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
——以唐宋诗词为例

2015-02-28 12:52○李
现代语文 2015年19期
关键词:诗性诗词诗人

○李 园

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
——以唐宋诗词为例

○李 园

诗性思维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诗性思维又是通过修辞策略来体现的,要想探究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之间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诗性思维、什么是修辞策略。文章以唐宋诗词为语料来探讨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之间的关系及其语言价值。

诗性思维 修辞策略 唐宋诗词 语言价值

“诗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诗性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性思维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皆有体现,在《诗经》《楚辞》和《庄子》等先秦文学典籍中,皆闪烁着诗性思维的光芒。最近几年,有关于“诗性思维”与古典文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修辞策略与修辞技巧不作严格区分,修辞策略是修辞技巧的系统化。笔者以唐宋诗词为语料,主要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拟人、比喻和夸张等修辞策略来探讨“诗性思维”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

一、“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1]由此可见,思维与语言具有重要的联系,而语言的表达,尤其是文学创作的语言,则需要一定修辞策略的参与。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在说话做事时无不进行思维活动。根据思维方式和结果来划分,思维分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那么,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诗词的创作中,更多的体现为感性的、非逻辑性思维,即所谓的“诗性思维”。“诗性”一词源出于十八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维柯所谓“诗性”的含义是指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或者说是“凭想象来创造”,所以,“诗性的智慧”或“诗性的思维”就是指“凭想象来创造”的那种想象力极为发达的思维。维柯指出:原始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2]由此可以看出,“诗性思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和形象性,纵观古代文人墨客,但凡有所成就者,必然具备“诗性思维”。那么,要实现“诗性思维”在作品中的完美展现,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策略来实现其创作目的。要想探讨“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之间关系,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修辞策略”。“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是谋求最佳效果的思考,是一种行动方案,一种通向希望目标的程序——各学科专家如是说,根据逻辑上的附性推理,修辞策略自然就是关于修辞的方针、思考、方案和程序。“修辞策略”主要解决“我将怎样说”或“我应怎样说”的问题。[3]综上所述,“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完美地结合起来,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基本途径。诗性思维是修辞的目的和效果,修辞策略是诗性思维的载体与实现途径,诗性思维在修辞中实现,修辞策略在诗性思维中闪光。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诗性思维在修辞策略中的体现

诗性思维在修辞策略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唐宋诗词可分为两类:写景,写人。所以,情景交融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修辞策略。“情”是抽象的,“景”是具象的,修辞策略则是沟通“情”与“景”之间的桥梁。修辞策略的恰当运用,能够提升诗词“诗性思维”的表达效果。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例(1)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是感春伤怀之作,通过叙写落花来表达好景不长的离别愁绪。作者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倾注于本诗中,委婉含蓄地道出了一种深深的哲思,表露出物是人非之感。例(2)中把“去年”与“今日”之景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桃花依旧在,佳人却难寻,融情于景,增强了本诗的形象性。例(3)中描写的是南宋词人陆游自身的爱情悲剧,词中通过今夕对比的修辞手法,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原配妻子的无限追忆与思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催人泪下。

(二)寓动于静,动静结合

为了加强语义的表达,说写者也往往运用类似于气功“静中求动”的修辞手段,即让用于语义表达的某些语言片段尽可能在形、音上不变,而通过改变外部的组合关系,内部的语法结构,语素排列的位置以及调换语素,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4]运用“寓动于静、动静结合”的修辞策略能够提高诗词的表达效果。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林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例(4)、(5)都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美丽画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抒发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例(5)中以夕阳和人声衬托深山的“静”和“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动静相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诗性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虚实相间的艺术氛围

虚实相间就是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想象结合起来。从文艺创作技法上说,虚实是不同门类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技巧法则,单就文学来说,诗歌创作中有实字与虚字使用的技法、景物与情思虚实参半的安排技法等。[5]唐宋诗词中,大多数诗词的“诗性思维”也是通过“虚实相间”的修辞策略来体现的。例如:

(6)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例(6)是韦应物的无言绝句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写实与虚构的修辞策略,使眼前之景与心中所想之景相结合,虽然隔山隔水,但隔不断诗人对友人的想念,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例(7)是柳永的著名作品《雨霖铃》里的句子,说到宋词中虚实相间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柳永的《雨霖铃》,他真实地描绘了临别时的情景,“执手”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将情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相对无言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念去去”句中则把分别后的场景想象得很逼真,仿佛诗人当时已然身临其境。虚实相间修辞策略的运用,增强了诗词的“诗性思维”,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意境。

(四)拟人

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某些特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诗性思维”的形象性。例如:

(8)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9)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例(8)是宋代词人宋祁的名篇,主要抒发了作者的赏春惜时之情,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赞,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赋予了“红杏”以人的情态特征,把红杏当作人来写,生动活泼,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例(9)中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月夜独饮的场景。诗人因孤独而邀月同饮,将月亮拟人化,并希望与月亮能够成为朋友,由此可见诗人浪漫、率真的性格。

(五)比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事物,名叫比喻。[6](P5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诗词的“诗性思维”更加形象生动。例如:

(1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例(10)是孟郊的名篇,这首诗是赞美母亲的名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儿子报答母亲之心比喻为“寸草心”,将母爱比喻为“三春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例(11)中“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出自晏殊《清平乐》末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绿波依旧东流”表明景物依旧,同时又以潺潺不绝的流水比喻自己对爱人绵绵不绝的情意,此句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夸张

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7](P104)唐宋诗词中所呈现的“诗性思维”,大多数都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实现的。例如。

(1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例(12)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众所周知,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豪放、浪漫著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夸张而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13)是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的节选,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国破家亡的苦痛,“烽火连三月”说明了战事频繁,“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在战乱之中家书的珍贵,形象深刻,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唐宋诗词中,“诗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价值和审美价值。“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的完美结合,产生了许多陌生化的言语效果,耐人寻味,令读者耳目一新。

注释: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2]刘渊,邱紫化:《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86页。

[3]高万云:《浅谈修辞策略》,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第1页。

[4]凌云:《静中求动,寓动于静——对一些修辞现象的考察》,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第38页。

[5]刘献慧:《虚实相间的叙事策略——严歌苓小说文本管窥》,科技风,2008年,第4期,第153页。

[6][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清]蘅塘退士编选,吴兆基注译.唐词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清]上疆村民编选,吴兆基注译.宋词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李园 湖北黄石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435002)

猜你喜欢
诗性诗词诗人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