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探索实践与提升——四川视协民生新闻节目研讨及培训会扫描

2015-02-28 05:18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7期
关键词:民生

编者按:

为了适应当前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提供一个与同行交流研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由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乐山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民生新闻节目研讨及培训会在乐山举办。

乐山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开播10年来,在乐山市民中树立了较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乐山家喻户晓的品牌节目,“新闻天天报,看完才睡觉”已经成为广大乐山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省视协把这次的全省民生新闻节目研讨会放在乐山举行,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该栏目的梳理和探讨,给业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怎样利用互联网工具,在传播技术、传播理念上转型升级,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新问题。来自全省广播电视媒体的160多位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本刊记者应邀参会,组织、采写了一组文章,刊发于此(以发言先后顺序编排),以飨读者。

乐山电视台《新闻天天报》在当前电视传播大变局中,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第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三个方面。第二是浓厚的地域特色。新闻选题体现了电视媒体以区域为语境和视角,充分运用地方资源,对于激发当地用户的价值认同,增强媒体区域化的现实意义,提升电视宣传优势是非常得体的。第三是新锐的服务观念。《新闻天天报》在很大程度上以平民化视角向用户提供了贴近性强的有效信息,以真心服务的理念和情感去关注群众生活,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第四是宽阔的报道视野。《新闻天天报》的内容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从中可以窥见编导立足拓宽报道领域的初衷。第五是生动的表现方式。《新闻天天报》的播出方式一改过去新闻播音的单调沉闷,显得既时宜又时尚,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十多年来,已经成为区域电视媒体的标志性传播内容,增强了区域电视的影响力,使区域电视的公信力得到了回升。但是,必须看到现在的节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的节目思维制约,还徘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上。这对于区域电视传播力在激烈竞争中与日俱增是个很大的羁绊。所以,要更新观念,真正把树立互联网思维去观察思考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成为当下要义。尽管要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这五个方面的媒体深度融合尚需时日,但区域电视媒体不能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作为国家战略构想和建构社会全新格局的媒体融合,在市县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它的融合雏形应当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现的目标同步,进而再向深度发展。因此,民生新闻将是区域电视媒体的最核心产品,也可能是区域电视媒体固守的最后一道屏障,需要从五个方面去思考《区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略》。

首先要开掘内涵。虽然对民生新闻的诠释至今意见迥异,但起码要看到其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生新闻就是围绕人及其需要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报道。它的全部内涵应当包括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生存状态的更新,生命质量的提高。所以,区域电视媒体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那些与群众利益攸关的事实报道,主动搭建与他们最佳的接近点与交流点,引起他们自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提高区域电视媒体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第二要放宽外延。时政、经济、科技、社会、各个行业,都与民生相关,都可以与民生新闻相互融合,关键是要找准新闻产品与用户的结合点,关联性。这种关联当然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思想的,功利的;显像的,潜在的;短期的,长远的,等等。民生新闻的视角决不能停留在家长里短、事故纠纷、矛盾纠葛、逸闻趣事等世俗生活全景的报道上,还须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找到与民生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去寻求大民生话题。同时,也不要把视线局限于城市和当地群众,还应当关注乡镇农村,关注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

第三要践行“两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这两个规律与电视民生新闻有着必然联系。

新闻传播规律包括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说得通俗一点,媒体的传受双方对传播的新闻事实要由心灵的契合,思想的共鸣,精神的接近,进而产生行为上的某种一致,这样就达到了新闻传播的理想目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如果始终以用户利益需求和情感倾向转移为准则的服务观念来选择报道,就能掌握舆论主动权。

对新媒体发展规律至今未见到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论表述。我想一个原因是由于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还有待去总结研究。但是,新媒体的传播现实却显而易见,比如:高技术含量,开放式系统,多终端平台,分享式传播,大数据定位,深层次服务,安全性脆弱,等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以期建构一个新的传播生态系统。

第四要把握优势。尽管目前区域电视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马太效应还十分严重,但其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容忽视,正确运用对开发民生新闻的前景是乐观的。目前,区域电视媒体至少已经具备了三个可利用的优势。

首先是国家宪法的保护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区域电视媒体实行的又是与现行国家政权架构相对应的事业体制。因此,区域电视媒体必将在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继续受到重视和扶持。

其次是独有的地缘优势。实践证明,区域电视媒体惟有立足本土,把持独有的地缘优势,以一种文化自觉去开掘本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社情、风俗、生活习惯等文化元素,满足用户多元文化消费心理,民生新闻才有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创造力,走出一条靠自身资源养护的生存发展之道。区域电视在当地所具备的人脉资源、情感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是更高层级媒体不能复制的。所以,区域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不可限量。

其三是公共服务的支撑优势。区域电视媒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双重身份,一方面它要强化自身作为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又要服务于各项公共事业,参与到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服务体系中。这就给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循环不竭的信息源。

第五要人本传播。民生新闻应当扭转传统新闻的传播者本位理念,牢固树立以收受主体为核心的服务意识,实现以人为根本的传播,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所在。要实现人本传播,首先要牢固树立以用户利益需求和情感倾向转移为准则的服务观念,力避机械空泛的上情下达和居高临下的陈词说教。其次要千方百计建立实实在在的用户数据库,把它作为民生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以用户数据为核心按需提供民生新闻信息,彻底摈弃先入为主、闭门造车等不良习气。三是要正确把握民生新闻的定位,把它作为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平台,警惕媒体角色越位。四是要力求新闻事实的真实完整,特别不要忽略必需的背景材料。这也传统媒体针对新媒体碎片化信息而采取的聚众化手法。五是要用心播讲。民生新闻的贴近性、社会性客观要求主持人要自然本真,可亲可信。所以,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要求,比如吐字发音、语速语调、气息共鸣,内外部技巧,熟练驾驭新闻的能力外,很重要的是要尊重你的被传播者,让他们确信台前幕后的你都是令人信服的。因此,主持人必须摆正位置,与收受者的心理和感情节奏形成同构对应关系。

《新闻天天报》10年来取得这么好的业绩,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思考:一是管理有方,作风优良。大家都知道做民生新闻很苦很累,有新闻发生,记者都要及时赶到现场,从选看的几期乐山台的节目中发现,记者们都做到了这一点;二是内容选择本土,贴近老百姓。观摩的两期节目中,共有36条新闻,都是本土新闻,关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生存质量、生活状态等;三是善于抓住新闻的视角,注重讲故事。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要让老百姓爱听爱看,让他们感到很亲切,要在合适的时间节点用合适的视角进行讲述;四是善于表达,做到魂与形相统一,且相得益彰。这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民生新闻的未来怎么走,提几点想法:首先要从民生的视角关注政经大事。我发现很多地方台的新闻有两个极端,要么就做成“民生频道”,根本不去关心党代会、人代会,全市经济工作会等,使得民生新闻没有跟当前的话语相结合,要么就是全盘照搬其它栏目的节目,我认为,关注民生新闻一定要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政经新闻;其次要善于抓住事件发生的第二落点。目前,行业内大都能抓好第一落点即抢时效,事实上,很多选题是可以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但是我们往往在第一时间把事件报道完后,就没有再继续追踪、跟进,这也是彰显媒体人责任水平的一个抓手;再次是负面报道要有正面的内容和思想。揭露社会上的假恶丑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负面报道,要善于把负面的东西向正面引导,媒体对民生新闻的点评也应注重方式方法,要点得精到、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第四是地市台的民生新闻应主动作为,要高度重视并主动设置议题。当前很多民生新闻的信息主要来源是热线电话和群众举报,这很有必要,但不应是全部,我们应主动服务,主动引导舆论,这样也能解决节目内容时有时无时长时短的尴尬,事实上,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其民生新闻也需要主动设置议题,如央视策划的《时代楷模》《最美乡村医生》《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成都曹家巷拆迁记》等,节目做得好看又吸引人,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题,更值得借鉴,尤其是一些大的群体性事件更需要媒体去做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第五是地市台要提高拍摄和编辑的素养水平。现在来看,市县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在荧屏上的呈现大都不是很规范和统一,一些节目内容很好形象也不错,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档次不高,不够专业,需要加强;第六是地市台要改变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队伍年轻,流动性大,请专家教授来讲授很重要,但更要注重岗位培训,编、拍、写等都需要在平常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也要以老带新,传帮带。

《新闻天天报》10年来做得比较成功,我认为保持特色很重要,即本土化,同时也积极介入本地的重大活动。除民生题材的选择外,还注重视角、价值取向、采访报道方式上紧贴民生话题,反映出栏目组在民生新闻的操作理念和操作手法上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第二从栏目的编辑思想上看,其编辑思想很清晰,把控得当,编排灵活,按照新闻规律采制新闻;第三是新闻的采制水平较高,基本能做到“新闻发生了,记者在现场”,这是新闻采访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在现场通过真实的画面传递信息。此外,还注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述新闻,多采用现场同期声,现场感很强。《新闻天天报》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播报模式。

几点建议:第一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应注重传播的社会效果。比如今天观摩的《新闻天天报》新闻的前4条都是凶手案,我认为应该在编排上有所侧重,要注意引导,毕竟是意外偶发事件,否则容易引发异议和误会;第二要注重对大民生的挖掘,一般来说民生新闻大都比较琐碎,所以更应参与和深度挖掘大民生,如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保障,从社会发展的主流找到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结合点,提升整档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可适当地采取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方式;第三在制作方面应统一包装,做好规范,不能随意,此外,还应注重播出时的细节。

电视民生新闻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仍然面临着共通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我们应从什么方面以什么角度思考、采制民生新闻。互联网时代要强调新媒体和互联网思维,但不是简单的程式化的使用新媒体这一概念,要有两个思维和路径,一是要实现电视的互联网化,而不是互联网的电视化,这是两个非常明确的有界限的概念;二是要去发掘电视民生新闻过去靠什么打天下,在现在的语境下还能用么?如果要改变,我们怎样去改变?我的个人认为,过去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在上一段媒体的市场平衡被打破之时,实际只用了两招半的创新,第一招是新闻价值和新闻观念的创新。我们知道,在民生新闻出现之前,媒体的主体新闻样态只有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两种,时政新闻的价值和样态是非常明晰的,而社会新闻则包含了除时政新闻之外的一切新闻,如文化新闻、体育新闻、艺术新闻等,其价值和样态是相对模糊的,但是民生新闻解决了社会新闻的模糊问题,民生新闻的“视点向下、面对百姓”,解决百姓空间里发生的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创新。但是,仍需要我们坚持和发掘更大的空间;第二个创新是产品样态的创新。在市场中间形成这样的产品样态,也有大时段的直播,还有一些民生新闻的时长曾达到90分钟—120分钟的连续直播,受众和市场能接受这样的产品样态,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能接受这样的产品样态,就是所谓的“三老满意”,即老干部满意、老板满意、老百姓满意。因此,民生新闻沿用过去的通道和空间,但是这样的一种产品样态在当下的接收环境显然就会有问题了,这就需要加以彻底改进;另外的半个创新,是指节目形态的创新,以及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比如更多的现场,更大时段的直播,SNG直播车的使用等。这些都是电视媒介原有的特性性元素,只是在原来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没有广泛性地使用,在民生新闻出现后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但是节目的形态不能替代节目的核心价值,节目形态做得再好,节目的核心价值有问题就绝对不行,而节目形态的创新需要很大的挑战。比如,《新闻天天报》目前仍采用录播的方式,这实际上已经很落后了,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直播的方式。

民生电视新闻的第一次转型是南京电视台提出的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方向的转型,但是无疾而终,因为在中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如西方的公共新闻的空间所在,管理方不允许,媒体也没有实践空间;第二次转型是向时政新闻的转型,即民生新闻时政化,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转型也不是很妥当。民生新闻中一定有时政化的内容,但其核心主体和价值主体不能时政化,仍然应该以民生内容为主,否则就成为同质化了,且不利于老百姓的接受,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有这个能力把专业性很强的时政内容三言两语地通俗化么;第三个方面的转型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向公共服务空间的转型,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带来了公共空间的变化,就会对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也可以解释为“社会经验的再造”,我们以往的社会经验靠体验靠经验靠积累,当下的社会经验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现在的社会空间更加碎片化多元化社会化。此外,还要解决好信息的最后一公里。这样的借鉴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民生新闻还有未来么?民生新闻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在其外部环境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而其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突破瓶颈,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做民生新闻。

乐山台《新闻天天报》的栏目宗旨是“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乐百姓之乐”,体现了栏目以人为本,符合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主旨,同时,由于节目接地气,所报道的都是与民众相关系的人和事,从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讲,受众最关心的是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民生新闻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首先就在于此,相关的收视率数据和收视份额数据,本身就证明了民生新闻的价值。

当前民生新闻应该怎么做,我认为从乐山台的实践以及专家和其它台交流的经验来看,有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毫无疑问是要跟民众相关联的人和事,这是我们直接关注的对象,但往往就会出现琐碎、无意义、无意思等问题,这是相关从业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媒体自身要有深度,要有价值追求,尽管突发性重大新闻不可能每天都有,但是,新闻却是天天都有,需要从业者有眼光去捕捉,去挖掘,去呈现,从业者自身要有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第二要重视编排的问题,做好平衡,并从一条新闻线索中挖掘更多的报道内容,尽可能把线索做够做足,比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友善,可以适时做延展报道,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讨论,也可通过一些极端新闻事件的报道引发民众的思考,但是,需要媒体做好新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

第三是要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比如突发事件的传播,媒体如何做好安抚民众的工作,以及民生新闻做得较多的公益行动、爱心行动等,可以挖掘其背后更多的内涵。

第四是要做专业性的民生新闻,比如打造专业的气象、交通服务类节目等,但这类节目一定要做到事实准确、逻辑清晰。

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路径: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民生新闻应注重集纳整合来自自媒体的新闻源,并做好挖掘和传播,改进传播方式,有条件就尽量改录播为直播,做好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把受众变为用户,用户需要经营,出路在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盈利模式都还在探索之中,但无论如何,外在的冲击和环境的改变取决于我们自己,困难和挑战无疑将一直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的应对这样的冲击和挑战,希望,在民生新闻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和发展路径。

(编者注:本内容均根据专家、学者、管理者在培训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核,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