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卷”:换个角度看考试

2015-02-27 18:5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钟大海
新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一师关键课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 钟大海

“一师一卷”:换个角度看考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 钟大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推出的“一师一卷”教育评价改革,使教师明确了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让教师教出了关键素养,让教师拥有了自己的师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师一卷关键素养师本课程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考试与评价方法和内容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问题是以一次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以考试分数决定学生的终身,评价的主导思想不是鼓励、帮助学生,而是筛选、淘汰学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的“一师一卷”教育评价改革,经过反复思量,终于慎重推出。“一师一卷”的推出,让老师们一时间极为不适应。几年下来,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是“一师一卷”让我们更加明确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让教师教出了关键素养,让教师拥有了自己的师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一、一师一卷,让教师教出关键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最关键、最核心的素养就是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讲好话。基于关键素养的“一师一卷“启动以来,我便研究本年段的学生素养如何能够自然地、有效地在试卷上体现。四下的关键素养为朗读课外材料。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书本上的课文,经过预习、老师的讲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一定没有问题。可是对于一篇课外材料,经过短时间的准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涉及到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个人语感问题等。教什么,考什么,朗读课外材料自然成为每次考试的的固定内容,学生也相当重视。

1.确立目标。一个人的朗读水平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训练就大幅度提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将朗读课外材料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并在试卷上作注明。第一阶段:“落落大方”,要求学生正确、大声朗读,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注意朗读仪态;第二阶段:“行云流水”,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声音洪亮,注意朗读仪态;第三阶段:“耳闻则诵”,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声音洪亮,注意朗读仪态,听后能够概括故事大意。每次考试都评选出“朗读之星”,以资鼓励。

2.强化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的朗读训练必不可少。学生每天回家准备朗读材料,保证一定的朗读时间,家长做好监督。并将题目写在素材本上,以备抽查。读的内容可以来自于课本,也可以来自于课外,好的、优美的都可以。每天早读课进行抽测,其余同学做简单的评价。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慢慢习惯成自然,心中树立起“朗读”的概念,改变以往“金口难口”的现象。同时,配合朗读我还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的朗读水平。

3.朗读指导。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每一个字音、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朗读指导要有层次,初读使学生能读准;再读要读通;三读要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四读学习语言,并教授相应的概括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

4.查漏补缺。自从将“关键素养”纳入到试卷分数中,学生都异常重视。因为这10分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手的。每次我都把学生的成绩记录在册,分析他们的朗读情况,在后续教学中重点加强训练。

实施“一师一卷”评价制度以来,考试权的下放,命题权的下放,使得教师有目的地对所教内容进行考察,尤其突出我们的关键素养。教师一个学期来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通过口语的形式检测,将试卷分数体现在试卷上,区别于以往的以书面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体现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成果,也更加有效地监督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二、一师一卷,让教师教出师本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考试评价松绑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逐步彰显出个性化,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一定会反映到试卷上,形成试卷的个性化。如我们班的卷子,就不适合拿到隔壁班考,因为两个老师主抓的教学点不同。我校校长姚虎雄认为,师本化的“一师一卷”,表面看是试卷内容的变化,实质是教师课程意识的生发、巩固和实践,以试卷为抓手,打造教师的改造课程、研发课程能力,最终才能使教师拥有自己的师本课程。

进入四年级以来,我主抓学生的作文教学。在“一师一卷”的考察中,我重点将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和阅读教学相联系,自然地将知识点呈现在试卷上。让学生逐步学习关于表达的知识,并将它们用在作文中。

1.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尝试。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大胆提出改革,颠覆了“阅读独立目的论”,他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将文本作为例文,从阅读课中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

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从文本中找出关于写作的点。有时候点很多,还要一一进行筛选。点不在多,而在于精,能够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将这些点通过平时的、适合儿童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1)当堂训练法。课文中讲到的写作点,在讲解之后,立即训练、评析。

(2)经典品味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文章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等等。我们可把这些材料归类一下,让学生用心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

(3)综合指导法。我在上完一单元或一学期课后,往往会带着学生把这些课整理一下,按照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分类、比较,赏析这些名家如何去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编排中间,从中感受到名家在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自己的习作,进一步去加工文章。

2.依托作文讲评,寻找“病因”。在我的试卷中,还有一道保留题目,那就是修改病句。这和以往的可不同,如果你不是我的学生,可能还真改不出来。自从班级周报开办以来,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由“作前指导”转移到“作后讲评”。

作文讲评中有一个环节叫“挑刺”。顾名思义,挑刺就是重点选择一期周报上学生的共性问题,当场挑刺,当场训练,力争能够药到病除。

三、一师一卷,让教师不断成长

“一师一卷”的出现,让我们实小的老师变得更加忙碌了,也让我们成长了许多。在实小,每个老师都能出一张试卷,而且都能说出每一道题目背后的考察意义;“一师一卷”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师一卷”的师本化命题,要求教师有自己的个性教学地盘。这个地盘,小而言之,是自己的教学特色;大而言之,是教师自己的特色课程。“一师一卷”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幸福感,让孩子们远离做不完的试卷,远离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学习,享受童年。

工作两年来,我同“一师一卷”共同成长。我校“一师一卷”从起步至今,经历了风风雨雨,每一次改革过程中肯定都会有火花,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火花的碰撞,才能有新的思路、新的成果。今天我们老师们为孩子精心设计的试卷,这种全新的评价制度,寄予着老师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殷切的希望。我们的付出,就是给孩子“爱”与“希望”的教育,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向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猜你喜欢
一师关键课外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小满课外班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更正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