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区域我做主
——谈数学区域材料的投放

2015-02-27 10:06黄丽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排序结构幼儿

黄丽敏

(福建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福建福州 350003)

我的区域我做主
——谈数学区域材料的投放

黄丽敏

(福建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福建福州 350003)

数学区域是幼儿园为幼儿创设的活动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区域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能够让幼儿喜欢参与数学区的学习,从而在数学区中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教师要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就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借助于材料的暗示性引导,让幼儿在主动的操作与探索中就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了其数学能力的发展。

低结构材料 数学区域

数学区域是幼儿园为幼儿创设的活动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在材料的操作中进行的,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持续发展的,可以说,材料时幼儿在操作中展开思维、学习数学操作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学区域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能够让幼儿喜欢参与数学区的学习,从而在数学区中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为此我园教师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创造力,各班都投放了近十几种教师们创造的数学学具:有小巧玲珑的“我们来钓鱼”、有直观形象的“减法魔术车”、有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找家”、有各种大型的棋类材料、还有魔幻般的配对材料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里几位手工精湛的老师还合作设计、制作了一个军旅题材的大型的、多功能性的数学操作作品,该作品以其匠心独具的设计、精美别致的外观和灵巧多元的操作功能获得了省级教玩具设计大赛的金奖。一件件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数学区域活动材料不但获得了专家、教师的好评,孩子们也爱不释手,幼儿入区活动的热情增加了;家长们反应幼儿在家也时常谈论相关的话题;另外,幼儿在游戏前表现出的企盼、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等。都让我们觉得无比地欣慰,对继续制作各种奇特的学具也充满了信心。然后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许多教师都反映幼儿的兴趣有所减弱,有的幼儿还出现了应付游戏的状况,有的干脆说自己玩过了不想玩了。事实上,同样的操作过程、相同的操作方法、最后达成统一的操作结果,这类学具对天生喜变、好奇心强的幼儿来说,很容易失去自身的吸引力。为了保持幼儿的兴趣,我们甚至采用了把不同的学具藏起来、错时呈现的办法,可效果并不显著,再加上繁重的日常教学,又不可能允许我们频繁地制作新学具。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在数学区中所投放的材料,发现基本上都是些高结构材料(即教师制作的有统一玩法的大量学具),而忽视了低结构材料的提供。

低结构材料,顾名思义,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是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操作“低结构”材料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想法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从而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摆弄,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问题,调整操作。

相对于低结构材料来说,“高结构”材料有自己固定的形状、结构和操作规则或程序。幼儿一旦掌握了材料的使用规则或程序,就能较快地按自己的构思完成作品,容易获得成功感。但是由于“高结构”材料的定性特点,只运行有一种玩法,一种操作程序和一定的操作结果,使幼儿的随意想象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幼儿探索、想象的需求。多玩几次,缺乏了新鲜感和可探索性,幼儿就会玩腻了,对材料失去兴趣。比如在大班“舀米”游戏开始的4分钟,两名幼儿根据问题卡上的算式很快就写出了答案,脸上流露出笑容,争先恐后地往桶里加米;但4分钟后,一名幼儿开始左看右看,另一名幼儿也停止了手中的工作,趁着教师没注意,他跑向了其他组,而他俩的答题卡只做了一小半,桶里的米也没舀完。这种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对探索欲极强的大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

为此,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注重外展形式的做法,不拘泥于学具的观赏性展示,而是根据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保留适宜的高结构材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找出更适宜幼儿发展的地结构的数学区活动材料。

一、设置材料盒,让低结构材料有处可去,方便幼儿取用

我们尝试着在数学区里设置材料盒,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和不被关注的绳线、纽扣、几何形体、纸盒、回形针、雪花片、积木、树叶等投放进材料盒,供幼儿活动时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在一次“设计迷宫”的区域活动中,星泽和润秋分工构建迷宫。星泽说:“我玩过的迷宫入口有点歪歪的,用什么来做呢?”他们俩到材料盒里去找,找到了几根短短的枯树枝,“就用这树枝吧”星泽说。于是他俩把树枝两端插在沙子里,有点像拱形门了,可插好后他们发现两根树枝不一样长,于是俩人讨论起来,最后将树枝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入口做好后,两人又忙着做起了线路图,找出不同长短的绳子来做不同的路线,还设置了障碍物,整个过程为18分钟。

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专注于工作以后,会爆发出惊人的智慧和成果。”以上的案例正好验证了大师的这句话。这两个孩子最初并没有想出一定要用什么固定材料来做迷宫,而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讨论,将材料盒中的物品和自己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联系,材料固有的特征给幼儿发挥想象提供了线索,在自然、放松、专注的“工作”状态下,把外部知识经验加以内化,将他们脑中的空间方位加以展示出来,这种操作经验为幼儿日后有目的的操作活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同时也利于激发幼儿的灵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放手,让低结构材料有空间施展,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在一次数学区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自己在班内随便选择4件自己最喜欢的材料进行4的分解组成的理解、练习和记录。立刻,班内热闹起来,有拿棋子的,有拿图书的,还有用地板的等等。孩子们始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包括后来的集体交流。在大家较有兴趣的摆弄中,既熟练的掌握了4的分解组成,又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信。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尝到了“放手”的甜头,于是又组织了一次类似的活动,即选择班中任意材料来设计马路“大迷宫”。低结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没有老师、几种材料和几张桌椅的束缚,他们有的用书摆,有的用泥捏,有的用木块粘,有的用画笔画,还有的用凳子在教师正中央摆起了能够行走的迷宫等,大家的方法五花八门,而且在几个人的想法相同时还出现了幼儿自发的讨论和实践。

由此可见,低结构材料不仅可以为幼儿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幼儿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在这种相互碰撞和摩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真正地解放了幼儿,让他们更自主、更自由的活动和游戏。同时,也很好地遏制了教育中的一些浪费现象,诸如教师脑力和体力的不必要支出。

生活即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材料和教具,如果我们能够细心观察、及时把握、合理应用,不仅我们轻松,幼儿也会更加快乐。但是,虽说低结构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却也不是说所有的物品都是适宜的、所有物品信手拈来就可以了。在反复实践中,我们得出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关注一下几点:

1.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做到多层次

幼儿数学活动是幼儿在操作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数学实践经验的过程。因此数学区低结构材料的投入必须体现思维的层次性。一方面应考虑到参与活动的幼儿主体的差异,在材料设置上体现层次性,不同思维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的熟练,在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即可以根据幼儿操作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操作难度,或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创造新的方法等。

如在中班进行关于分类的教学是,教师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质优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是就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的一些的,则提供雪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在幼儿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体验或运用了有关叔叔、分类、排序、对应等相关的数学方法。

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层次的操作,低结构材料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不会流于形式。因此,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投放材料,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的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2.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做到生活化

《纲要》指出,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生活汇总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区的操作材料也应尽可能地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棒糕……;成品材料如积木、积塑玩具……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低结构材料。

如学习认识图形,可以为幼儿提供他们喜欢吃的饼干,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变成三角形,变成圆形,变成正方形……;大班幼儿学排序,可以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包括量的正逆排序、数的正逆排序等活动。如量的排序:按大←→小,所用材料有:纸盒、机器人、饭碗、鞋子等;按高←→矮,所用的材料有:彩色笔、纸人等。数的排序:按1←→10,用牙签、蜡笔等;按三角形←→多边形,用几何图形片、玩具等。同时,还可以在数学区中投放各种形状的树叶、五颜六色的吸管、大小不同的豆子等等,让幼儿在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经验。另外,春天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收集一些来自自然界的物体,如:花朵、贝壳、植物的叶子、种子等。当孩子们在观察、收集各种类型的种子、叶子时,会对形状、尺寸、数量及分类、排序有所感知。

生活化的材料让幼儿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愿望,提高了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多变性

虽然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充分发挥材料的多变性,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所谓的材料的多变性是指操作材料可塑造、可组合、无固定的使用模式,能根据操作者的意图,变幻出各种不同的操作结果。而低结构材料本身的多变性需要教师启发幼儿动脑筋挖掘。

纸棒、积木、牙签等等这样一些的低结构性的操作材料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空间。如可将纸棒平铺、叠高,或按规律排列顺序,除了可以在桌面上排,也可以变成立体操作。再比如让幼儿做8以内的加法练习,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搓搓、玩玩,搓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让幼儿进行串球游戏,用牙签把3个黄球和5个绿球串在一起……又如扑克牌,可以进行多种活动:按数取物、排序、比大小、加减计算等,而且既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多人玩……雪花片,可以用其进行对形状的认识、分类、集合、组合……。

材料的多变性,能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4.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引导性

“引导性材料”是指在新知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为促进幼儿有效学习和达成阶段目标,而向幼儿呈现的一组学习材料。数学区活动,既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又是教师指导幼儿学数学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代替幼儿的操作,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因此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应以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来感染幼儿。

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在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同时,还提供了贴有标志的分类盒或二次分类图,这样,所提供的材料中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分类方法的暗示性引导;在粗细的排序中,教师提供的一些示意图,让幼儿根据示意图上的排列进行不同的排序。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边观察、边思考,不断地探索,想出与同伴不同、与自己以往不同的分类方法。

因此,教师要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就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借助于材料的暗示性引导,让幼儿在主动的操作与探索中就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了其数学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排序结构幼儿
排序不等式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恐怖排序
论结构
节日排序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