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评析及趋势展望

2015-03-03 02:1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增加值工业国有企业

张 建 秋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评析及趋势展望

张 建 秋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河南国企改革大体经历了“调整增长”和“深度调整增长”两个阶段,国有企业逐渐从竞争性强的领域退出,行业布局渐趋合理。河南国企改革不仅带来了国有企业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重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为平等的市场化环境带来良好预期。河南省传统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区域承担着国企改革的重任,改革面临的困难会比较多,改革成效的横向比较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应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重新思考,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政策性福利,探索公共事业领域的民营化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足;趋势

作为传统农区,河南省的工业化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分散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逐渐退出,国有资本适宜进入的事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之一度成为中部六省的领头羊。但这种“傻大粗笨”式的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面前尽显其不足,导致河南省经济增长率从中部六省的领头羊逐渐下滑到末端位置。因此,河南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作支撑,而随着新一届政府通过改革释放红利的强烈预期,可以预见,未来河南国有企业必将迎来新的改革机遇。

一、河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缩影,河南国有企业的发展阶段从有完整统计口径的1998年开始,明显地划分为“调整增长——深度调整增长”两个阶段,具体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得到图1 1998年以来河南省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一)调整增长阶段(1998-2006年)

调整增长并不意味着不增长,而是有调整的增长,这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是相一致的。改革,必然涉及原有发展路径的调整,有调整,其增长速度就必然不会维持一个特定的趋势,而是呈现上下摇摆的特征。从具体数据来看,这一阶段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57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21.5亿元,增加了949.1亿元,年均增加118.6亿元。从增长率趋势来看,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波形特征,最高波峰为19%、最低波谷为5.5%。调整增长的特征表明,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国有企业面临的约束条件可能会更加严格。

(二)深度调整增长阶段(2007-)

从调整增长阶段的曲线特征可以看出,波峰是逐渐降低的,2006年的波峰值为15.9%,比2000年的波峰值低了3.1%,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说明既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河南国有企业产出的影响逐渐平稳。但是,恰恰是2006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既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外部环境发生恶化之时不仅没有成为河南抵御风险的砝码,反而成为河南经济结构恶化与经济增长下滑的重要帮凶,国有企业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深度调整增长阶段。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经过了2007、2008两年的发酵与传导之后,以出口导向为目的的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于外部市场的萎缩,生产经营活动举步维艰,而这进一步波及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河南省国有企业的发展。整个调整过程是从众多的消费终端逐级向较少的产业链上端传导,对河南省资源型产业的影响程度非常深。从具体的数据来看,2009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的绝对量较2008年下降了100.98亿元,而环比增长率更是跌至-4.2%,为历史最低点。另一个消极的情况是,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渐变得缓慢起来,且随着4万亿拉动的投资大部分被国有大企业瓜分,所投向的产业又都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力量的部门,虽然会带来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短期飙升,但长期来看,是以更恶劣的结构恶化为条件的,是一种虚假的增长,2012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重新跌至-1.1%就是例证。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改革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红利,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提上日程。可以预见,随着调整过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将会持续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

二、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一)从产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的行业布局渐趋合理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国有资本在产业领域的适宜度从高到低排列为“具有重大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上”、“具有重大关联效应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上”、“具有引导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其他适宜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河南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特征的变化也是遵循上述规律的,具体见表 1。

表1 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行业前5位比重及变化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3/2013》整理得到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2年的11年间,国有控股工业的行业结构逐渐集中到能源原材料等上游的初级产品上,纺织工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竞争性强的领域在前5位的行业中已经见不到国有经济的影子,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上。

上述行业结构的演变会使得国有企业逐渐从竞争性强的轻工业领域退出,更加集中于重工业,结果是轻重工业比逐渐降低,具体见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3/2007/2013》整理得到图2 河南省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的轻重工业比

河南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其国有企业也是赶超战略下的产物,典型特征是重工业优先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不足。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这种扭曲的经济结构逐渐得到纠正。纠正的途径是国有企业逐渐从竞争性的轻工业领域退出,而把主营业务集中在重工业上,体现在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的轻重工业比上则是轻工业不断降低,而重工业不断提升。图2中2002年轻重工业比为23.79∶76.21,2006年优化为17.14∶82.86,2012年进一步调整到16.77∶83.23,说明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行业特征渐趋合理。

(二)从改革红利来看,直接红利和间接红利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

改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红利,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核心,其释放的红利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复杂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这种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国有企业通过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直接红利;通过自身改革,重塑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传递的正能量所引致的间接红利。两大红利的划分主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企业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国有企业改革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提高委托代理的有效性,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盘活国有资本存量,最大化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撬动作用,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红利;另一方面,作为体制内的一部分,国有企业与相应的政府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两者同属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成为体制内部门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连接纽带和所谓的冠以市场化标签的工具。那么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重塑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实行严格的政企分开,把国有企业干扰市场运行尤其是要素市场运行的连接纽带彻底切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能够为平等的市场化环境带来良好的预期,从而刺激民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间创业活动的迸发,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间接红利。

1.直接红利

表2 代表性年份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红利对比 单位:个、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1/2007/2013》整理得到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红利非常明显:第一,从总量来看,产出规模不断增加。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9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96亿元,利税总额从2000年的20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33亿元。第二,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企均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0.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1亿元,年均增加0.27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加量比2000年整年的工业增加值还多;企均利税总额从2000年的0.0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1亿元,年均增加0.104亿元,创造的利税效益更加明显。

2.间接红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间接红利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非公经济的发展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427.4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52.91亿元,增长了548.2%,具体见图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图3 2005年以来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趋势图

非公有制工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改变了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形态,图4清楚地说明了2005年以来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的过程,具体见图4。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图4 河南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趋势

2005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为55.4∶44.6,在工业领域公有制经济总量上占据绝对地位。2012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演变为26.9∶73.1,短短7年时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部门的主导力量。

从就业人员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间接效应也非常明显。2000年河南省城镇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为607万人,2012年降低到460万人。相应地,2000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为253万人,2012年大幅增加到922万人,城镇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比重从70.57∶29.43回归到33.28∶66.72。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从2000年不及公有制的42%到2012年大幅提升至200%,增长幅度非常惊人(详见表3)。

表3 2000年以来城镇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概览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

从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间接效应非常明显,公有制经济的退出导致非公有制经济更大规模的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引致效应非常强。

三、河南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区域担负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任,改革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比较高

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以及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对区域工业化进程长期的综合影响必然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具体见表 4。

从表4可以看出,除了郑州是省会的特殊情况,其他17个地市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其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要么排名靠后,要么是不断降低的。以2000和2011年为例,洛阳市的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排名都是第1,但是其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排名却由第2位下降到第4位;平顶山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而相应的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由第8位降低到第12位;三门峡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而相应的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由第7位降低到第11位。把2011年的数据单独列出来做成柱状图,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具体见图5。

表4 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与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关系

资料来源:2000、2005两年的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相关数据来源于作者的博士论文[1],2011年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对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的内涵及其计算方法也见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其中,绝对值单位为亿元,比重单位为%。

注: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绝对值的单位为亿元,比重单位为%。

资料来源:根据表 4整理得到图5 2011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与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之间的关系

图5传达出一个更加直观的信息,即工业化综合指数排名靠前的,相应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排序就相对靠后;而工业增加值排序靠后的,其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排序却相对靠前。

进一步分析(见图6),2000-2011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比重增加的地市中除了郑州是省会之外,洛阳、平顶山、许昌、三门峡等都是传统的经济强市,对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可能会改变过去河南的发展路径,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比较多。

资料来源:根据表 6整理得到图6 2000-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量

(二)从改革成效来看,河南国有企业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河南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红利和间接红利虽然比较明显,但只是单纯的纵向比较,有时候横向比较才具有真实意义,只有通过横向比较才能进一步找出自身与周边省市的优劣势。

本文选取中部六省和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以及相邻沿海省份山东省作为对比参照系,具体见表 5和表 6。

表5 2011年河南与相关各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关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整理得到

表6 2011年河南与相关省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整理得到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河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22%,在所列出的8个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增值税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84%,位居倒数第3位,仅比江西、湖北稍高;亿元产值从业人员数为125.52万人,仅比山西稍低,说明人均产值还比较低;总资产贡献率为11.77%,位居倒数第二,仅比山西稍高;资产负债率为67.61%,排名第一,说明负债水平比较高;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04%,为倒数第一,说明成本费用投入产出较差;产品销售率为98.25%,仅高于山西,说明产品销售状况可能比较差。以上数据分析均说明河南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也为河南国有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四、进一步深化河南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重新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虽然河南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避重就轻式的渐进式改革造成了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国进民退的逆改革化趋势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相互交叉而存在等弊端。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而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又以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福利为前提条件[2]48-82。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就要转变对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所持有的传统观念,具体有两点。

第一,既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赋予其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剥离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福利,那么国有企业最终究竟在哪些行业生存下来,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过去大量的文献认为,国有企业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但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民营资本的选择偏好也是不一样的,关于竞争性领域的界定也千差万别,没有合乎逻辑的统一标准。例如,法国的雷诺是国有企业,多年来在汽车制造业领域享有盛名,那么我们就认为汽车制造业是非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应该进入到汽车制造行业?但在美国,汽车制造业却截然相反。这样的例子在全球范围内比比皆是。所以,关键问题是怎么界定竞争性领域。事实上,我们说国有企业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因为这些领域不适宜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效率比不上民营资本。那么在不存在进入壁垒的前提下,市场力量会自动调整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生存边界,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会把不适宜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将国有企业淘汰出去,因此,不需要人为地界定哪些行业适合国有企业存在的。综上所述,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市场发挥作用,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赋予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所以,国有企业从哪些领域退出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福利,赋予其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二,应建立多样化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标准体系,不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基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国有企业上面,因为国有企业的体制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很难使它成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进生产力和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在未来市场经济格局当中必然是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3]。

(二)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政策性福利

当然,要废除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就必须卸掉国有企业肩上的政策性负担。首先,应该把国有企业业务中涉及国家安全的职能部分从国有企业业务中剥离出来,组建相应的国家安全管理机构,还原国有企业作为一般性企业的职能;其次,对于国有企业承担的战略性政策负担,成立相应的顾问委员会,由顾问委员会决定对这一战略性负担给予补贴的方式和数额,并设定相应的业绩要求;最后,把国有企业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彻底结束“企业办社会”的乱象。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社会事务应与相应的社保、人事、卫生等政府管理部门无缝对接,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化,进而实现国有企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同时,要实现国有经济的效率提升,就必须废除国有经济的政策性福利特权。首先,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去行政化,从国企的领导人员和行政级别脱钩入手,切断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政治关联,彻底改变由政府相关部门任命国企高管的模式[4]。实现国有企业的领导集团职业化,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剥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诸如薪酬、医疗、用车等政治性福利待遇,逐步实现业绩决定薪酬的目标管理模式。同时也应该设置并提高委托人与代理人互相转换的门槛,也就是说,从委托人(代理人)向代理人(委托人)的身份转换需要当事人付出相应的成本与努力。比如,可以以五年为期限,在这五年之内,当事人从一种身份脱离出来以后不能从事另外一种身份,杜绝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谋。其次,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这就要求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继续改革,尤其是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提高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对所有经营实体一视同仁。最后,由于国有企业剥离了涉及国家安全等的职能,国有企业在某些领域也就不再拥有垄断的理由,所有产业都应该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从根本上破除行政性垄断。

(三)探索公共事业领域的民营化改革

某些垄断领域的改革已经超越一省的能力,需要国家层面来总体把握和实施,但是很多领域在省一级层面还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的,如属于特定区域的公共事业领域。传统理论认为,公共事业具有公共性质,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来提供,属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一部分。但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要么在数量上供不应求,要么在质量上与民众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应该积极探索这一领域供给机制的民营化改革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公共产品的生产标准的制定与具体的生产相分离,即政府只负责公共产品的规划,在生产环节引入民营资本,政府在专门的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包括税收与资金方面)。只要能达到政府要求的预期公共目标,应该尽最大可能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国有资本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端,形成一个“多赢”局面。第二,把事关公共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当做一个重要的抓手,如果要在生产领域引入民营资本,需要让民营企业家了解到相关信息,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对这一领域的信息披露状况并不乐观,相关信息获取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平的信息环境,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第三,既然要接受民营资本进入,那么相应的招投标制度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激励相容的制度化建设使得各种民营资本都能积极平等地参与竞标,从根源上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

德国在公共事业领域的民营化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不仅达到了数量和质量要求,还为进入的企业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德国的公共事业如公共交通、环保与垃圾处理等都是由私人公司经营的,政府通过拍卖把经营权承包给一些企业来运作。由于具有公共性质,政府会在管理及政策上一路“开绿灯”。德国瓦尔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德国公共厕所经营权的案例就是典型写照,瓦尔公司在1990年柏林市公共厕所经营权拍卖会上以向柏林提供免费公共厕所为对策,一举拿下柏林市所有公厕的经营权。当时他们的竞争对手都认为瓦尔公司疯了,因为厕所服务是一个成本颇高,收益微薄的行业。据行业内计算,按每人每次收费0.5欧元的高价(按当时汇率计算接近人民币5元)经营柏林的所有公厕,亏损额将达到100万欧元。但是瓦尔公司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为全球公共产品领域民营化改革的典型:一方面,瓦尔公司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专门请来意大利、日本的著名设计师,按照不同的风格和外形设计出“智慧型”、“挑战型”等不同的厕所产品。不断提高厕所舒适度,保证卫生质量,每个厕所的投入大致在5万-10万欧元之间。瓦尔公司还有专门的管理队伍,加强检查监督,每天进行3次例行检查,在柏林拥有20辆公厕管理车24小时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在保证厕所质量的前提下,瓦尔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经营效益,开发出很多别具一格的盈利点,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在广告上下功夫。由于瓦尔公司创意理念的“都市厕所”从外观上看甚至比专门的灯箱广告还要高级,因此其广告客户既包括苹果、诺基亚、三星等电子产品企业,又包括欧莱雅、香奈儿等高档化妆品及服装企业,还包括派克钢笔等在内的精品日用品等。在德国柏林、法兰克福等5个城市,仅公司厕所外墙的广告收入每年就可超过3000万欧元。第二,深度挖掘厕所内部商机。瓦尔公司利用各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合理规划厕所内部用品及空间设置,如紧紧抓住德国人有在厕所阅读的习惯,在手纸上印上相应的文学作品或可阅读的广告,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空间。第三,厕所外围商机,如公用电话、零售店等。国际运通卡组织是瓦尔公司的合作对象,持卡者可以刷卡消费,提高了交易的便利程度。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瓦尔公司的经营收入从1990年的988万欧元上升到2003年的1.6亿欧元,其业务也已遍布德国、美国、土耳其等国家,给公共事业领域民营化改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5]。

[1]张建秋.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2]中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改革红利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忠明.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再旷日持久下去了[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50807/n240228646.shtml,2013-08-26.

[4]新民网.国企去行政化的关键是什么[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6/02/2037966.html,2013-07-09.

[5]人民网.德国公厕都让企业包了[EB/OL].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1/2229980.html,2013-09-30.

【责任编辑:李维乐】

2015-04-01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国企改革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编号:2014112)。

张建秋(1982—),男,河南南乐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研究。

F271

A

1672-3600(2015)07-0102-07

猜你喜欢
增加值工业国有企业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工业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