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融合

2015-02-28 03:29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3期
关键词:流通消耗服务业

■ 叶 冉(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引言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向上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产业支撑点,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就必须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区域竞争能力,而社会经济也逐渐转变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产业经济,不再是单纯依靠体力劳动作为投入方式,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更加需要不断加强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与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顾名思义即为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也可以阐述为各自独立、性质迥异的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逐渐被边缘化、模糊而相互成为竞争对手的变化过程。基于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而言,产业出现融合是两者进行互动的衍生结果,这也说明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与不可规避性。

(二)互动融合的触发器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互动融合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企业的盈利性需求、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融合的现实条件获得满足,这是从二者产业融合的内源性动因来加以分析,而促成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外源性动力则为市场、政府政策和技术因素。

1.企业盈利性动机。诱使流通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加强互动合作的根本性动机则是盈利性需求,主要包括产业利润率和熊彼特租金。例如上海通用汽车制造公司与安吉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汽车的服务市场,一方面作为上海通用的销售商为其带来可观的销售利润,另一方面为通用旗下的各主力车型用户提供广泛的安全信息服务,这一流通服务的渗入极大地提升了通用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与服务质量,为企业吸纳以及保留了更多的消费客户,通过产品的增值最终为两方企业都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率。熊彼特租金是通过产业创新来获取的,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必然会使得原有的边界产业相互吸收,跨产业实现渗透,制造业的标准作业思想渗透进流通服务业则产生了连锁化经营,流通服务业进入制造业则产生了零售商自有经营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会给双方创造更大的利润。

2.消费需求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无论是对于产品或是服务都有了更高层次且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不会再仅仅满足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所需,消费行为变得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消费需求的改变都会给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带来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蓬勃发展、数据时代到来的背景环境下,消费需求呈现为以情感需求为主导、追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特征,这就使得流通商可以利用就近的地理位置将附近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并由此形成了以流通商为主导的零售制造业,这便是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衍生品。

表1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表

表2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

表3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表

图1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散点图

3.产业融合的基础与现实条件。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现实基础主要取决于生产的柔性化特点与外部环境的改变。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制造业生产的柔性化特点愈加明显,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使得生产的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不断加深,现代工业生产转向柔性化的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得制造业迫切需要流通服务业的强力渗入来加以融合,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优化。电子商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不约而至,促使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关联与融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了技术的进步、营销模式的变革,这些条件的产生为两个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现实环境。

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融合分析

(一)变量指标选取

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流通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的分析主要包括四项: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但是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融合,因此主要选取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研究变量指标,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则是作为辅助分析数据,具体说明如下: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可称为投入系数,是指生产一单位的j产品所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反映的是某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产品的依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rij=xij/Xj(i,j=1,2,…,n)

其中,xij是指j产业对i产业的消耗量,Xj是指j产业的总投入量,全部消耗系数组成的矩阵记为R。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表示产业之间由于关联所产生的多种间接消耗,反映了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的完全需求,消耗矩阵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D是指完全分配系数的矩阵;R是指直接分配系数的矩阵;I是指单位矩阵。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各部门每增加一个最终单位来使用时,某一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4.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指当某一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来使用时,对各部门生产需求的波及程度,反映的是其他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对该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影响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Fj>1时,说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大于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水平;Fj=1时,说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等于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水平;Fj<1时,说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小于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我国流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J)、邮政业(Y)和批发零售业(P),制造业可以分为消费品制造业、中间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三大类,每一类别里选取一个主要产业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为食品制造业(S)、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H)、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JT)。数据来源于我国官方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本文数据的来源是2010年的投入产出延伸表。

(三)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产业融合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

表1为《2010年投入产出表》的原始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两个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如表2所示,纵向来看,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尤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为首,其次是邮政业,而批发零售业对自身产业与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相差不大;横向来看,被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包括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且主要是被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所耗用,这主要是由行业发展需求所导致。这说明制造业是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实力根基,两个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同时也反映出制造业没有与流通服务业达到较高水平的融合度,未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其对自身产业发展的有效资源。

根据表2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得出如表3所示的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并在此数据基础上可以计算出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如表4所示。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影响力系数基本上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而感应度系数则相对有小幅度的上下波动,并且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将上述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可得到表5与图1的直观反映。

如表5、图1数据所示,可以发现: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且大于0,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总体来看,制造业对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程度稍占优势,而流通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波及影响力水平较低,并且批发零售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双方的影响程度是一致的,这说明在两个产业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具有较强的活跃性。另一方面,除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石油加工业外,其它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为负数,并且石油加工业的感应度大于1,说明其受其他部门生产的需求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是由产品本身的属性所导致的。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造业对于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程度较高,受流通服务业的生产需求感应度较高。这个结论同时也反映出流通服务业在发展水平、产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还需要在两个产业的互动融合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力。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实施流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战略

流通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已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坚持流通服务业规模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规模化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要倚靠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流通服务企业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在流通服务业中引入先进的、专业化的设备,从而能够使得传统的服务活动实现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化,进一步打破原有行业流通空间与流通时效的限制,通过将不同等级规模、分散性强的流通服务企业联结在一起,从而在更大规模上推动专业化设备制造业与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流通服务业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力量,促进两个产业发挥出最大的互动融合效应。

表4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计算表

表5 2010年我国流通服务业与主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表

(二)实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要求实现互动融合的产业战略发展目标,其本质上是要求制造业与流通性服务业在相互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并且在结构上也能够产生互动关联效应。随着现代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进程的加快,流通服务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个性化与精细化水平,而这些需求更是满足了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互动融合上达到“平衡”状态的要求。市场化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做到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互动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两大产业在发展步伐与层面上的“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采用市场化战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资源在两个产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强化资源对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产业布局并发挥服务业集聚效应

制造业的产业空间布局要充分发挥向城市周边的延伸作用,而流通服务业更要在此依托基础上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从而与制造业在互动融合中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对于流通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除了要满足集聚规模化发展、辐射拉动模式的要求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设、居住、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外界因素,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流通服务业的“点、线、面”商贸功能区,同时以功能区域为基础载体,逐步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优化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将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发挥至最大化。

结论

基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而言,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趋势,而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主导力量,对于其与制造业互动产业的关联与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路径主要从规模化、市场化与集约化入手寻找突破口,促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加强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升级促进作用,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中协同发展。

1.赵霞,周殷星.零售企业连锁扩张的边界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7)

2.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的经济绩效—一个基于零售商与制造商交互影响的实证考察[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3.田家林.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基于历次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4.易莹莹,席艳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2(11)

5.贾勇,李冬姝,田也壮.生产性服务业演化研究—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科学增刊,2011(S1)

6.王海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流通消耗服务业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