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河西养马业略考

2015-02-28 05:29徐水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匹河西匈奴

徐水兰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汉代河西养马业略考

徐水兰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汉武帝时期河西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加之中原王朝的有效开发,河西养马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今后河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汉代;河西;养马业

汉代是养马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王夫之曾指出:“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其中的畜牧业主要是指养马业。目前,学界对汉代养马业的研究成果颇丰,[1-3]但关于河西地区①关于河西的地域范围,高荣认为:“主要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参见氏著《西汉对河西的农业经营》,载于《张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养马业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只在一些论文中有简单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河西养马业发展的条件,进而指出汉代河西养马业发展的表现,从而探讨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1 汉代河西养马业发展的条件

汉代河西地区的养马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巍巍祁连,滋养了大片的森林草地。许多先民依靠当地优越的牧草资源繁衍生息,积累了丰富的畜牧经验。同时,汉政府大力倡导地方养马,并且颁布相应的法律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河西养马业的发展。

1.1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降水较少,荒漠面积辽阔。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河西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乐园,亦是中央王朝进取西域的踏板。“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4]1645

秦汉时期正处于我国气候史上第二个温暖期,[5]当时各地普遍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西地区气候也应该较好,《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云:“(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6]2909《民乐县志》载:“祁连山,逼近江水,森林很多,峰峦洞深,松林葱蔚。合黎山美水草,多森林,东乐堡之民,多畜牧于此。”受季风影响,祁连山降水丰富,最终汇聚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三大水系孕育了辽阔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由这些绿色生命组成的民勤、民乐、敦煌等绿洲盆地,使河西成为养马的优良基地。

1.2深厚的畜牧文化

河西地区在归入汉朝版图之前是畜牧区。祁连山植被良好,冬温夏凉,再加上走廊内三大绿洲灌溉便利,水草茂盛,因此这里非常适宜牲畜的饲养繁殖。秦汉时期,这里先后有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依靠当地森林、草原、内陆河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月氏在先秦时期已游牧于北方广大地区,其生活习俗与匈奴相同。史书云: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破,乃远去……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6]3161-3162乌孙人“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4]3901说明河西地区畜牧业非常发达。当乌孙人、月氏人陆续西迁后,河西地区便成了匈奴人的游牧场所。匈奴依靠河西走廊绿洲的肥美水草,“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6]2879后来河西走廊被汉军占领,匈奴因失去河西而发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6]2909的叹息。

马是游牧民族的象征,无“马”不成族,因此游牧民族特别重视马匹的饲养,在养马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马和驯马经验。深厚的畜牧文化是促进河西地区养马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有利的政治环境

河西地区养马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河西归汉。汉初,匈奴一直控制着河西地区,“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7]433由于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为了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著名战役河西之战,“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4]3928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标志着河西走廊正式归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河西归汉使河西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辖,中原王朝利用河西这个天然牧场积极发展养马业,并在这里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在河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骑兵的需要成为河西地区养马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冷兵器时代,军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8]840汉初,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匈奴骑兵以其高速、灵活的特点,在战场上或包抄,或偷袭,或出其不意截断粮道,给汉军以沉重打击。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的铁骑便成为汉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然而汉初马匹数量严重不足,史载皇室仅有“厩马百余匹”,[4]3069自然无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铁骑队伍,也就无法抵御匈奴的侵扰,所以“为伐胡故,盛养马”[4]1161是当时汉王朝的必然选择。汉武帝占领河西,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想利用这个天然的牧场,增加马的数量,改良中原马的品种,加强汉军骑兵的力量。

再次,秦汉时期逐渐成熟的养马制度为这一时期河西养马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的养马业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由容易地支配、驯服马到驯养马”。[9]从秦汉开始,已设有专门的养马机构和吏员。秦王朝时“太仆”总领马政,是中央管理马政的专门机构。太仆属下有马苑,是具体负责牧马业的地方管理机构。汉承秦制,于中央九卿之中的太仆掌马政,太仆之下设牧师苑令,牧师之下有马苑。《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蹏令丞皆属焉。

日趋完善的养马制度为河西地区的养马提供了经验、方法,使养马业系统化、制度化。

2 汉代河西养马业的发展

河西归汉后,在经济开发、驿传交通和边塞设防等方面对马匹的需求越来越大,“商代以前,养马是为了食用和祭祀,商以后,马主要用作军事、交通和狩猎的动力,尤其是马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0]因此该地特别重视马匹的饲养。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再加上河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一时期河西养马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2.1牧场及厩苑规模的扩大

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河西地区的牧场规模逐渐扩大。规模较大的牧场有山丹大马营草滩、酒泉盐池湾、阿克塞海子和天祝松山滩等,其中以山丹大马营草滩最为著名。据《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古之大马营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即焉支山),大马营草滩正处祁连、胭脂两山间。”境内水草丰美,适宜牛马的生长与繁殖。除大牧场外,还有分布于四郡各地的厩苑。汉简中有大量记载:

昭武厩令史,乐成里公乘尹昌,年卌二。(51·23)[11]146

所取稽落厩谷完。(221·20)[13]4

由上可知,河西牧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数量多,像汉简中提到的郅连厩、昭武厩、吞远厩和稽落厩等。尤为重要的是,各厩还设有啬夫、丞等官员专门进行管理,足见当时河西地区养马业已具规模。

2.2马匹饲养技术的提高

汉代马匹的饲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引进了新饲料,而且在喂养方法上更加科学化。河西地区马匹的草料主要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以粟等粮食为主,“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4]2987可见马匹食物消耗量较大。粗饲料主要是谷物的草秸,如茭等。此外,还从西域引进的苜蓿等优质饲草,“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6]3173苜蓿从西域传入,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由于苜蓿草含纤维素较少,质地柔嫩,易消化,含无机盐和维生素种类数量较多,[15]252适于作青贮饲料。所以苜蓿草的引入和大面积种植,对繁育良种马、增强牲畜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马匹饲养技术更加科学化。除了精、粗饲料并用外,还注重饲料的深加工,尤其对粗饲料。《汉书·尹翁归传》说:“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4]3208颜师古注曰:“莝,斩刍。”即精铡饲料之意。“剉草粗,虽足豆谷,亦不肥充”,但如能“细剉无节,筛去土而食之者,令马肥,不啌”。[16]148加工后的饲料易于马匹咀嚼,消化较快,有利于马匹对营养的吸收。此外,当时人们不仅白天喂养马匹,而且在夜间也进行加喂,《居延汉简》记载:“食用茭四百九十二束,夜用二百五十束。”[17]218这样,喂养马匹的时间更加合理,自然有益于增强马的体质。

2.3医马技艺的进步

汉代医马技艺有了很大发展。“马医,浅方,张里击锺”,[6]3282说明当时有专门为马治病的马医。西汉对河西建制管辖后,势必会将医马术带入河西,汉简中治疗马疾的简文即可体现。

《居延汉简》中有为马治病及药方的记载:

治马欬涕出方。取戎盐三指撮三□□(155·8)[12]125

马病。至戊辰旦,遣卒之廿三仓取廪。彭诚闭亭户,持马从陷陈辟左子务舍治马。其日日中。(EPT43:2)[18]233

《敦煌汉简》中也可见汉代兽医治马病之方:

治马伤水方:姜、桂、细辛、皂荚、付子,各三分。远志,五分。桔梗,五分。□子十五枚。□(2000)[14]275

医马技艺的进步有力地保证了马匹的健康,从而保证了马匹的质量。随着医马技艺的提高,马匹去势术也逐渐推广起来。马经过去势之后,不仅易于驯服驾驭,而且更有益于优胜劣汰,这有力地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

2.4马种的改良

汉代特别重视马种的引进和马匹的改良,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早在汉初就有人认识到中原马的不足,晁错曾说:“(匈奴人的马)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4]2281加上中原地区的马不适应边塞气候,如赵充国言:“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羸瘦。”[4]2977为了战胜匈奴和打通西域要道,汉武帝积极引进西域良马,“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6]3170河西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良马引进来到达的第一站便是河西地区,因此这一时期河西地区成了良种马的培育基地。汉武帝得到良马后,在河西等地设牧马苑养之。

河西各地亦重视马匹品种的改良,《居延新简》EPT43:14简“野马一匹出,殄北候长皆”[18]234就是捕捉野马以与家马交配的生动例子。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昂首翘尾,胸宽体阔,四肢细而有力,马蹄锋锐无比,显示出轻捷和力量。这正是秦汉时代不断引进优良品种的结果。

3 汉代河西养马业的影响

随着养马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河西养马业获得迅速发展,生产的大批良马不仅用于军事、交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耕种,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河西养马业的直接作用是生产了大量的马匹,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强了军事实力,为汉帝国的强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养马业的发展满足了当时农业生产、军备边防、交通运输对牲畜的需要,对抗击匈奴侵袭、维护边郡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汉代在河西开养马之先河,使得后代历朝政府皆重视河西地区牧马,比如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19]2857隋唐时期西北分设四十八监牧,明清时期依然有在太仆寺辖下的苑马监掌边地茶马互市,其影响波及至今。

其次,自汉以后,河西初步形成了农牧并举、亦农亦牧的发展格局,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发展河西经济的共识。汉得河西以前,这里的居民“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4]3901匈奴战败退出走廊以后,“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4]229经过西汉一百多年的经营,河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当地成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8]799的农业区。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当时战争急需、边防给养以及丝路商旅的供给问题,而且还发挥了当地的自然优势,保持了农、牧经济的协调,从而有利于河西经济的良性发展。

再次,河西养马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政府对边郡的统治。汉政府于元鼎六年(前111)置张掖、酒泉郡,元封年间(前110—前105)置敦煌郡,地节三年(前67)至元康四年(前62)间置武威郡。[20]189河西四郡建立后,河西与汉王朝的联系更加紧密,汉王朝通过建立牧马苑和其他一些政治机构,牢牢控制着河西地区,这不仅维护了河西地区的稳定,而且有力地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同时,河西养马业的发展也加强了边郡与中央的经济联系。由于河西地广民稀,自然无法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该地的自然资源,于是在河西归汉以后,中央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开发利用边郡的畜牧资源,从而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汉代河西养马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存亡关系着汉王朝的整个统治。大批良马的产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巩固边防、传递军情、后勤运输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大批良马用于农业生产,为河西的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但不容置疑的是,河西地区的养马业对河西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大量草地的开发,对于河西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在汉代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21]这种历史教训值得反思。

4 结语

凭借河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畜牧文化,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河西养马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在养马规模扩大的同时,饲养、医马等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马匹的质量。生产出的大批良马,为当时农业生产、社会交通和骑兵用马提供了动力,对保障西北边防安全、巩固汉王朝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过度开发,当地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在今后地区开发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生态的保护。

[1]谢成侠.中国养马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66-79.

[2]安忠义.汉代的养马业及对马种的改良[J].农业考古,2006(4):273-280.

[3]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J].军事历史研究,1995(2):103-110.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王志俊,宋澎.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的探讨[J].考古与文物,2001(2):26-29.

[10]宋涛.我国古代的养马业[J].甘肃社会科学,1994(5):110-111.

[11]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5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2]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6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3]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7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4]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5]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6]贾思勰.齐民要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

[17]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8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8]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9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9]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124-133.

Analyses of the Horse Breeding Industry in Hexi of the Han Dynasties

Xu Shuil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Gansu,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Han’wu,Hexi was included in the territory of Central Plains.Because of its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coupled with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the horse industry in Hexi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It not only creat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litics,economy and military,but also offered experienc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 Hexi.

the Han Dynasties;Hexi;the horse breeding industry

K234

A

1672-2914(2015)01-0031-04

2014-11-25

徐水兰(1988-),女,甘肃武威市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猜你喜欢
马匹河西匈奴
昭君出塞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匈奴王的珍宝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