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

2015-03-01 08:00张彦通马喜亭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数量研究生心理健康

冯 蓉,张彦通,马喜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高等教育研究所;b.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北京 100191)

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曾一度因“数量规模小”、“相对本科生更成熟”等原因被视为高校中的稳定群体。伴随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仅就每年获得学位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而言,目前已是世界第一。[1]近年来,研究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恶性危机事件屡见报端,如刚过去不久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被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投毒案,引发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本研究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检索到1983~2013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轨迹,总结研究现状与特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丰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现有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数据。以“研究生心理健康”为检索词,分别以“题名”、“关键词”、“主题”为检索项,并未限定检索时间段,以“模糊”为匹配类型,共检索到期刊论文、报纸文摘、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748篇(1983~2013年)。其中,期刊文献642篇,硕博士学位论文68篇,会议论文31篇,报纸文摘7篇。本研究主要以学术性较强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共710篇。

(一)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1983~2013年间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1983年至1999年之间研究文献仅有7篇;2000年后文献数量开始有所增加;2005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2006年文献数量为2001年近10倍;2010年后文献数量趋于稳定,详见图1。

(二)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为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客观把握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已有文献的篇名与关键词频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对文献主题与关键词的归类与合并,共凝练出14个研究主题,其中研究文献数量超过10篇的有9个,见表1。可以看出,研究文献最为集中的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共有168篇,占文献总数的23.7%;其次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153篇,占21.5%);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90篇,占12.7%)和影响因素(72篇,占10.1%)的探讨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1 1983~2013年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分布与趋势

表1 不同研究主题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从不同主题文献的时间分布来看,2000年之前多数研究停留在现象层面,较为常见的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性和现状的分析。2000年之后,更多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2005年之后,研究主题更加丰富,“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成为新增长的研究热点问题。

(三)文献来源分析

对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问题研究的专业化程度和研究深度。如表2所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的来源中,教育学期刊是主体,有429篇(占60.4%),心理学期刊文献有41篇(占5.8%),其他类别期刊(包括医学、法学、社会学等)有172篇(占24.2%),硕博论文有68篇(占9.6%)。

表2 研究文献来源分布情况

图2是对已有研究文献来源分布与趋势的描述。可以看出,心理学期刊的文献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教育学”而非“心理学”问题进行探讨。现有硕博士论文文献均为硕士论文,尚未检索到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的博士论文,这说明对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在专业化程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有待继续深入。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之后其他专业期刊文献数量增长明显,这反映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度的提升。

(四)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现有文献按照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证思辨结合这三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类整理。整体来看,实证研究文献有266篇(占37.5%),思辨研究文献191篇(占26.9%),实证思辨结合研究文献有250篇(占35.2%)。如图3所示,2000年之前思辨研究数量居多,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5年以后实证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明显,2009年以后实证思辨相结合的文献数量快速增长,更多文献重视理论基础与实证调查的结合,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图2 研究文献来源分布与趋势

图3 不同研究方法研究文献分布与趋势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程

本研究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纵向梳理,以了解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整体来看,1983~2013年间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3~1999年)

从1983年到1999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屈指可数,仅有7篇论文,且不连续。1983年,研究者叶仁敏发表题为《对研究生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的论文,阐述了其对上海市12所高等院校百余名研究生性格、气质、需求等心理倾向的研究,这是目前检索到的最早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2]随后几年,相关研究进入沉寂状态,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研究文章。1989年,刘利民通过多个心理案例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文中仅提到案例中有研究生存在,但未做具体论述。1995年,清华大学武晓峰等研究者开始运用心理 学 专 业 量 表 (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数据率先提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本科生更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3]这一阶段,尽管文献数量少,时间跨度大,但不多的几篇文献已表现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2000~2004年)

这一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数量依旧不多,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方法更加专业、规范,2000年毛富强等开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5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与878名本科生对照,进行总体和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客观评价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4]这是目前检索到的最早使用SCL-90量表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论文。此后,史清敏、周岚等多位研究者均使用此量表分析各种类别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始运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丰富,与2000年以前研究者们刚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不同,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对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肖玺对女性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孟馥等对医学专业研究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孙艳平对浙江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等。进一步扩宽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广度。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5~2009年)

2005年以后,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2005年论文数量较2004年翻倍,2006年数量是2005年的近2倍,2009年的论文数量是2005年的3倍多,这一阶段论文数量占论文总量的41.1%,可见图1。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者们更加重视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如禹玉兰等经过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分布于就业、学习、经济、成就需要、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主要受专业、学校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等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5]二是对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更加集中,如楼成礼等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全方位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控体系、采取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等对策。[6]三是出现了更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尝试,如汪国琴等面向研究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小凡倾听”的探索,张晓龙等通过朋辈咨询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尝试。

(四)稳定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至今,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趋于稳定,文献数量增长放缓,共有论文364篇,占论文总量的51.3%。这一阶段,新的理论视角不断涌现,如张澜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探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戴吉提出悦纳进取理论模型以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武成莉等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举措等,这些新的理论视角推进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成为研究焦点之一,如薛凤莲等提出应构建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健全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组织机构,完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排查体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心理危机教育。[7]唐海波等探索构建研究生多层次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刘李云等通过连续5年的实践探索同伴心理互助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控和预警模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课程化趋势初见端倪。如应中正等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心晴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构建情况,提出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空范围,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潜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8]宋振韶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做了初步探索,提出课程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建议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和提升。[9]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从1983年至2013年,学术领域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10年,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研究主题更加细化,研究方法逐渐规范,推进了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归纳,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

研究对比需要,笔者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或含“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采取相同方法在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中共检索到16410篇文献(1983年—2013年)。从文献横向比较来看,2000年之前以“研究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和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比为1:86,2013年该比例增长为1:18。由此可见,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在整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此外,现有研究较多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对博士生群体的关注度不够。

(二)缺少有针对性的试点研究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已有研究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对策,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多数措施与对策还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具体,缺少具有针对性的试点研究,如对某对策(或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体可行,如何运作,效果如何,是否可以推广的研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期待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探索。

(三)研究方法有待更加完善

整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为静态研究,缺少动态研究,如对个案的追踪研究,或对具体措施效果的纵向对比。此外,现有研究缺少比较研究,包括国内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对比研究,不同群体特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研究等。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发展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研究生学习、交流、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我国最早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学术论文出现在2001年。[10]从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认识到网络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符合新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提供了解研究生发展困惑的全新渠道,搭建了服务研究生成长、引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潮流的新平台,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8]一些高校已经在网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了尝试并初见成效,如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的“京师心晴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i-home”平台等,博客、微博、微信等纷纷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平台,网络化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趋势。其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网下”的结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规范化运作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全体化趋势

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少数存在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这种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被隔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围墙之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容易让那些真正存在心理障碍需要接受指导的学生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共识。[11]从近年来研究文献来看,更多研究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生涯规划、职业引导、社会适应、团队合作等都被纳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全体化趋势,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更大的空间。

(三)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研究热点

从在“应然层面”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到从“实然层面”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集多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高校内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教师,同时也需要更多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管理服务人员都应涵盖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范畴。在高校外部,社会支持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从内容来看,在常规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将成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相信在未来研究中,会有更多针对不同特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与实施效果的探讨。

[1]苏力.数量与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和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1):122-132.

[2]叶仁敏.对研究生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83,(12):49-54.

[3]武晓峰,梁永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47-49.

[4]毛富强,毛光民,李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6-38.

[5]禹玉兰,郑希付.扩招事件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言与教育,2005,(3):99-103.

[6]楼成礼,林良夫,曾超.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3):102-104.

[7]薛凤莲,倪潇潇.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07-110.

[8]应中正,姬刚,张兰鸽,等.以网络为依托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心晴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50-52.

[9]宋振韶,蔡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北京教育,2010,(7):70-71.

[10]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2-86.

[11]李小鲁,宋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0,(2):107-111.

猜你喜欢
数量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头发的数量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