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鲁迅作品备课札记

2015-02-27 20:26顾佳,唐惠忠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猛士钱理群宅子

中学教材鲁迅作品备课札记

顾佳唐惠忠

1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太仓215411)

【摘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梳理了三则备课札记:“关于《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记念刘和珍君》之‘真的猛士’所指系谁”,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先生推敲语言的精神”.

【关键词】鲁迅作品大宅子真的猛士推敲语言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在《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中指出:“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精神的支撑.”钱教授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一书的前言里更是强调:“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决定了即使在文本阅读层面上,真正读懂它,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动员你的全部知识储备,思维、想象能力和精神的力量去读.”

确实,鲁迅是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复杂的文学家和独特的艺术家,如果忽略鲁迅的存在,新文学的深度、白话文的成就乃至现代中国思想的发生都会少了佐证和支撑.而品读、解析鲁迅作品,要想真正读通读透,无疑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需要丰厚的精神能量的积累;反过来说,阅读与教学鲁迅作品,也是中学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绝佳途径.

一、关于《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

《拿来主义》是杂文中的精粹,无数人解读过它,剖析过它.在这篇文章的第8、9、10自然段,鲁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用小说家的笔调,描述一个假定情景,勾勒出多类典型人物.那么,该部分中的“大宅子”究竟比喻什么呢?笔者在备教过程中查阅了多种资料,发现各有各的说法,现择要罗列如下: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②夏清老师《〈拿来主义〉学什么》:“大宅子”指什么?是中国人因袭的传统.(原文载《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年第2期)

③赵建晖老师《〈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到底比喻的是什么?》:“大宅子”既不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又不兼指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在这篇杂文中,鲁迅就专门谈了一个问题: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大宅子”就是比喻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糟粕和精华兼具).(原文载《考试周刊》2014年第82期)

《拿来主义》一文末段写“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显然,这个“大宅子”肯定与“文艺”“文化”有关.需要探讨的是:它究竟只是比喻“传统文化遗产”,只是比喻“外来文化”,还是兼喻“传统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下面试略作辨析:

1.从具体的“喻体”看,似乎主要指向“传统文化遗产”——“大宅子”里的物件(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物件;文中写到“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等,都指向着“大宅子”的中国特征.

2.然而,顺着前文思路看,第5段说“‘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是与“送去”相对而言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提出来的.在第1~7段,作者的思路可归纳为:

因为:想要“闭关”,实际上难以做到;

①只是“送去”,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仪节;

②只是“送去”,必然走向“疯”狂(灭亡);

③只是“送去”,将会祸及子孙;

听凭“送来”,自然心生恐怖.

所以:还得“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前面并没有涉及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倘若用“大宅子”比喻“传统文化遗产”,则前后文未免脱节,未免相悖谬了.

3.从写作背景看,《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在此之前,文化界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人固守旧的文化,反对学习世界先进文化.1934年新年,有十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称为了维护中国特征,必须开展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大肆鼓噪尊孔读经.再结合文章末段的总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等)看,全文谈论的既不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也不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而是兼而有之,即《拿来主义》将中外传统比作“大宅子”,是一个论述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的经典文本.

综合观之,我们的看法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大宅子”的解说是准确的.钱理群先生对此也有过解说:鲁迅笔下的“大宅子”,从他的用语“祖上的阴功”“做了女婿换来的”之类,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是在隐喻中国传统文化,但也不必拘泥于此,扩大为包括西方文化在内,也是可以的.顺便需要提及的是,文中的“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自比喻什么,各家意见似乎也不统一,或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教学参考书(苏教版)》以为:“鸦片:益害并存;烟枪、烟灯:糟粕;姨太太:封建文化”,或如徐晓岚以为的,“‘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分;‘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历史意义的一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无现实意义又无历史意义的一部分”.笔者的认识是:鸦片:比喻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接受的部分;烟枪和烟灯:糟粕,但可以留一点作为反面教材;姨太太:毫无意义、危害极大的部分.

二、《记念刘和珍君》之“真的猛士”所指系谁

近期备教经典篇目《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在自主研读的过程中,针对苏教版课文后“问题研讨”第2题所说的“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产生了疑问——我们认为,鲁迅所言“真的猛士”并非指刘和珍,而是与“庸人”相对而言的活下来的一类人.理由主要有:

1.当时刘和珍等人参与请愿,并未料到被枪击的命运,她们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换言之,游行请愿和卫队枪击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如果说刘和珍等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为什么鲁迅多次写到“卫队居然开枪”“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结合前面写刘和珍的“始终微笑”“和蔼”“黯然至于泣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美丽者形象,而这样的美丽者无辜遭到了残忍的虐杀,正显示出杀人者的卑劣凶残.“温和”“微笑”的美丽者毁灭于毫无人性的虐杀,是对杀人者最有力的控诉.

2.课文第二部分原文如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从句间逻辑关系看,“真的猛士”下接“庸人”句,中间以“然而”衔接.转折关系的复句,句意重心应落在后者上,由此可见,先说“真的猛士”直面正视,是为了强调突出“庸人”的回避健忘;二者的差异在于,“真的猛士”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哀痛与幸福,他们自己也常常因此而哀痛、幸福着,而善于回避健忘的“庸人”则维持着让人看不到尽头的似人非人的世界.再从写作重点看,这一部分也是从唤醒“庸人”的角度来阐述写作目的,而不是对“真的猛士”的赞颂.

3.原文第七部分中直接写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前后文“真的猛士”所指对象应当是一致的,均指鲁迅理想中的民众,他们的人生也许并不惨淡,但能够“直面”别人的惨淡人生;他们也许没有流血,但能够“正视”别人抛洒的热血.

随后翻阅前两年的语文期刊,恰好读到了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导读》一文,钱先生在导读《记念刘和珍君》时给出了如下提示: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要抓住这一段文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鲁迅在本文中所直面正视的,是怎样的“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提示:请细读第4节和第5节的描写.)

……

由上面的“鲁迅在本文中所直面正视的,是怎样的‘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一语,不难发现在钱先生看来,“真的猛士”乃鲁迅自称也.

三、引导学生学习先生推敲语言的精神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说”,包括他是如何把语言“放在纸上,放在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以使文章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的.这方面的范例不胜枚举.比如:

1.小说《药》中写道:“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置之度外”,手稿写作“耳无闻,目无见”.一经改动,不仅使文字精练,也进一步突出了华老栓当时的心境.老栓长时期的聚攒积蓄,为的是替儿子买药治病,现在终于买到了他所认为的良药,于是精神全部集中到装人血馒头的包上了.“耳无闻,目不见”固然可以说明他注意力的集中,但还是偏重于外部表情的描绘,而“置之度外”(即把身外的一切都不放在心上)更侧重于表现内在精神的专注.人物愚昧麻木的性格也就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表现.文中的另一个句子:“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独自”,原作“一个人”.“一个人”改为“独自”,对刻画夏三爷这个卑劣形象更进了一步.“一个人落腰包”,强调的是没有第二人获得这份赏钱;而“独自落腰包”不仅强调了“独”,也强调了“自”(即“自私”的特点),把夏三爷出卖亲侄儿的丑恶形象及心安理得领赏钱的卑劣行为勾画得更为深刻,有力地突出了他灵魂的肮脏.从行文上看,“一个人落腰包,一文不花”中两个“一”连用,也没有“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有变化来得好.

2.《记念刘和珍君》最早发表在1926年4月12日的《语丝》第74期上.后来收入《华盖集续编》时,鲁迅又对原文个别字词略加修改,使这篇“一字一泪,用血泪写出……同声一哭”(许广平语)的名作更加情深意切、忧愤深广.改动虽不多,改得却很精当.具体地说:

①加一动词,描述更具体.“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一句最初发表时为“很爱先生的文章”.比较这两种表述,显然前者大而化之,不够具体;后者具体实在,形象感强,这样就在无形中加深了“程君”“正告”的情感分量,从一个侧面烘托了刘和珍追求进步的形象.这样的描述为接着一段写她“毅然预定”鲁迅所编辑的全年《莽原》作了必要的铺垫,也为下文所说的“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了充分的张本.一个“看”字,在形象可感的描述之中,使作者的赞誉之意、悼念之情得到了强化.

②增一后缀,表达更严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此处“它们”的“们”为鲁迅将文章收入《续编》时所加.从前文“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交代来看,“它们”自然是指“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随即就撰文放出阴险论调的“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用称事物的代词“它们”来指代人,而不用“他们”,可以说是鲁迅对陈西滢等帮闲文人卑贱人格极度蔑视的流露,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信口雌黄,大肆污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行径的极大愤慨.最初发表稿用的是“它”,虽根据语境也能大致推断指代内容,但无法和上文“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几个”相照应,的确存在疏漏,不够周全;最终定稿加上一个“们”字,表达较原先严密,表意也更明确、清楚了.

“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鲁迅《不应该那么写》).鲁迅先生精益求精地琢磨加工作品时所留下的材料,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教材,从中可以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体会作家创作的苦心,还能学习对待语言表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钱理群.鲁迅作品重读一组[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4).

[4]徐晓岚.《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12).

[5]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导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1).

猜你喜欢
猛士钱理群宅子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钱理群
老宅子的梦(外一首)
《被占的宅子》中荒诞的立体主义
撕咬猛士巨齿龙
真正的“猛士”——东风“猛士”军用越野车
东风猛士车中央充放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
影壁墙的秘密
钱理群“告别教育”
钱理群告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