、道德教育的双重层面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觉得很抽象,很费解。所以,首先,笔者要解释清楚什么是“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大范围来讲的话,道德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我们每个个体共同构成了社会的道德,为了保证整个社会道德的正常发展,社会会通过方方面面对它的每个个体都进行深入影响。小的范围讲,道德一般指的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它有责任、有义务去对每个认真求学的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及做事,这其实就是道德的教育。这篇文章要陈述的便是后者——学校道德教育。

二、不道德教育和非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

即使再怎么去理论要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或者如何定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本身也会存在着与一些概念性东西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根源便是非道德教育和不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中的非道德因素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着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是一个注重传统美德的民族。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儒家学说,“仁”成为主导这一学说的重要标准。孔子的儒家学说曾一度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方面、军事方面以及生活方面。甚至,儒家学说成为衡量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

在古代社会中,这种道德的观念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并不是因为人们本身就非常认可道德的理论,对道德有无可厚非的认同感,而恰恰是道德的发展结合着当时社会政治层面,有强有力的国家政治权力做坚实的后盾,道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在道德观念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非道德因素开始慢慢渗透到道德的发展中,严重影响着道德观念的广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道德因素甚至逐渐占据道德观念中的主要地位,主导着道德的发展。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这种因素慢慢淡化人们脑海中道德的印象,并慢慢取代了之前至高无上的道德在每个个体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表面上道德在不断广泛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却是非道德在代替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深入人们的生活。

然而,这种以道德为重的现象并非存在于历史的每个朝代。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以前的“文革”时期,政治上一度极力压制着道德的发展,所出现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更偏向趋于政治化,道德的概念却离人们越来越远。

2.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因素

现在,许多道德教育者包括学校的老师都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他们觉得在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后,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道德教育者的整体水平下降,对一些道德观念没有良好的认清;但是,更重要的因素是如今的道德教育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可传统的、单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却无法较好地适应发展的步伐。

现如今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本身去接受所传授的道德理念,并在接受的同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即使现在很多的道德教育看上去是虚无缥缈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察觉与道德教育相违背的现象。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权力在人们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治都是与国家的机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国家的政治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道德的传授者也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其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成员,本身的行为是要遵守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其作为道德的教授者,在教授学生道德理论的时候,必须教授符合道德的内容,不能教授与道德标准相悖的理念。所以,当一个人自身所信仰的这些道德理论与社会或政治推行的道德理论出现分歧的时候,通常社会个体会选择服从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这就导致了道德欺骗。

这种道德欺骗其实质就是不道德的行为。首先,人们保持诚实、真诚的态度,不去欺骗别人,这些一直以来就是被整个社会所公认的正确做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传授道德理念的老师,当他所教授给学生的理念与他自身信奉的观念不同的时候,自己会在很大程度上饱受道德观念的煎熬。因此,道德欺骗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三、方法——让道德教育回归道德

无论是之前的非道德因素还是之后的不道德因素,这些都与道德教育的理念相反,不利于道德教育的稳步发展,其消极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非道德的道德教育模式很容易让人们混淆了道德教育的实质,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就是使道德的教育变成可以接纳任何事物和准则的概念,使其丢失了原有的准则。虽然这样会使道德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广泛,但是人们却发现越来越难认清什么是道德教育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

这种非道德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道德之外的其他范围的教育的开展,容易对其产生消极影响。举例说明:在当今的政治教育中,人们很容易弄不清“政治思想”和“道德”的区别,他们根本不清楚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有多少比例是政治的教育。所以,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难保证。

其次,长远一点的角度考虑,学生自主去认识道德、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的能力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道德欺骗就很难有机会混淆人们的正确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的教育不仅是出自人们内心的一种心声和向往,更是这个时代迫切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德育不仅对教育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更是德育本质内容的回归。

[1]杨孝如.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2).

[2]陈垠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7.

[4]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