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视野下服装工艺教学的研究

2015-03-01 07:55叶蓓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吴文化视野下服装工艺教学的研究

叶蓓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服装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前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个热点,吴文化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借助语文教学、探寻水乡服饰、研习工艺方法等活动,把丰富的吴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将苏州水乡服饰的工艺特点和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专业工艺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传承地方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吴文化;服装工艺;水乡服饰;教学改革

“服装缝制工艺”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服装专业所需的工艺理论知识和工艺实践操作方法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在服装制作领域内成为一线高素质劳动者起着重要作用。在服装工艺教学中,学生对时尚新颖的服装很感兴趣,但对于一些传统工艺和中式服装却不感兴趣,觉得那是过时的东西,不实用,而且做起来复杂。如何使“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教学更有成效?如何使学生对传统工艺感兴趣?如何在服装工艺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苏州江南水乡服饰的特点进行引导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丰富的吴文化是一座金矿。苏州作为吴文化的代表,其水乡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吴文化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其富饶的资源可以用来丰富服装工艺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和促进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为了能让学生对水乡服饰有一定的认识,并能从水乡服饰中提炼出服装专业需要借鉴的工艺手法,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一、 借助语文教学

要让吴文化核心地区的苏州学生对水乡服饰有一定的了解并喜欢上它、研究它,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知其丰富的地方文化,了解其2 500多年的历史底蕴。借助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又给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于是笔者与服装工程系语文教师合作,由语文教师通过“吴文化”的教学,使学生汲取文化养料,培养服装审美情趣。例如,语文课教师设计的一项作业是寻找关于吴文化的古诗词,清朝戴九灵的《插秧歌》:“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间,裙翻蛱蝶随风舞,手掌蜻蜒点水忙。”描绘了水乡女子在水田间劳动的美好景象。再如,明朝袁宏道的《迎春歌》中写道:“青莲衫子藕荷裳”,描写的青莲色布衫、藕荷状裙子就很明显地将服饰与自然美相连,形象地把水乡服饰描绘了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水乡服饰的欲望。

二、 探寻水乡服饰

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吴文化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笔者组织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历史街区山塘街去浸润传统文化,到甪直古镇去采风,到江南大学民俗博物馆去参观等。甪直采风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活动。刚进入古镇,学生就被一位身着水乡服饰的年轻姑娘所吸引,她戴着鲜红的毛巾包头,露出乌黑发亮的辫子,身穿小花大襟短袄,花布滚边,小琵琶扣,腰间一抹士林蓝布百褶小围裙,腰兜绣有各种图案,蓝色的彩带头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藏青布裤,脚踏绣花滚边圆口布鞋,着实惊艳,学生们见后啧啧称赞。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方面寻找到当地的裁缝和掌握水乡服饰制作方法的妇女,深入了解水乡服饰的制作方式与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参观当地水乡服饰馆,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访问,详细了解当地服饰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学生采用录像和笔记等方式掌握和记录了水乡服饰的制作技巧,并且进行了滚、嵌、镶、荡工艺的试制练习,对水乡服饰工艺特色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丰富的资料获取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被采访者口述,学生记录;被采访者制作,学生记录;被采访者与学生共同制作;学生制作,被采访者指导。

学生在探寻吴文化的活动中了解到,在“稻作文化”——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八件套”水乡服饰(包头、肚兜、拼接衫、穿腰束腰、作裙、大裆裤、卷膀、绣鞋)。其主要特点是显、俏、巧,在用料、裁剪、缝纫、装饰等方面都极其讲究,镶拼、滚边、嵌条、褶裥、纳、绣、带饰、纽襻等装饰工艺的巧妙应用堪称一绝[1]。现在的水乡服饰中卷膀几乎不用而成为“七件套”,见图1。

图1 “七件套”水乡服饰和水乡妇女的着装展示

三、 研习工艺方法

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对水乡服饰工艺进行重点分析,并将工艺步骤记录下来,回校后进行整合、提炼、分析与研究,复原了水乡服饰的制作过程,并总结出苏南水乡妇女服饰具有的鲜明地域特色,而其滚、镶、嵌的装饰工艺又是特色中的特色。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工艺技能,笔者进行了工艺技法归类,通过全面规范的教学设计和有序的组织,开展相关的课程研究,使之有机地融入服装缝制工艺教学。水乡服饰滚、镶、嵌工艺制作方法见表1。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制作工艺是传统的、中国式的,水乡妇女服饰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服饰文化宝库,滚、镶、嵌工艺在水乡服饰中的应用改善了成衣穿着时的立体效果。这些不同技法和效果的传统工艺通过宽窄对比和色彩变化,给朴素的服饰增添了很多亮色,更显清秀和素雅,轮廓线也更加明显。笔者体会到,制作工艺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表1 水乡服饰滚、镶、嵌工艺制作方法列表

四、 拓展工艺教学

水乡服饰“美用一体”的方式体现了良好的穿着舒适性与适应性。由此,教学时既可以运用服装结构学原理来总结其工艺的功能性与合理性特色,也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理论来分析其工艺的灵活性特色。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滚、镶、嵌基本工艺手法后,引导他们拓展出镶滚结合,将需要镶拼的两块或几块布片拼接成一整块,再在外缘滚边,或者是先在布片上做滚边处理,再与衣服主体拼接。镶拼与滚边在面积形态上形成面与线的对比,体现出一种比例美,两者在色彩上再加以巧妙结合,给服装注入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又如作裙经过打褶处理后,呈现波浪般的感觉;拼接衫的外边经过异色布滚细边之后的整齐、跳跃感,通过不同边缘处理的方式达到求变的目的[2]。

我校(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1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这次水乡服饰工艺的学习,在设计中考虑此种工艺特色的运用,完成了他们的水乡服饰主题教学作品。他们在领圈、袖口、裙边、门襟上作了如下处理:一是把具有雕塑般效果的白色褶皱边线镶在黑色外衣的门襟及袖口处形成一种反差;二是在服装的裙边和袖边如滚边效果般都镶上锯齿形的细边;三是手织的勾边装饰在裙摆、门襟处,光彩照人,相得益彰;四是在裤边、裙边缀上蕾丝花边,精致的镂雕图案花边,穿上去俏皮可爱、休闲时尚;五是在黑色皮衣的门襟和袖口处镶上一条蛇皮纹的花边,华丽中透露出高贵。

五、 结语

倾力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最优化的研究,勤于挖掘我们身边的吴文化资源,从中整合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资源,由感受优美吴风雅韵入手,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引导学生领略水乡服饰之美。借鉴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观念和其所散发的拙朴、自然、和平、豁达的自然情调,能够使我们的服装焕发生命力。职业教育只有融入了地域文化,才能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竞琼,宋倩.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镶滚工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2):38-40.

[2] 张鑫,李采姣. “十八镶滚”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35):235-23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2-0145-03

作者简介:叶蓓(1976—),女,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工艺。E-mail:462357510@qq.com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