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研究*

2015-02-28 07:01钱波胡孝蕊熊梅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钱波,胡孝蕊,熊梅

(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2.西昌市勘测设计院,四川西昌615000)

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研究*

钱波1,胡孝蕊2,熊梅1

(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2.西昌市勘测设计院,四川西昌615000)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各级政府和农民自身高度重视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不协调”,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确保制度建设,引领文化建设;挖掘文化资源,坚持多种文化活动形式;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具体措施。

新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产品;模式

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建设的主要内容,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互为支撑和条件有机统一。多年的现代化城镇建设和积累,我国城镇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城镇文化建设不能协调发展,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整体的目标和要求仍存在差距[1]。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农村落后城镇,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薄弱、制度不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不相适应。

新农村文化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融合,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精髓的积累和传承[2]。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在整体水平上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改良生活习惯、邻里关系、村风民俗,实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意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是只一味靠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资源总量的政绩工程,不只是乡村建设更重要是人的建设。政府主导和资金投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教育和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培育享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集体性文化活动、乡村社会生活和村民公共精神[3],挖掘优秀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农村先进文化,形成在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村风民俗等方面优秀的新农村文化。

一、新农村文化的现状

(一)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不协调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根本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村通公路、楼堂馆所文化设施、以地域优势为特色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的文化遗产打造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应注重人的建设和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整体素质、尤其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滞后[1]。特别是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最具活力和最具引领力的大量青壮年,离乡背井,外出异地外经商务工,老弱病残留守农村,回乡后时间短,一方面作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无法开展和参与本乡本土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无法将在外面所学技能和文化知识在当地传播和继承。这种忽视文化建设的单向经济建设,长期不良循环,使当前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无法提高。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盲目追逐经济建设,使农村呈现生活伦理弱化与公共精神缺失的趋势[3]。家庭观、孝道观、人世观、成功观、中国传统的文化及朴实的农村文化,渐行渐远。利益至上、封建信心、孝道衰落、伦理弱化、邻里疏远、公利缺失、急功近利等有抬头的端倪。

(二)以经济思维方式建设文化与全面考核政绩不协调

文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系统工程,不像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不仅要花钱建设文化设施,更要注重文化实体各方的参与和开展。现实中这种无法量化、貌似看不见和摸不着、高投入见效慢的事业,无法及时和定量对文化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评价和考核,使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以经济思维方式,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就行,只要投入资金修建几所馆所、放放电影、搞几场体育比赛、发几张科普传单、唱几曲戏、舞龙舞狮、扭扭秧歌、赛赛龙舟就行。以经济建设的考核标准衡量文化建设的绩效,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将文化建设考核尽量“看得见化”和“经济政绩化”,以政府的主管意愿决定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4]。

形式单一、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重经济、轻文化是主要问题。

(三)高成本的文化建设与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协调

良好的新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长期大量的经费投入。相比其他经济建设投入,我国整体在文化事业的经费不足,同时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有限的经费投入偏重于城镇,“重城轻农”更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而落后,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四)新农村先进文化的需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提高不协调

一方面由于生产生活的经济压力,农民参与文化活动表现为不积极、不主动。另一方面政府错位主体的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涉农报刊期刊、广播电视等传媒载体数量少,在宣传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新农民培育、优秀农村文化等方面力度不够[5],也是导致农村文化不能健全发展的一个原因。求神拜佛、相面算卦等封建迷信较为盛行,非法书刊、色情暴力,甚至邪教组织也有抬头的趋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思想。文化有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之分,新农村文化亦然。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而分散的,并趋于实用性和地域性,对农民群体采用经营性文化显然服务回报率不高,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供给和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在应采用公益性文化供给方式,处于主导地位。公益性文化建设要求政府在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文化习惯、文化心理、文化基础的差异,在文化产品、形式、内容和需求上,加大财政投入、培养文化人才,体现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4]。

农村文化建设要源于实际、走进生活、贴近群众,切实体现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农民认为是该干的事、是值得做的事、是自己的事,农民才能有热情、才能成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体现自己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才能成为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充满活力。

文化施设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投入上以政府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力量。通过建设学习教育场所、教学与培训设备、文体活动设施、现代传媒设施[6],挖掘和发扬新农村文化。

(二)坚持制度建设,引领文化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新文化建设,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因地制宜,将传统民俗与新文化要求结合、民族习惯与国家政策结合、农民认识与现实国情结合、广泛征求民意与实际可操作性结合,建立共同制定的民风习俗、生活习惯、村规民约、文化活动的新农村文化制度,以制度为导向,规范整体行为。

(三)挖掘文化资源,坚持多种文化活动形式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区域特色的“亚文化”。新农村文化融社会性、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科学性于一体,必须坚持扬弃的辩证观,批判地吸收和发扬地域文化。以地方特色推动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进步、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态保护[7]。

根据各地农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挖掘农村潜在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非物质性文化资源等。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外延和内涵并举、政府突入为主兼顾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通过产业链间形成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8]。

采用旅游文化模式、体育文化模式、宗族文化模式和宗族祠堂模式[9]、文化站模式、文化下乡模式、图书馆模式,开展广泛的民歌民乐、农家乐乡村游、口头文学、民间舞蹈杂艺和竞技、民间特色习俗、风景名胜古迹、茶戏饮食、庙会祭祖、舞狮赛龙舟扭秧歌、体育比赛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知名度,形成具有市场的文化产业链。

文化活动中,要充分意识到农民不仅是表演者,更应成为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发者,真正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10];在外来游客观赏的同时,积极提高他们参与面和参与深度。

(四)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无疑是至关重要、也是农民最愿意和最迫切的需要。搞好科技服务,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是义不容辞的重任。

在政策上,政府推行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毕业生下基层、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选调生、村官计划、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措施,从宏观上提供了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的智力保障,解决了科技障碍,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坚持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鼓励科技人员特别是毕业生根植农村、情系农村,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的基本功能。

三、结束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各级政府和农民自身高度重视下,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问题亦然存在。如何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地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机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培育特色农村文化,还要进一步探索。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

[2]杨亚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阻力与化解之策[J].湖湘论坛,2012(4):109-112.

[3]夏国锋.农民的生活伦理与公共精神及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73-81.

[4]林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需及其匹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3):83-89.

[5]苏益南,庄伟楠,朱永跃.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191-193.

[6]张国民,张燕,韩彩虹.用系统思维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系统科学学报,2010(1):63-66.

[7]丁知平,刘曙东.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J].武陵学刊,2010(5):79-81.

[8]吴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395-397.

[9]肖立新.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5):286-289.

[10]周智生,邹君.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游艺民俗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148-151.

Research on Insufficien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QIAN Bo1,HU Xiao-rui2,XIONG Mei1
(1.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2.Xichang Survey&Design Institute,Xichang,Sichuan 615000)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the main part of modern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achieved certain preliminary results as well as problem existence.In accordance with analysis on four discordanc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of persisting in principal of domination by government and main body of peasants, assuring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to guide cultural construction,mining cultural resources to persist in multiple cultural activity forms,accomplis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o enhance overall quality of peasants.

new countryside;cultural construction;public cultural products;mode

D422.6

A

1673-1883(2015)03-0082-03

(责任编辑:董应龙)

2015-03-3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彝家新寨’建筑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4ZA0217)。

钱波(1969-),男,湖北大悟人,教授,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