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一带一路”快车 运输装备一路向西

2015-03-04 02:06崔丽媛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客车装备一带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搭乘“一带一路”快车 运输装备一路向西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自“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以来,几乎全国各地、各行业领域都在尽力试图与该战略“沾上”关系,这无疑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起点和契机。不仅如此,互联互通也将得以实现,满足物流运输业大通关的愿望。所有运输装备企业也会大步向外“走出去”。

从本质上而言,“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它辐射了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诸国,并延伸至东欧、北非,这些区域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迫切的需求。在这一思路的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装备“走出去”也在加速前行。商务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贸易占到全部的26%。国家发改委也表态将继续深入推进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服务经济外交工作大局。专家表示,中国装备“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持,在为沿线国家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走得更稳健、更高端。

“一带一路”刺激装备出口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互联互通。运输将变得更加顺畅、通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物流运输的大发展,同时有望带动我国运输装备出口。目前,国内运输装备企业面临需求低迷、保有量较大的局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可能推升周边国家对外运输的需求,意味着行业需求存在改善动力。再加上,高层领导持续推销的成功示范,中国运输装备出口逐步取得了实质进展,长期成长空间已打开。

其中,作为李克强总理推销的成功典范之一,中国高铁渐渐走出国门,出口世界各地。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正式宣布将进行合并重组,合并后新公司将加大海外市场开拓,有利于做大中国轨道交通设备行业总量,带动包括零部件行业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发展。2013年全球轨道交通设备市场约1240亿美元,中国市场约200多亿美元。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除了中国之外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仅为2.2%,合计的海外收入占比仅为7.2%,未来海外市场占有率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除了中国高铁以外,在不少中国

客车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中,海外市场也不再仅仅是发展的补充,而是其综合发展的重要一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4年,客车共出口8.39万辆,同比增长28.05%,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8.55个百分点,出口量占当年销量比重为14.69%,比上年高出2.76个百分点,出口国家从2013年的144个增长至155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国。

“福建汽车产业希望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一起脉动。” 日前,福汽集团董事长廉小强表示,“去年,厦门金旅客车出口达到了8600多台,主要市场就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南欧、非洲等。”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又比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厦门金旅多年来始终坚持海外展战略。2014年,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旅出口的增长态势明显,在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以色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埃及、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取得不错的成绩。

此外,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扩大合作的谈判正火热进行。2014年初首次参加哈萨克斯坦车展后,2014年年底哈方订购的100台CNG公交车已交付使用。

看得出来,在这个阶段,多数企业都已清晰地认识到:未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走得更远,其海外市场在企业的版图中是否重要已不可或缺。

总之,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客车业正走向全球拓展的新常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代。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看来,中国装备“走出去”之所以取得了如此积极的成效,是因为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前景,共同布局未来的经贸合作,通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未来的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之,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客车业正走向全球拓展的新常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代。从规模优势来看,以“一通三龙”为代表的中国客车业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正进一步提升,并在市场整合之手的规范下,为中国客车业未来实质性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储备了动力。

互助互利,合作创新促共赢

古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这是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面对新常态经济下,企业更应该走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随着“一带一路”带领中国装备迈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国内运输装备企业也正朝着“共赢”目标发展。以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例,龙头合并增强协同效应,强强联合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轨道交通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此次两家国内铁路设备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并,是国家战略意志的产物,通过对两家公司的相同业务及资产进行重组整合,采购环节能缩减成本,在销售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在海外市场上,避免两家企业恶性竞争,形成一种合力,统一布局海外投资,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投资效率;整合海外销售队伍,制定统一的海外市场拓展战略,推动中国高铁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可以说,合并后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不仅将成为全球高铁技术的最大供应商,更将巩固合并后的中国中车作为全球最大轨道运输设备制造商的地位。尤其合并后的实体公司将受益于更大规模、更高运营效率、更高研发效率、更低采购成本和统一的全球战略,将实现更高国际竞争力。

言而总之,要想更好更快地参与到世界产业经济的融合,中国运输装备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态度上的重视,还需要在参与的手段上充分创新,积极实践。

自我修炼,实力第一

全球化进程在继续,“一带一路”在落实,国际市场对中国装备的认可度也随之不断提升。事实上,在国际市场认可中国装备的背后,根本原因还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体现。

以南北车为代表的中国高铁,2014年末宣布合并重组后,定位于“跨国经营”和“全球领先”,不仅是要把车辆卖到国外去,还要在海外投资、运营,提高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中国装备‘走出去’正逐步从初期的设备供货向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说。

而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客车企业正努力加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从技术发展来看,一系列包括ABS、ASR、ECP、CAN、全承载等客车先进技术正广范被推广并逐渐成为标配,中国客车的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而包括新能源、车联网甚至工业4.0的制造理念也越发受到了领军企业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进口零部件的中国式本土落地和消化,使得中国客车的应用技术水平获得了长足进步,已基本符合了国际大多数用户的产品使用需求。

对装备企业来说,有需求意味着“有饭吃”。但如果想要保证长期可以“饭饱茶足”,就必须让客户建立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何以做到这一点呢?唯有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创新进取,让国内外客户满意的同时,发挥好良好的口碑效应。

对此,上海自仪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仪泰雷兹”)副首席执行官兼中方总经理陆雪忠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但企业更需要练好内功,尤其是要以创新为驱动,才能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赢得先机。

他表示,“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文化交流等具体项目去落实,这将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同时,“走出去”的路径也会更多样化,包括装备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等。 关于“走出去”的含义,陆雪忠提到三点:首先,要有一个国际化标准的产品,这是可以“走出去”的前提。自仪泰雷兹在全面引进SelTracCBTC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还自主创新开发了中国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TSTCBTC2.0信号系统,完全对接国际标准。

事实上,在国际市场认可中国装备的背后,根本原因还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体现。

其次,要有一个技术先进的产品。TSTCBTC2.0自主化系统不是从零开始的低层次开发,不是简单地为自主化而自主化,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高起点开发。

第三,要有一个自主化的产品。自仪泰雷兹拥有TSTCBTC2.0系统自主的知识产权,这也是“走出去”的必要条件。只有是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足够的话语权,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政策发力,做好“加减法”

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相关设备的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第一季度对外投资持续增长,达到9.6亿美元,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此前都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继续推动中国装备产能“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契合国外需求和意愿,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更可以倒逼我国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优进优出,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互利共赢。一要将我国优势行业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以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为主体,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方式,带动装备等出口;二要构建上下游协同的产能合作链条,注重技术交流,做好后期维护服务,做到装备走出去与配套服务共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升级双丰收;三要把装备走出去与融资手段紧密结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四要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中介作用,提供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为装备和产能“出海”送去劲风。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为推进装备“走出去”做了一个“加减法”,也就是“三个减少”和“三个拓展”。“三个减少”,是指减少审批,减少收费,减少限制;“三个拓展”,包括拓展融资渠道,拓展合作服务以及拓展合作机制。

“很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合作机制为装备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和支持。充分发挥双边基金和多边基金的作用。”连维良表示,中国将为装备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包括定向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并推动建立健全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等。

徐洪才表示,除此以外,还要发挥各种中介机构的引领作用。政府牵头,一些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在里面发挥协调作用。不要单打独斗,要抱团出海,降低风险。把中国搞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的经验推广出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这样可以降低我们的风险。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大双边的开放,要采取多种措施以扩大人员交流的便利性,为装备和产能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综合性的保障。

猜你喜欢
客车装备一带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客车难改下滑颓势
金龙客车的不凡履历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客车市场进入寒冬?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