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

2015-02-27 03:45杜卫红王振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环境保护意识

杜卫红,王振龙

(1.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2.开鲁县麦新中学,内蒙古通辽 028411)

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

杜卫红1,王振龙2

(1.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2.开鲁县麦新中学,内蒙古通辽 028411)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共创美丽中国。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分析环境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大学生;呼伦贝学院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栋梁。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使其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1 调查目的与意义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国东北部,受寒温带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呼伦贝尔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呼伦贝尔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国生态安全的需要。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的关键在教育。了解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教育意愿,能够为学校有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内容、方法与范围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一是了解学院开展环境教育的状况。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9份,回收率为91.1%。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0.0%。调查对象包括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含盖文科、理科、工科、艺体类学生,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样本情况一览表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与特点

3.1.1 环境基础知识薄弱

大学生掌握环境基础知识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了关于“清洁能源”的问题有96.2%的学生回答正确外,其余三个问题(关于“含磷洗涤剂污染水体”“温室气体”“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的正确率分别为87.1%、46.7%、30.7%,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温室气体认识不清,近70%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整体不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3.1.2 环境保护信心不足

当代大学生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94.4%的学生认为保护环境亟待进行,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有参与环保活动的愿意,90%的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93.1%的学生支持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建设[2]。但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对未来解决环境问题[3]的信心不足,选择“充满信心”的仅占22%,31%的学生“有些悲观”,还有3.8%的学生甚至“深感绝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面对各种环境问题,学生一方面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法制的不健全、资金的缺乏以及技术的不完善等。

3.1.3 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

良好的习惯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至关重要。“如果您手上有垃圾要扔掉,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请问您通常会怎么做?”对于这一问题,88.9%的学生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但仍然有4.2%的学生选择了“随手扔掉”;对“自备购物袋”的问题,选择会自备购物袋的学生仅占34.2%,4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18.8%的学生则选择了“不会自备购物袋”。选择“经常双面打印”的学生仅占13.5%,选择“有时会”占到54.7%,31.7%的学生不使用双面打印。可见,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条件或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备购物袋”或“双面打印”是重要的环保行为,在校园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草坪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养成。

3.1.4 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较为集中

调查显示,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较为集中(图1)。42.2%和54.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及书本报刊和网络。可见,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成为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愿的调查中,有6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类必修课程,有52.6%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授课内容上,与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和环境研究的前沿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课堂讲解与实践结合、视频图文、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更受学生欢迎。

图1 获取环境的知识的主要途径

3.2 高校环境教育基本状况

高校是大学生获取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素养的重要场所。本次调查对十个院系二十个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走访,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同时环境教育应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从学校层面看,目前环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1)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只是在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有所渗透,具有分散分布的特点。环境教育分为专业环境教育与非专业环境教育,以呼伦贝尔学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仅占全院所有专业的0.083%,绝大多数专业均没有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

(2)公共课程中没有环境教育必修课程,只有选修课程。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中没有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选修课中涉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课程有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概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六门。但全院选修课的开课时间不确定,主要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因此每个学期可供学生选择的环境教育类课程是不固定的,选课人数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表2)。

表2 各学期全院选修课与环境教育类选修课数

3.2.2 环境教育实践性活动数量少,形式单一

从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全院举办的600项活动中仅有两项活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其中一项是2014年3月15日~16日美术学院开展的“地球!地球”系列电影展播活动,另一项是2014年4月20日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开展的“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环境教育类活动所占比率仅为0.3%,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以院系为主,全体学生参与的环境教育类活动非常少。这一状况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反映。有6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经常举办环境教育活动;45.3%的学生没参加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16.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展过此类活动。另外,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听讲座和参加社会实践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他形式的活动很少。

4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高等院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放在环境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环保态度的培养上,分年级、分层次设置环境教育全院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提高所有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和环境保护技能,提升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关注度,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为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2 建立环境教育专家团队,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养

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专业化的环境教育师资团队。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各学科领域以及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4],所以,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依托由多学科成员共同组成的师资团队,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综合性和创新性特点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院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另一方面,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环境素养。

4.3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多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011年5月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进一步指出环境教育重在“参与”,即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因此,学校应举办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校园水资源利用调查、河流水污染调查、草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等等。围绕当地的环境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环境素养。学校的社团组织可以结合专业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4 完善环境教育规章制度

美国在1970年公布了当今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国家环境教育法[5],此后,日本、巴西、菲律宾、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制定了专门的环境教育法,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11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2012年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实施,为推动全国教育环境教育立法做出了积极贡献[6]。环境教育法制化、规范化是强化全民环境意识的根本途径,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为此,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环境教育的规章,以此保障环境教育教学工作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

总之,环境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的过程,如何从高等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结合环境教育的特点,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环境教育的方法,以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遏制环境恶化,是今后高等院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重点。

[1]魏志勇.建设和谐内蒙古的环境道德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89-190

[2]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模式问卷调查[EB/OL].(2012-06-01)[2014-06-23].http://www.askform.cn/FormPage.aspx?Type=1&UserID=56317&FormID=63375&2012.6.

[3]关于海南省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问卷调查[EB/OL].(2012-04-03)[2014-06-23].http://www.askform.cn/FormPage.aspx?UserID=31306&FormID=412912012.4.

[4]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2.

[5]臧辉艳.浅析美国环境教育法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8(2):63.

[6]时军.我国的环境教育立法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7-91.

Investigation for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

DU Wei-Hong1, WANG Zhen-long2

(1.Hulunbuir College,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021008, China;2.Maixin Middle School in Kailu County,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411, China)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chiev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the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on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offer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good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values, improv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ffectively, strength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reate a beautiful China collectively. This paper takes Hulunbuir College as an example, investigates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Hulunbuir College

2014-12-26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NJSY11229)。

杜卫红(1968- ),女,黑龙江双城人,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教育研究。

G645

A

2095-7602(2015)04-0128-04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