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行走训练器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2015-03-02 12:48孟晶晶,王林林,张家硕
关键词:训练器绑带滑轨

自制行走训练器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孟晶晶王林林张家硕张泽云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关键词:自制行走训练器;脑瘫康复

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1]导致脑瘫患儿的原因有低体重儿、先天异常、脑部缺氧、核黄疸等。[2]脑瘫儿的早期会有很多异常的症状,如智力迟缓、情绪不稳易惊恐;行动发育迟缓;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等等。[3]

目前,国内外对脑瘫病的治疗是以康复为主,所采用的康复治疗法也几乎相同。如对患处进行按摩、针灸、功能训练及采用一些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等等。多年来一直应用的这些方法极少产生显著效果,尤其是对脑瘫患儿的最基本的运动障碍。而我们脑瘫研究室最大特色则已突破该障碍,不仅使患儿能恢复基本的运动功能,而且能及常人所及,达到完全康复的效果。其中,在以应用注射疗法配合神经分步按摩法治疗的同时,该脑瘫康复训练器的作用亦是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步态。目前的康复行走训练器多为站立架,学步车,平行杠,平衡板等形式[4],既缺乏安全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患儿的自由运动。针对该问题,该训练器克服了一般训练器的潜在危险性和限制性,既确保了患儿的安全与自由,又帮助家长减轻了负担,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使患儿的肌张力和平衡力逐步得到改善,让他们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5年5月我单位共收入脑瘫患者56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3岁以下患者16例,3~5患者18例,5~15岁患者13例,超过15岁者9例。由出生前原因导致的约占20%,如胎儿宫内感染,营养供应不足及药物损害等;分娩过程中导致的约占70%,如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等;出生后发生者约占10%,如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等。伴有易激怒、爱哭闹、难喂养、不能持物、不能翻身、不能独坐、身体后倾、头不能竖起症状者22例,多半为3岁以下患者;伴斜视、斜颈、张口流涎、拇指内收、手不能平端、不能捏物、腕屈曲、肘屈曲、前臂旋前、肩内收内旋、剪刀步态等症状者32例,该伴随症状多出现于3岁以上者;此患者多同时伴有智力障碍及语言障碍的症状。 1.2方法

1.2.1脑瘫康复行走训练器的制作方法该训练器由镶嵌式双向环形滑轨、滑块、可调节的身体固定绑带、连接板,可调节悬带等部分构成。双向环形滑轨(如图1)及滑块采用强度及硬度极高的碳钢材料,既保证了滑轨的牢固性又确保了滑块在滑轨内的协调运转,保证患者的训练安全进行,无后顾之忧。身体固定绑带则是由超强透气的立体网布制作而成,且可根据患者的胸围进行适度的调节,使患者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更多一份舒适。悬带则有可调节性,能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身高,不同身体比例的患者。整体材料及制作相互协调、统一,让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不乏自信。

图1行走训练装置示意图

1.2.2脑瘫康复行走训练器的使用方法身体固定绑带缚于患儿胸部、腰部及大腿根部,用于支撑患儿身体。绑带两侧由两条可调节长度的提带固定于一适度长度的三角连接板两端,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悬带相连。悬带底端与连接板相连,上端与特制的滑块相连。滑块安置于固定于房顶的环形滑轨中,滑轨内可同时安置多个滑块以供多个患者同时练习。各部分相互配合使患儿在行走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直立,上体保持稳定。下肢独立无束缚,能令其主动行走。

2结果

经过神经再生修复治疗配合该训练器锻炼的所有患儿,其症状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患儿身体各部位协调性改善最为显著,肌张力较前有明显下降。之前张口流涎、难喂养的30例患儿现已可以灵活咀嚼和吞咽食物,之前不能独坐仅能卧床的22例患儿,现在均已可以扶桌站立,其中12例患儿随着注射疗法和康复训练的进行已可以独立行走几米的距离,且通过实验与观察发现,年龄越小的患者在运用该训练疗法后能达到更快更理想的效果,同时间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训练时间越长其效果更为显著。近两年的训练应用,结果证实运用该康复训练器的56名患儿中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3.1脑瘫康复行走训练器的优点该训练器成本低但安全系数高,训练效果好,能在满足人体各部位舒适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患者行走来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可根据不同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既安全又灵活,能更好地锻炼患儿自主行走的能力以达到临床完全康复的效果。

脑瘫患者多有肌张力增高以及平衡功能的障碍,所以独立步行运动发育得延迟,甚至站立时亦不能保持稳定,出现倾倒,摔跤的现象,这种现象屡次发生,患儿便对这一动作产生恐惧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脑细胞组织再生修复能力下降,以及患儿因恐惧而长期固定于静态的姿势,缺乏活动状,呈现出原始的屈肌模式,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肌肉挛缩与变形,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下肢的功能进行性退化,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成为类植物人[5]。为消除患儿的这种致命性的恐惧心理,该训练器的固定绑带在此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固定于患者胸部、腰部与大腿根部,避免了患儿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摔倒等安全隐患,从而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壮大了胆量,提高了心理素质,更利于机体的康复。因此,56例患者中均可不需家长及医生的协助单独使用该训练器,且半数以上患者训练时间可达30分钟以上而无疲惫表现。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3岁以下头颈松软、不能抬头者,肌力已有明显的提高,在其前方给以声音或玩具时可以主动抬头并保持平衡;不能持物,不能翻身的患儿可手持卡片玩转自如,动作灵便协调。3岁以上肌张力增高站立不稳者可以正常步态行走几米的距离。

随着脑细胞组织再生修复以及配合该训练器的应用,3岁以下脑瘫患者成年以后的智力和身体素质均可同正常人。3岁以上患者日常生活均可自理。通过注射法和神经分布按摩法再配合该训练器的适当训练,脑瘫患者恢复其自身的正常生活已不再是梦。

3.2脑瘫康复行走训练器的缺陷该训练器需要一定的空间占用量,单独应用于家庭时可能还存在部分局限性由于空间的限制,在该训练室进行训练时,若三个以上的患儿同时进行可能会发生碰撞的现象。在应用初期,我们曾进行过一些试验性训练,安排5个患者同时进行,由于脑瘫患者在行走时不能很好的掌控速度,因此可能会造成后者与前者相撞。若让每个患者单独应用,虽然安全系数极高,但由于每个患者在治疗时均需配合该训练器进行训练,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锻炼的时间也随之缩短。因此,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该训练器的制作尚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司马小.针对脑瘫病治疗与康复的创新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5(1):60.

[2]曹丛.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28.

[3]徐颖.小儿脑瘫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4748.

[4]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2005,43(4):76.

[5]王海萍.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2。

(收稿日期2012-10-8)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12.035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12-1408-02

猜你喜欢
训练器绑带滑轨
连续被动式运动训练器转速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虚拟维护训练器在飞机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简易游泳姿势训练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直升机滑动舱门滑轨设计研究
关于海洋模块钻机滑轨防止划痕措施的研究
绑带,系住时尚
行李箱绑带
汽车座椅滑轨安全性能试验分析
绑带罗马靴
弯曲滑轨在火箭橇试验弹车分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