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再制造”图谋“地下空间”商机中盾控股:没路走的时候也要踩出一条路!

2015-02-28 01:23康晓博
中国机电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再制造盾构导游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取道“再制造”图谋“地下空间”商机中盾控股:没路走的时候也要踩出一条路!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这是一家“草根”企业,在市场态势骤然变化的时候,他没有束手无策,反而以进取的姿态,向更高的目标展开冲刺。他会成功吗?他找到了什么可以柳暗花明的方向?

“要说挣钱,可以说一年挣个两三千万并不难;但是话说回来,你说你为了这两三千万就可以放弃这些东西?——有些事你不做谁做?毕竟得有人做事啊……”

说这话的时候,中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盾)董事长王茂的脸上,并没有泛起该有的激动神情,他的语调也平稳和缓,轻描淡写的口吻既透露着一种朴素而坚定的意味,也似乎在将某些东西“隐藏”。不过,还不到50岁的他,却有着十分扎眼的白发——这些与年龄不协调的白发似乎正将那些“隐藏”的东西透露出来。

是艰辛,或者说是,“挣扎”。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盾集团的副总经理唐樟勇甚至屡次建议王茂“做点来钱快的业务”以缓解资金压力、应对困境,但都被他否决了。他决意带领着中盾这家致力于成为“中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引领者与先行者”的民营企业去执着地坚守梦想与目标,并在这种坚守中酝酿突围与起飞。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也许此刻的王茂和中盾,“痛并快乐着”。

中盾前史

关于早期的经历,王茂并没有讲太多。媒体报道显示,他曾参过军,后又在五年之内从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一路做到厂长,23岁那年获评河北省保定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王茂于家乡河北涿州创办了河北众鑫源桥隧设备有限公司,这便是中盾集团的前身。

而与盾构机结缘,其实甚早。虽然并没有追溯至一个清晰的起点,但王茂讲到,早在参与北京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施工项目时,他们就攒下了基础。北京地铁5号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点工程之一,线路长,过河多,沿线及附近的文物保护单位多,既要保证施工效率,又要对地面上的历史古建筑进行充分的保护,因此在地铁施工中第一次采用了盾构施工法。

“当时北京引进了第一台盾构机,德国海瑞克的”,王茂对《中国机电工业》说,“但是只引进了一台机器,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能让机器工作起来……”于是,王茂和他的团队昼夜不停地待在工地上,对盾构机的使用和施工环境等展开了研究,后来渐渐摸索了出来——“像盾构始发时的那些返力架、始发基座怎么弄,精度怎么保证,盾头怎么密封,混凝土怎么浇筑……包括怎么铺轨……等等,也就是说除了这台机器以外,其他的事情我们全干了……”王茂的语气平淡依旧,并没有多少自豪的意味。

而就在白天黑夜地服务施工项目时,一次偶然的聊天和一个果敢的决定,让王茂的事业迎来了一次大发展。王茂讲道,有一次在工地上休息时,他们几个人聊到了管片模具。当时雍和宫站使用的是法国CBE公司生产的管片模具,每套重量有13吨多,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有140多万元。几个人就随口开着玩笑说:“谁去做管片模具啊,1吨就值10多万呢。”王茂当下心动,应道:“我做!”而此后,为了研发管片模具,王茂带领团队四处调研,充分结合了欧美、日本、台湾产品的优劣,消化吸收再创新,历时两年半,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简单、性能可靠的管片模具。此后,管片模具成为河北众鑫源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成都地铁一号线、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等等工程的建设中。管片模具的成功和轨枕模具、钢管片等其他产品的畅销为王茂正式进军盾构机这一高端设备的生产制造领域打下了基础——有媒体报道称,在进入盾构机生产制造领域之前,他已经赚了几亿元。

中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茂

王茂和中盾相信,21世纪是一个属于

“地下空间”的时代。

2010年8月——也就是王茂所说的“在跟踪盾构机项目十年后”——以盾构机生产制造为核心业务的盾建重工顶着“巨擘”的光环于无锡正式成立,这是中盾集团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之一。彼时,踌躇满志的王茂和中盾人相信,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天地正展现在他们面前,等待着他们肆意遨游、纵情驰骋。

然而,正当他们卷起袖子、忙得大汗淋漓之时,时代却于倏忽间展露出太多的戏剧化成分,而机遇也正悄然走向它的另一面。

遭逢困境

王茂和中盾相信,21世纪是一个属于“地下空间”的时代。

放眼中国,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很少。在外语导游的数量上,英语导游所占份额最多,小语种则严重缺失。然而现实中,由于旅游客源市场形形色色,小语种导游却不可或缺的。根据桂林导游协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5年底,桂林全市导游有1.3万人,其中英语导游1036人、日语导游307人、西班牙语70人、法语120人、德语11人、韩国语140人、俄语16人、印尼导游10人、泰语36人、越南语11人[1]。通过对上述案例中外语语种比例进行分析,可见英语语种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而小语种的数量则岌岌可危。

而在盾建重工成立前,他们也感觉到,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地铁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投资盾构机的时候,经过市场调研——从2010到2020年,中国对盾构机的需求量会在800台到1500台之间。”王茂说道。这是一个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市场,想来令人兴奋异常。

彼时,在中国市场上,除了有国外品牌,众多国内厂家也已在纷纷生产制造盾构机。而面对“群雄四起”的局面,王茂却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其中许多厂家并非真正在“制造”盾构机,而只是把厂房、工人、设备等租给国外企业用以盾构机的组装生产,因此也“号称”制造了盾构机、“混进”了队伍。“他们就是为了名义……但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制造的话,他们没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也没有市场推广的能力、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跑市场的团队……”王茂的语气中不无无奈。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些“徒有虚名”的企业的真实形状,王茂和中盾才决意进军盾构机这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看上去,这场“进军”似乎有着“使命”与“机会”的双重意味。而凭借着前期长达十年的跟踪经验,盾建重工迅速展开了研发、设计和生产。仅仅一年多以后,盾建重工就生产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机”——“启航号”。一时间,“打破国外垄断”、“民族力量崛起”等等光环笼罩下来,盾建重工在业内声名大振。

看上去,成功似乎越来越近;但事实上,“意外”已经发生。

就在盾建重工狠狠发力之际,市场情况已在发生着变化。出乎王茂意料的是,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这两个原来最大的施工单位和客户竟自己开始布局生产盾构机——中国铁建组建了铁建重工,中国中铁组建了中铁隧道装备,均开始自己生产制造盾构机。而目前在国内,盾构机主要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是地铁施工

中的主要团队,“在他们自己生产以后,就不再允许采购其他企业的盾构机了……他们的集团公司直接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必须采购自己生产的盾构机……”王茂说道,话语间充满无奈之感。而与此同时,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交集团等几大施工集团也纷纷进入了盾构机生产领域,客户纷纷变成了竞争对手,而民营企业的“血缘”软肋更是硬伤,盾建重工在获得订单上,骤然遭遇了困难,如入无物之阵,没有施展机会。

而中国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众多城市的众多地铁项目,仅仅停留在“宣布开展”的阶段。原本期待的发展飞跃,并没有到来,市场受阻随即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无锡工厂计划投资10亿元,实际到位的资金是8个亿……现在就相当于搁在了那里……这半年我们算是深刻体会到了资金链紧张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想做的业务都没办法开展,只能是放弃……”中盾集团的副总经理唐樟勇无奈地笑了笑。或许正因为这样,他才建议王茂“做点赚钱快的业务”。

1500台

在2014年公司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上,王茂不无歉意地说:“由于我个人领导、管理上的失误,使企业没能按照预期制定的目标发展,暂时陷入困境……”但他随即说道:“你们(指公司的员工)没有退缩,每天用信任和鼓励的眼光给我传递着正能量——‘董事长,我们大家努力,暂时的苦难又算什么?我们在干着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振兴民族工业、提升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水平。我们跟定您了……’”或许正是这种共同的信念和梦想让王茂决意“不能半途而废”。他要带领着中盾坚持下去,在“夹缝”中求得别样的生存空间,逐步盘活资源,以图后起。

酝酿“突围”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是我们的第一大业务板块”。在中盾集团的总部,唐樟勇指着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向记者介绍中盾的梦想。

在这个模型中,中盾用其想象力将城市地下空间归置得异常磅礴:地下公路、轨道交通,地下商城、游乐馆,地下立体车库、停车场,地下油库,地下市政管网设施等等分层布置、错落排开,一个井然有序又不失繁华的地下世界俨然呈现于面前。“我们要结合真正的人防,把管网、交通、商业等等综合布置,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唐樟勇说道,“未来城市的人口会越来越密集,地下空间的开发很有必要。”这样的设想和目标可谓是大手笔——也许正是这样宏大的目标与梦想,吸引着他离开“树大根深”的企业,来到了中盾。

当然,这项宏大的业务目前并不具备充分实施的条件,只在中盾的筹划中提前上演。中盾所面临的,更多的是生存问题。而在市场受阻、盾构机生产制造业务无法施展的情况下,中盾开始布局盾构机再制造业务。

王茂认为,中国的盾构机市场,未来五年后将不再出现买卖关系。

届时在中国的盾构机市场上,除了异型的,传统型与标准型的产品,肯定都是租赁性质的。

事实上,虽然盾构机这个地下空间的掘进利器非常好使,但其价格高昂(一台高达几千万元),并且寿命极短,一般设计使用寿命只有10公里。“盾构机属于高值易耗品,其实是最适合再制造的。”王茂对《中国机电工业》说,“截止到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要报废的盾构机预计应该在800台以上。未来随着量的增加,五年以后,中国每年报废的机器都会在500台到800台之间;而再制造就重新赋予这些机器一次新生命,价格只是新机器的一半,也具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效益。这是真正的节能——一台机器如果按照400吨(钢材)来测算,100台是多少?500台是多少?……这样下来一年节约的钢材就会很多,而节约了钢材也就节约了煤,从而减少污染。”他的言辞间充满了自信与憧憬。

此外,在中盾看来,未来的施工单位将不再大量自购盾构机——唐樟勇告诉记者,一些大的施工集团的盾构机制造业务并没有为其创造多大的营收,但却占了其高比例的资金投入。因此,王茂认为,中国的盾构机市场,未来五年后将不再出现买卖关系。届时在中国的盾构机市场上,除了异型的,传统型与 标准型的产品,肯定都是租赁性质的。“租赁市场谁肯到10公里就报废啊?他肯定得再制造!”王茂坚定地说道。一个新的机遇,正展现在他们面前。

为此,中盾在业内率先提出了“盾构机再制造”的概念,并获得了工信部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批复给企业的再制造示范单位和示范工程;另外,中盾也联合了徐滨士院士和装甲兵工程学院等,在中盾挂牌了院士工作站。也许,深处困境的王茂和中盾明白,对于一家从事高端设备生产制造的民营企业来说,必须要适时利用国家政策来弥补自身的“基因短板”。王茂说:“如果国家不批复的话,(在外界看来)我们就达不到技术的制高点,那我们怎么能让人家相信?我们公信力从哪来?——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不比央企,所有一切必须要依靠自己的软硬件和自身的能力……”中盾在无锡和深圳设立了两个再制造基地,并与施工单位合作,再制造了20台盾构机。这种“突围”让中盾看到了生存空间,也让其“重塑”对未来的信心——在王茂看来,通过再制造业务,中盾会接触到国内外各种厂家、各种类型的盾构机,而在赋予这些盾构机“第二次生命”的过程中,他们的技术水平也会得到更好的打磨与修炼,将来在新机制造上就会具有更大的优势。

此外,中盾也在积极进入工程施工领域,通过投资一些市政工程、或者参股、收购一些施工团队,从而用工程施工来带动新机的销售,自我创造市场。中盾也相信,未来随着市政管网改造建设的大规模实施,盾构机的市场必然更加庞大。而在谈及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尼加拉瓜运河项目时,王茂说,他甚至谋划过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打通一条海底隧道——“实际上,像这样的项目在国际上有很多。”他的言辞间不无憧憬。

未来,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而面对当前的困境,王茂则必须要带领中盾坚持下去,“不要死掉”。担忧固然免不了——比如再制造领域会不会重现“树大根深”或者“乱打乱撞”的竞争对手;比如国家对于再制造产业的扶持力度究竟有多大……等等。不过,中盾的再制造业务已经越来越显现效益,王茂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把这块业务做上市,果能如愿的话,呈现在中盾面前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到力量弱小的乡镇企业的成长史时,曾引用余华小说中的话作比——“他们就像野草一样被脚步踩了又踩,被车轮碾了又碾,可是仍然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了。”——中盾的梦想与“挣扎”似乎印证了历史习性的残留,并在提醒人们,这样的故事似乎并没有终结于那个时代。

而在送给客人的2015年台历中,中盾甚至已经把2016年全年日期排了进去。时间,对于这家充满未尽梦想的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既饱含着痛苦,又孕育着期待。

猜你喜欢
再制造盾构导游
小直径双模式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应用与实践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盾构穿越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
黄希川
不确定环境下再制造加工车间生产调度优化方法
SH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产品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研究
网约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