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传奇与黄梅戏《桃花扇》中侯李故事结局的比较

2015-02-28 12:52杜飞燕
现代语文 2015年19期
关键词: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杜飞燕

清传奇与黄梅戏《桃花扇》中侯李故事结局的比较

○杜飞燕

中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历来鲜花簇簇,争奇斗妍,《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其中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更是为人称道,其独特的历史性与民族性所散发的光辉,使许多学者对其研究并进行改编。20世纪90年代,女导演胡连翠在清传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排演了黄梅戏版《桃花扇》。综观黄梅戏全曲,与清传奇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故事结局却相差较大。笔者着重对这两种戏曲中侯方域与李香君故事结局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原因。

一、两种戏曲侯李故事结局的相同之处

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历来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更成为不同新型艺术方式重新探索、再度创造的载体或模板,《桃花扇》也是如此。下面我们来看看两种戏曲侯李爱情故事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进步的妇女观

清朝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吏治腐败,矛盾重重,民众怨声载道。在清传奇与黄梅戏中,无论是香君碰头拒嫁、血染白扇,还是香君入道、遁入空门,都强烈地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政治的失望与不满,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这一点,清传奇和黄梅戏是相似的。“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1]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结合是以政治立场相似为基础的,她对侯方域的忠贞不渝,不是源于对“夫为妻纲”的封建妇道的恪守,而是源于对民族大义的坚守。不畏强权、立场鲜明、敢爱敢恨、执著理想等已成为李香君这一新型市井女性的特征,从中可见戏剧家与导演们的进步妇女观。

(二)都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在不同的时代内涵有异。无论是孔尚任的清传奇,还是胡连翠的黄梅戏,最终的结局都表达了共同的民族情怀与爱国主义思想。孔尚任作为怀念前朝的汉族人,以侯李入道的结局来悼念已经覆亡的南明,这是其忠君爱国思想的表现。作为生活在满清贵族统治下的进步文人,他没有用另一种结局蛊惑人心,而是希望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胡连翠为了使黄梅戏走出安徽和中国,更是不畏冷眼,大胆创新。剧尾写李香君一人主动顿悟,更是表现了胡连翠作为当代女性的坚守与独立精神,使黄梅戏这一传统剧种焕发了生机,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二、两种戏曲侯李故事结局的不同之处

清传奇与黄梅戏《桃花扇》都是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为线索叙述南明灭亡,清朝入关的历史悲剧。其主线虽基本一致,其结局却有所不同。

(一)清传奇的家国主义情怀

“传奇”这一戏曲形式不仅有利于展开更为复杂曲折的情节,而且有益于使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桃花扇》为其代表作之一。

1.侯方域和李香君双双入道

在孔尚任笔下,美艳动人的秦淮歌妓李香君,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翩翩公子侯方域,二人从最初的一见倾心到梳拢时的恩爱缠绵,都让人艳羡不已。但其结局与《牡丹亭》和《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大相径庭。侯李二人最终欣喜重逢,不料却被当头棒喝,张薇道士呵斥道: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第四十出《入道》)

此刻的侯李二人,被道士点醒,看破红尘往事、男欢女爱,一南一北,各自修真学道去了。正如后来张道士所唱:“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可见,在这世事变迁的年代,侯李二人历经沧桑,即使重逢,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意外与惊喜,国已灭亡,家又何在。人世一切皆虚幻,不如在道教中寻求精神的皈依。

2.对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歌颂

清传奇全剧处处充满着家仇国恨,民族大义。无论是李香君在《骂筵》中所表现出的令人敬佩的民族大义,还是《入道》中史可法在独撑危局时的孤忠自誓,都是清传奇对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歌颂。

戏曲结尾中“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的质问更是明确地强调了作者的忠君思想,国无家有何用,君无国又何存?侯李二人双双入道,升华了忠义与坚守的主题。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2]。“道”可曰“小”,也可曰“大”,它覆盖万物又依附万物,但由于其最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见其可贵。国破家亡即使不能做那光彩夺目的美玉,也要做坚硬的石头,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黄梅戏中的爱情幻灭感

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起初被称为“黄梅调”“采茶戏”,因其音律优美,内容通俗而被广泛传播到各个地区,并于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李香君的觉醒与顿悟

不论《桃花扇》以何种形态呈现,身为女主人公的李香君都具有与历代古典名剧中的女子不同的崭新人格。她不像崔莺莺、杜丽娘等一心追求爱情的解放,她更多地有着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而黄梅戏中她的民族气节较之于清传奇更为凸显,在经历种种世事之后,对世间的一切已无可留恋,看透了往事,即使面对侯朝宗的苦苦哀求也不动声色,一心皈依:

侯方域急切地大呼:“香君,你怎么走上这条路啊,让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香君,我们回去吧,跟我回去吧,我们找个世外桃源,香君……”

李香君冷淡地说:“回头皆唤梦,看它有何用?”(朝宗走了,他千般呼唤,万般捶门都无济于事。)[3]

在没有他人的旁敲侧击下,李香君主动皈依道教,远离红尘,而不似清传奇中是在张薇的呵斥下幡然醒悟,其皈依是借由“他人”之手,并非李香君主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她的民族气节。这是黄梅戏与清传奇的一个重要区别。

2.侯方域的癫疯与痴迷

历史中真实的侯方域是清初科举的中榜者,也是官吏中的一员。其《李姬传》就是以他与秦淮名妓李君的露水情缘为主题的,其结局是二人各奔东西。虽然《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以前者为模型,但却与前者有所不同,黄梅戏中侯因李绝尘而伤心欲绝,撕扇成片,狂笑而不知所终,且在结尾处大声疾呼:“香君,你找到了归宿,我呢?归宿在哪里?家在哪里?梦!梦!!梦……”在失去李香君这唯一的寄托之后,侯方域不知所措,茫然地选择癫疯来嘲讽自己的命运,与李香君以国为本的民族大义相比,鲜明地表现了他留恋尘世的思想。

彼时的侯方域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贪恋已经超过了家国情怀,他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报国使命与责任。侯郎在寻找香君至道观时的苦苦哀求与情人的恩断义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及结尾处“侯方域关于‘梦’的悲叹和撕扇的行动,跟先前爱香君、找香君的铺垫联合起来,充分表现出爱情幻灭的悲剧结构”[4],这种描写强化了黄梅戏版《桃花扇》爱情主题的意蕴,并且在最后的明朝灭亡时也没写国破家亡的悲凉景象,而是注重侯朝宗寻君的结果,这一不足更是忽视了清传奇中的忠君爱国精神。

三、造成两种戏曲侯李故事结局不同的原因

一个是物我皆空的双双入道式的家国主义结局,一个是烈女看破红尘、文人颠笑尘世的爱情悲剧,无论是民族大义还是顾念小我,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戏曲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清朝时期,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促进了清传奇与杂剧的繁荣发展。《桃花扇》正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戏曲文学发展的较高水平,剧本是由孔尚任在封建专制制度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三易其稿”而成。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强行压制,南明灭亡的悲伤,满族对汉族的歧视,这一系列的现实压迫要求作者不得不以文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郁结。因南明已灭,江山易主,使得他含蓄地以侯李二人爱情破碎、双双顿悟来抒发国恨家仇的感慨。

黄梅戏《桃花扇》创作于九20世纪90代改革开放时期,此时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到处弥漫着和谐的政治风气,一派祥和。更加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使得文艺作品的创作不再为政治服务,而是更多地体现人性的解放,追求个人的价值,特别是强调女性的价值。在这种时代精神的要求下,胡连翠改编的《桃花扇》对政治斗争描述进行了弱化,更多地强调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女性的地位,符合当时社会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需求。

(二)作者创作意图的不同

1646年一个朝代的灭亡造就了一段“传奇”,纵使作者无意,但却透露出家国之忧,引起读者的深思。虽然孔尚任生在清朝,死于清朝,但因自小接触大量的南明遗民,深知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且孔尚任不但是汉族文人,而且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他具有很深的家国之思就不难理解了。清传奇以最终的入道结局表明“国在家在,国亡人归”的心态。同时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以表达自身的悼念、哀思之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这一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她们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具有努力进取,敢于实践的可贵品格。胡连翠作为新时期女性中的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不似古代女性不谙世事,她有着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地抵御现代艺术,而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对黄梅戏来说,就是要走出安徽,走出中国。”[5]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梅戏戏曲文化,她大胆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戏曲形式,并结合时代潮流创造了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使这部作品更好地为人们所知,更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三)不同文化观念的影响

孔尚任作为孔子的后裔,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即使结局是以侯李二人入道的方式而终,但其本质却是为了维护传统儒家的“三纲五常”,讲究忠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6]入仕的选择要看国家政治是否清明。他表面上是宣扬道家的出世,实则始终坚守着忠君思想。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挑战。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古典戏曲的生存与发展应当依附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形式,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对其进行加工包装。黄梅戏《桃花扇》演绎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着力突破以往家国主义的沉重主题,从而凸显爱情幻灭的悲剧性,不仅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美容”,使其紧跟时代潮流,而且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综上所述,笔者将《桃花扇》的原作清传奇与其改编版的黄梅戏戏曲形式进行比较,着重论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不同结局的文学内涵,突出李香君这一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节操。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应积极继承与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保持民族特色,注重文化建设,并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弘扬中国的古典戏曲文化,使其焕发生机,走向世界。

注释:

[1]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8页。文中涉及《桃花扇》的文字皆选自于此。

[2]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5页。

[3]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4ODEwNDQw.html?f=12063795。文中涉及黄梅戏剧本的文字皆选自于此。

[4]杨燕:《戏曲电视剧个案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5]钟鸿:《寻美·寻乐·寻情》,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6]张燕婴:《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4页。

(杜飞燕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猜你喜欢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孔尚任与《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