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

2015-03-10 16:23吴璇杨小军
老区建设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

吴璇+杨小军

?眼提 要?演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校园文化实践中应坚持制度、物质、精神、行为四种渗透方式,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营造绿色校园生态环境,加强课堂教学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灌输和生态价值观的引导,丰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现实路径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全过程。

?眼关键词?演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校园文化;现实路径

?眼作者简介?演吴 璇(1992—),女,湘潭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杨小军(1976—),男,博士,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湖南湘潭 411105)

?眼基金项目?演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探究》和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4CDY013)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社会全体公众而言的;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指专门的学校教育。?眼1?演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指导,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的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师生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其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二是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美化绿化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三是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四是行为文化,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眼2?演

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辩证统一。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高校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存在于校园这个大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紧跟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同社会主导的生态文明意识,接受生态文明观念。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和校园舆论为主体设立了行为的参照系,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感染力和制约力。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但是当高校校园文化充斥着低级庸俗的东西时,生态文明教育将如逆水行舟,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高校校园文化,保证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主导文化认同,有利于净化校园学习环境、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从而促进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大学生作为一支充满生机的社会力量,容易接受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在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文明和谐的新内涵。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并保证了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化思想碰撞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当生态文明教育软弱无力时,往往造成教育对象整体素质下降,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

二、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的现实路径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物质层面的硬件建设,也要充分发挥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软件功能,真正将教育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中,使得受教育者在直接的教学指导与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将理论知识自觉自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不断拓宽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制度文化:完善主导教育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高校应该首先从制度上规范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构建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以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将生态教育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作为各类评估、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架构,完善领导机制及工作机制。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指导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制定总体的教育规划、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生态教育培训和进修等;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责任到人地领导、管理、协调各级机构切实落实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配套的各项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提出要求,加强督察,并将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和效果纳入到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考核中,从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取得实效;四是学校要将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纳入到对学生个体素质测评和评优评奖中,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从而有效激发广大师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推进课程体制机制创新,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特殊性。具体来说,对待传统的理、工、农、医等相关专业学科,高校应当开设生态环境类的基础性课程,有计划、系统地对这部分专业人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两课”为重要阵地,将生态教育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生态教育实践活动,贯彻到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发挥其他课程潜在的教育优势,进行多学科渗透教学。各学科应认清各自的特点以及与生态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信息,强化生态意识。

(二)物质文化:营造绿色生态氛围,创造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优美的环境是无声的老师,高校应努力营造生态教育的良好高校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规划方案,在校园建设各个环节中渗透生态文明的要素和理念。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眼3?演现代高校应重视校园生态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针对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根据学校地形地势、原有建设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坚持平面绿化美化和立体绿化美化相结合,校园绿化美化与室内绿化美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将大学校园打造成绿意充盈的生态示范区。二是从校园整体出发,将绿色校园建设与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完善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道路、楼宇、绿化等功能区的路标指示说明,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院精神告示牌等;要重视校园节能环保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应用节能装置,禁止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与使用,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等活动。

(三)精神文化:培育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高校应重视包含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义务观、生态消费观等在内的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这些新型价值观念内化为人的品质,并逐渐应用于实践当中,形成切合时代潮流的理论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制度价值。?眼4?演具体来说,一是搭建网络宣传平台,确保生态文明推广的时效性。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网站,定期发布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及危害,并借助成功的环境保护案例唤醒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高校可开设校园论坛、官方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建立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互动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送达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成果,督促学生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和节能环保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传递榜样力量争当生态环保行动的楷模和先锋。这些能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和习惯,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课堂的生态文明知识灌输来说,更具有持久力和影响力。

(四)行为文化: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层次,拓展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要使生态文明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在实践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广泛参与,深刻地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领悟环境破坏的根源,形成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热情,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将自己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意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落实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上。具体来说,一是搭建社团活动平台,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长期化。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锻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重视社团文化的作用,号召环保类社团及其他社团利用“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日”、“植树节”等特殊节日,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和文明宿舍、文明楼栋、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起到弘扬生态文明的宣传与媒介作用。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类型的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邀请校内外公益人士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与把握;通过举办话剧演出、文娱晚会、书画创作等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利用时尚、情感与艺术元素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确保生态文明道德实践的经常化。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封闭在校园里面的文化,而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辐射力。?眼5?演高校应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社区、工厂和大自然,甚至污染区域中实地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环境破坏的根源,亲自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当中。同时,高校也可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对空气质量、水资源浪费情况、交通噪声危害等方面进行测定和调查,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提高其对生态文明的认同程度。此外,高校还应主动争取生态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专业指导,联合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为学生实地考察与参观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三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确保生态文明发展的可持续化。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责任,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科研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调研地生态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使大学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知识。同时,高校应积极搭建科研基地,鼓励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围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进行科研,支持他们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申报课题,最终将科研成果反馈社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眼J?演.教育探索,2011,?穴4?雪.

?眼2?演张丽超.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眼J?演.三峡大学学报,2010,?穴2?雪.

?眼3?演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眼J?演.教育探索,2007,?穴3?雪.

?眼4?演赵胜营.“五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眼J?演.广西社会科学,2013,?穴11?雪.

?眼5?演颜善文.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眼J?演.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穴10?雪.

?眼责任编辑:刘忠林?演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