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人文主义课程发展差异

2015-02-27 15:41樊君扬
关键词:人文主义世纪思想

樊君扬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中英人文主义课程发展差异

樊君扬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义,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关注人的思想自由。人文主义课程是体现人的课程,这里的人包括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每一个人。在这样的课程中,始终是把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的,始终是鼓励学生个性自由的,始终是包容并举,兼收并蓄的。然而在人文主义课程的发展历程上,中英两国各有差异。

人文主义 课程 差异

一、中英人文主义的形成

1.公元前20世纪左右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中国正处于《尚书》中所记载的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人文主义的雏形。《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黎民於变时雍”,就是说人民歌颂赞美,世道天下太平,这是当时君主治理天下的标准。从中就不难看出蕴藏的人文主义思想,以民文本,正式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而此时,英国并没有形成人文主义。

2.公元前5、6世纪

这一时期的英国还是没有形成人文主义思想,但此时的中国,人文主义思想已由萌芽都转化为了理论实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齐国创办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开设的课程纷繁多样,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这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尤其是儒家“以民为本”“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墨家“兼爱、非攻”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主义情怀。

3.公元15、16世纪

英国人文主义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形成。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在英国涌现。莫尔德的《乌托邦》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培根的《论说文集》,这些为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宣扬个性解放的人生观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期的中国刚刚经历元朝蒙古族人的杀戮统治和明朝太祖朱元璋的严厉镇压,人文主义思潮甚至出现了倒退的局面!以人为本个性解放的理念变成了忠君爱国的誓言,本来领先西方的人文思想到这里开始失去活力。

二、英国的人文主义课程

1.15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完善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它的人文主义课程也最早开设于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5世纪到16世纪。

1510年圣保罗学校,这所学校的章程使用英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写的,科力特注重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宗教氛围,鼓励学生学习罗马人的雄辩才能,在圣保罗学校,学生已经逐渐摆脱宗教对人的绝对控制。

1516年《乌托邦》,该书完完全全的体现了莫尔德教育理念,他在本书中把教育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为同时期许多先进学校的确立和课程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31年《统治者之书》,埃利奥特这本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写给封建统治者的,实际上确是大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同样为冲破封建王权和神权的束缚做出了重大贡献。

2.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

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提倡个性的解放。

1644年《论教育》,在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明显下降,弥尔顿甚至把它划分为和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相等的地位。

1693年《教育漫话》,洛克在弥尔顿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上进一步拜托了宗教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发展了更加世俗更加接近生活的教育,因此该时期的课程设置与生活的相关度是很高的。

3.19 世纪到20世纪初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欧美各国教育革新运动的兴起,一些教育家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融入到新教育运动当中,使得这一时期的课程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1851年纽曼出版《大学的理想》,纽曼被看做是19世纪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对后世影响重大。

1860年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斯宾塞积极倡导将科学知识,他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中心,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所追求的内容过于虚幻,一点都不实用,压抑了个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

1859年约翰?密尔出版《论自由》,对于当时英国教育界有关古典主义与科学教育的争论,约翰?密尔采取了折中的态度,一方面他坚决捍卫古典主义,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科学教育不可缺少,这种坚持人文主义与科学并重的思想为20世纪初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4.20 世纪到21世纪

这一时期,新教育思潮逐渐兴起,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矛盾愈演愈烈,但是科学与人文的的融合也逐渐被人们提及。

20世纪初,巴德利创办贝达尔斯学校。巴德利主张超越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职业教育的界限,主张培养既重视完美理想又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全人”。

三、中国的人文主义课程

严格来说,中国并没又形成完整的人文主义,同样也没有真真正正的人文主义课程。但是由于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包含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因此我们的课程发展同样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气息。

交流与合作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的人文主义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课程设置前后借鉴了日本、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经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也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尤其是这一阶段清政府不断派出的留学生相继归来,他们认识到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自然科学带来的巨大动力,让我国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更进一步。人文主义课程的发展有所进步。

四、思考

再往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中国的人文主义课程一直处于落后和学习西方的情况。为什么我们一开始领先这么多,却在短短的一两个世纪就被完完全全超出呢?究竟是封建制度的原因?还是中国小农思想的局限性?还是其它原因的综合?我看都有,中国课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啊。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廖哲勋.课程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赫胥黎.科学与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103).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J].中国成人教育,2010,(92).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樊君扬(1990.05.17—)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世纪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世纪赞歌
思想与“剑”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1999,世纪大阅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