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文化带试探

2015-02-28 01:57怀美娜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乌苏里关帝庙汉人

怀美娜

(齐齐哈尔建华区文化馆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乌苏里文化带试探

怀美娜

(齐齐哈尔建华区文化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满族人在乌苏里上游的民俗中留下的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还能看到的就是老年女人梳的发髻,那发鬏的盘法和汉人的不一样,在农村老年妇女中常见。在语言方面,满族人管妈妈叫nènè,管爸爸叫阿玛,也在民间时常使用着。满族人在乌苏里上游土地上,涉足时间长,但留下的文化及风俗不算太多,原因是满族成员在这块土地上没有长久居民,只留有占地防务的痕迹。

乌苏里;文化带;探析

清中清末,特别是满洲国时,自动流入乌苏里的汉族人多起来了,他们多半是躲避祸乱,或不堪贫穷,寻找富庶的生息地而来,俗称“闯关东”。闯关东的人以汉族为多,而且以山东辽宁为最,所以乌苏里上游流域的现存文化及风俗,占主导显性地位的是汉族传承。饮食的制作和食用,婚丧﹑寿诞﹑生子的仪式,节日过法﹑礼法……都是辽宁山东的复制。民间语言和口音也成了山东辽宁的结合体,久而久之,形成了山东不山东,辽宁不辽宁的“关东语”,或“东大山”语言。从普通话角度审视,这种语言很“民间”,土气味十足,但又极易向普通话过渡,孩子上小学后开始改变口音,很快就改造成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不像许多南方人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方言母腔韵味。汉文化的大举涌入,有地上文物的明证,其中之一是至今还座落在乌苏里江上游我方山崖下的关帝庙,《吉林地理记要》中说:“……汉族踪迹至此最早”,其证据就是这座关帝庙,说“县署西南有关帝庙……是至近代汉人此已有百年”。说汉人到此最早,从上文的叙述中可知,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前有满人和赫哲人。说到此百年,也仅指汉族采参人而已。汉人较早在这里留下文化建筑,倒是事实。关帝庙不是汉人居民建造的,但它的保存和多次修葺,却是汉居民的功劳。乌苏里虎头关帝庙是清雍正年间,来自关内流动的采人参的汉族人建造的,乌苏里完达山的人参质量上佳,关内人成群结队持吉林地方政府开据的“龙票”(到边境活动的许可证)来采挖人参。发财后大伙捐资建庙,求关帝爷保佑他们发财和安全。这座庙紧临乌苏里江边,和隔岸的俄国伊曼市相望,其民族和疆界意义非同一般。也是汉族人在这里生产活动的证据。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乌苏里上游文化的特点是她的移入性,即不像中原文化有自己长久的地域历史的沉淀,乌苏里上游文化形成自己显性主流文化期也就二三百年的历史。但这个文化的融合性很强,强在她的民间主体由辽宁山东合璧,还体现在尽管很微弱,但毕竟有保留的满文化及风俗。此外,由于临界俄罗斯,日伪前,两地边民可以往来贸易,所以俄方文化有所浸透,如今可见的痕迹有:一是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在口语中还常用“别拉器”(俄语炉子),“黄泥朵罗”(西红柿),“围得罗”(水桶),“玛达姆”(女人),“格瓦斯”(饮料)。二是人们餐桌上常有的“苏白汤”,即学俄国人用土豆﹑大头菜﹑西红柿做的汤菜。当时还时有双方边民通婚现象。黑龙江虎林市中国男人俄国妻及其后代不难找到。地域特点,使乌苏里文化平添了疆界异国色彩。

至此,我们对乌苏里,特别是其上游文化,有了轮廓性描述。这种文化,说到底,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其要,是儒家文化。传统也好,儒家也好,文化主旨在于叫人会生存,会做人,做规矩的好人,过平静的生活。传统文化弱点在于守拙有余,创见不足。给乌苏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有了激活力,有了创造性,充满开拓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屈服于命运的,那是转业“官兵文化”和“知青文化”的渗入。

应该说,建国后受益于革命军人文化熏陶,传统文化有了质的提升,在人们心中形成原动力的,首推乌苏里流域。

“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乌苏里文化产生了第二次飞跃,从农村到县城,商业领域﹑工业战线﹑文化教育更不用说,掺沙子现象改变了文化结构,使本地人也开阔了眼界,扩充了城市文明的信息源,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容置疑。

乌苏里文化——昔日北大荒,今日黑土地上民族的精魂。

G127

A

1007-0125(2015)08-0273-01

猜你喜欢
乌苏里关帝庙汉人
古代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与日本“汉人”的形成
“他者”与“自我”的双向互利:试析1917年前俄国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的“东正教化”
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福建东山关帝庙
春到乌苏里(外一首)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