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网络媒体形象变化原因探讨——以近九年百度新闻对女大学生报道为例

2015-03-03 07:11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科技传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负面情感

胡 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女大学生网络媒体形象变化原因探讨——以近九年百度新闻对女大学生报道为例

胡琳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被较为严重地扭曲,这种扭曲既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降低的原因,同时也与女大学生自身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女大学生也应提高自己的话语权。

关键词网络;女大学生;形象构建

1 研究目的

女大学生的定义是什么?百度百科对女大学生的定义为女性的大学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但其实“女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贬义词,成为各种黄色新闻、负面新闻的标题语。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跳楼、情杀、性暴力等新闻层出不穷,女大学生成为了网络媒体消费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形象持续恶化?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频道做新闻标题搜索。由于百度新闻的新闻源包括500多个权威网站,热点新闻由新闻源网站和各家报纸网页版提供,因此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内容。

读者阅读新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标题吸引人才会去阅读,所以以关键词作为标题搜索。由于样本数量巨大,所以不可能对全文进行分析。样本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4 年,选取每年的11月份进行抽样,选取11月是为了排除其他升学、假期等干扰因素。排除重复性标题后,选择其中以女大学生作为新闻的行为主体,除去部分文章以女大学生为标题吸引读者的因素,对象单位为“标题”,共获取样本量为2037项。设置“女大学生形象特征”和“女大学生报道内容”两个变量,每个变量分别设置相关属性, “女大学生形象特征”包括正负面形象、受难者形象和中性形象,“报道内容”包括学习、情感、身体、工作、生活和其他六个类型。

3 数据分析

3.1女大学生总体形象分析

从分析数据得出,女大学生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现象所占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受难者形象、中性、负面形象以及正面形象,分别为为28.6%、26.6%、23.1%、22.2%。女大学生突出地被构建成受难形象,在每一年的报道都占据很大比例。

从整体报道趋势上来看,2007年以前,负面形象报道远远多于正面形象报道,2007年之后,正面形象报道比例开始提升,但同时负面形象报道数量也紧随其后。近两年,由于受难者比例增加,导致对于正面或负面形象的报道有所减少。

3.2关于女大学生报道内容的分析

根据女大学生最常见的报道主题,将样本划分为六种类型(见表1)。

从整体上看,占据最大比例的内容和情感有关,占30.1%。其次为“工作”,占据23.7%,女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群体,应该关注她们的就业。关于“身体”和“其他”部分内容比例相当,分别为16.3%和17.8%。所占比例最小的为“学习”,仅占总数的2.8%。

“情感”话题是近几年来报道的重点,女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之际,关注她们的情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总是把“情感”和“性”联系在一起,定位就有失准确。情感可以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等。除了与“性”牵扯的情感,女大学生私底下展现的对双亲无私的爱、对朋友真挚的友情等都被媒体忽略。

表1

令人惊奇的是,属于“学生”这一群体,媒体对女大学生学习部分的报道寥寥无几,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女生优秀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奖学金获得者、创新创业大赛获得者都是女生居多,而媒体却忽略了这些,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女大学生情感生活上。[1]

4 女大学生网络媒体整体形象差的原因探析

4.1网络媒体放大了女大学生负面形象以及受难者形象

网络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抬升阅读率,不择手段,选取的题材偏向于女大学生恶劣的一面,湮没了女大学生积极阳光的一面,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对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解。“身体”和“情感”是在过去几年中被过度放大的女大学生负面行为和受难形象,网络媒体没有遵循自己的专业精神,而是为了迎合现在大众歪曲的价值取向,喜欢猎奇的事物,喜欢跟“性”有关的事物等。

女大学生的性丑闻、女大学生模特穿着暴露、女大学生受骗受害已逐渐成为社会的谈资。新闻工作者为了满足受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不惜以女大学生形象卖点,并肆意夸张与放大,以满足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

4.2媒体报道在内容上摆脱不了对性别的歧视

在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中,媒介本可以展现如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在各大校园里,有很多女大学生积极创业、认真学习、热衷于各项创新比赛。可是媒介忽略这些群体,反而选取那些极其少见,却很典型的负面案例。媒介利用自己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大量的负面报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女大学生不良的行为报道上。过多的关于女大学生情感内容的负面呈现,会湮没她们正在改变的积极阳光的形象,阻碍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

4.3网络媒体加速了负面形象的传递

网络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的,快餐文化的时代,网民喜欢从标题选取自己要关注的内容。传统媒体下,大家接触新闻的速度相对缓慢。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布、高频度更新的特点加速了女大学生负面形象信息的传播。

4.4女大学生群体的话语权缺失与媒介利用能力不足

此次研究发现,在网络媒介建构的女大学生的形象中,更多的新闻是出于媒体自身的角度叙说的,并没有听取女大学生的自白,而直接给她们强加上了可能根本不属于她们的头衔,即使文章中出现“根据某某女大学生自述”,也并非真正来自于当事人。媒体没有给予其这个群体平等的话语权,女大学生群体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女大学生使用网络大多停留在娱乐和消遣两个层面,没有积极地运用新媒介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而去改变目前社会对自己的认识。

5 结论

女大学生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媒体不恰当地放大了女大学生柔弱的一面,选取典型的负面形象报道,而将女大学生其他的精神面貌掩盖掉了,长期下去,女大学生的形象会被慢慢扭曲。

新闻媒体机构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对于目前女大学生形象负面化现象,社会、政府、媒体都应该关注,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将部分女大学生的形象强加于所有的女大学生。所以,重塑女大学生在媒介中的形象,不仅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的改变,也需要网络媒介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美云,王文祥,李素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别比较与分析[J].中国教育改革,2004(6).

作者简介:胡琳,本科,研究方向:广告学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0-0012-02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负面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情感移植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