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意境题解析策略

2015-02-28 04:29王礼亮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小楼答题意境

◎王礼亮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高考古代诗歌意境题解析策略

◎王礼亮

古代诗歌意境题为高考常考题型,亦为学生易做错的一类题型。本文意在通过归纳学生在古代诗歌意境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抽样调查情况分析,并以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意境题”的命题特点和真题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题步骤和策略,以使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古代诗歌意境题解答存在的问题

诗歌“意境题”为高考热门考点之一,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要么不懂题意,要么答非所问,或者蜻蜓点水抓不住要点,答题技巧欠缺。该如何答好此类题,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答题方法,举一反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类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笔者进行诗歌鉴赏“意境题”教学时发现,学生寻找诗中意象一般没有问题,但对于诗中烘托的氛围,营造的意境概括往往不准确,或缺少对诗歌之所以体现这种意境和感情的分析。

考试中,学生往往答不出采分点,答题五花八门,有待指导、规范。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不知何谓意境;其二,相当多学生答题不规范,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答题策略;其三,部分学生思维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二、抽样调查情况分析

下面以重庆市2014年春高三考前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第(1)题为例,分析学生解答“意境题”的得失情况:

谒金门 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释:1.陈克(1801年—?),临海人。绍兴七年(1137),吕祉节制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相应;2.“一向”,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3分)

对于第一问,抽样答卷如下:

样卷一:“用‘小楼山几尺’来表达作者的急切之情”;

样卷二:“体现了在山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小,只有几尺,突出了山的大”;

样卷三:“说明‘小楼山’在那儿显得很渺小,体现了他的独特之处”;

样卷四:“‘小楼’‘山’写出了小楼和山都很高,犹如作者心中的哀愁一样,堆积得很高,也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烦闷、哀愁。”;

样卷五:“小楼、山的高度阻挡了我‘信的传送’,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想知道家乡的一切事物”……

这是高2014级某班五名学生此次语文考试成绩的答题情况,该五名学生语文成绩平时处于中下等,他们的答题情况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对古诗词“意境题”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分析以上五份样卷发现,样卷一、二、三,要么只对该词句进行浅层的句意理解,要么只毫无根据的点出情感,且只有样卷三基本理解了句意,样卷一、二都答出了错解。样卷四、五答出了两方面内容,即都对诗句进行了粗略的理解分析,由此得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该两份试卷比前三份形式上的高明之处。但由于样卷五未能理解“小楼山几尺”的词意,导致所做的分析为错解,反映出其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功欠缺问题。

高三语文复习已经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除还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古代诗歌相关知识外,大部分学生多少都掌握了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寻找诗歌主要意象,95%以上学生基本没问题,而对于诗歌中烘托的气氛,营造的氛围或意境,70%学生大体能通过意象来判断出气氛、氛围或意境,但对于分析意境之所以然,缺乏应有的逻辑思辨分析能力。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解答古代诗歌题型的技巧。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文学科专业术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告诉他们,回答问题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分析之所以然的过程尤为重要,同时还需要加强训练,做到能够举一反三。

三、古代诗歌意境题解析策略

要解答古代诗歌意境题,首先要理解何谓“意境”,以及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悲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诗的本质是抒情言志达意,诗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感受、情感,“神与物游”,“思与境偕”,寻觅到与其相应的寄托物,缘情凭境立意,确立一首诗的“意”,即题旨,主题思想,从而以“意”为帅,以意统“象”,营构诗中的意,即意境。如李白《菩萨蛮》一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山”便营造出一种幽僻冷寂的意境。古代诗歌意境题的解答,需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意境术语,如: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幽僻冷寂、清冷清幽等。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就“意境题”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其提问方式常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等。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索呢?如2013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第(1)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实际上,该题就属于从景情关系角度考查的“意境题”,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答题中呢?即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寻意象(主要景物)联想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概括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据意象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苍凉悲壮或闲适恬淡或明丽清新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等)分析作者情感。

由此,此题答案可拟为:词的开头,玉笛声声,春水茫茫,暮云低垂,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写出作者情绪的黯淡、哀怨;进而远飞的燕子,孑然一身的自己,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营造出凄婉冷清的意境,表达作者孤寂无依的情感。

有时,意境题还会与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考查,如前述重庆市2014年春高三考前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第(1)题。对于此类题,依然要通过描写景物的诗句找出主要意象,发挥想象,力求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意境,概括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的志趣。只不过还需要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或作用。

当然,诗歌“意境题”在高考中的问法多变,类型多样,往往与其他题型综合考查。因此,还要教会学生对古诗词曲进行整体鉴赏评价:通读——读懂题目,了解作者,借注释通读感悟;解读——明确要求,明确考查内容及角度,精心答题。如重庆市2014年(春)高三考前冲刺测试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开头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3分)

(2)作者借写渔夫的垂钓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对于此题,近60%学生能得到3分以上的分数(满分7分),基本正确理解了诗意,但还有少部分学生未能理解诗意,把本诗主旨曲解成了送别友人等。可能是被“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误导。其失误之处在于未整体把握曲子,未注意读题目和通读全曲,也未看清题意,未注意关键语句,尤其是主旨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实际上,这支曲子题目为《渔夫》,显然是写渔夫的,再看具体内容,一二两句,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活画出了“渔夫”活动的场所。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可见,如果整体把握,注意题目及关键句就不会理解偏了。

(本文为学校立项小课题优秀成果。)

(王礼亮 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 402260)

猜你喜欢
小楼答题意境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丰收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只要童年的小楼还在
难忘那幢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