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的意义研究

2015-03-11 10:41冯拓菲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黑土地黑龙江弘扬

冯拓菲 隋 欣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的意义研究

冯拓菲 隋 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存方式,甚至不同的地理气候,都使得各区域内的人文历史、思想特征、文化性格有所不同。 黑龙江这片黑土地给了“黑龙江精神”肥沃的土壤,不仅孕育它成长,更推动其发展。 更是在黑龙江人的艰苦卓绝、不畏牺牲、无私奉献中积淀和升华起来的。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地方文化的灵魂得以传播,能够让黑龙江人更了解黑土地的人文历史,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能够让道德价值观构建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能够让“黑龙江精神”更具有时代性,能够让培育和弘扬“黑龙江精神”的路径更宽、更有效。

黑龙江精神 弘扬与传播 艺术

注:本文系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名称:交叉学科理论的古典音乐发展研究,立项编号:2014B05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存方式,甚至不同的地理气候,都使得各区域内的人文历史、思想特征、文化性格有所不同。 黑龙江富饶广袤的大地养育了爽直大度的黑龙江人,黑龙江严寒冰冻的气候培养了勤劳勇敢的黑龙江人,黑龙江偏远边疆的位置铸造了豪爽粗犷的黑龙江人,黑龙江四季分明的季节造就了爱憎分明黑龙江人,黑龙江共和国长子的历史成就了大义无私的黑龙江人。黑龙江精神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形成发展起来。 严寒的气候使黑龙江人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只有突破高寒,才能生存,只有战胜高寒才能发展。 而突破、战胜高寒,必然要靠人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否则人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生产。 大平原、大森林、大界江使黑龙江人在天地之间变得粗犷、豪放、爽直、大度。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 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农业大省、老工业基地。

作为资源大省,黑龙江自然资源富集。 建国以来,黑龙江人在资源开发中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关,已经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占中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养成了黑龙江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业优势明显。 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全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作为农业大省, 黑龙江农业优势明显。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全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18.4万千瓦,2012年粮食总产量1152亿斤,居全国第1位。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建国以来,在农业开发中,黑龙江人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难关, 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累计为国家提供了1/7的商品粮,成为国家重要的调得动的大粮仓,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黑龙江人崇德尚义、博大宽容的品格。

建国以后,黑龙江人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国家提供了1/3的电站成套设备、1/2的铁路货车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养成了黑龙江人自强自立、爱国爱家、开拓进取的精神。

黑龙江这种多民族、多地域人口的频繁交流、冲突、抗争、汇聚、融合,使得自强、坚毅、豪放、大义、包容、吸纳、开拓、创新成为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征。黑龙江人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催人奋进黑龙江精神。黑龙江人的精神气概也带推动了黑龙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地方文化的灵魂得以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能够永恒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而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精髓与灵魂。 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 ”①这个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②“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③

黑龙江文化是在黑龙江的黑土地上形成的,白山黑水之间,孕育了黑龙江文化的特性。“黑龙江精神”的根基就是黑土地文化。“黑龙江精神”在黑土地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同时也引领着黑土地文化不断前行。 没有黑土地文化,“黑龙江精神”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黑龙江精神”,黑土地文化则失去了脊梁与灵魂。

用艺术弘扬与“黑龙江精神”,是用艺术的形式去体现文化的主导思想与精髓,这必将使“黑龙江精神”更加根植于黑土地,也使“黑龙江精神”得以弘扬传播。

二、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黑龙江人更了解黑土地的人文历史

“何谓精神? 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 就字源来讲,精是精细之义,神是能动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文化持续发展,已有数千年之久, 延续不绝, 虽有时衰微而可以复盛,必有其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精神支柱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里所谓精神指文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④

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 民族精神也引领支撑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勤奋智慧、隐忍不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宽厚谦和,形成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 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着各种不同诠释,但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极具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黑龙江的发展历史,形成了黑龙江文化的发展历史,黑龙江文化的发展史,造就了“黑龙江精神”。 用艺术传播与弘扬“黑龙江精神”,必然要深入研究“黑龙江精神”,了解“黑龙江精神”的来龙去脉,必然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挖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因此,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黑龙江人更易于知晓黑土地的人文历史,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基于几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的,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培育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体现。

弘扬传播民族精神,必将推动和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黑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必将推动和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也会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四、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道德价值观构建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冲突、交融,加上经济利益的诱惑,多元化思想的影响,道德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单一,社会环境的浮躁,精神世界的虚无,使得道德价值观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在经历着分化、重组和创新。道德价值观的构建迫在眉睫。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将对未来社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道德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折射和标记,更是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它高度概括了民族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风貌。 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中,虽然要立足于古今融合,中西贯通,但是,民族精神这个根本是绝不可以丢弃的,这是中华民族道德价值观的根基。“黑龙江精神”中,爱国、求实、奋斗、奉献、创新、进取等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更好的推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并使道德价值观建设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五、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黑龙江精神”更具有时代性

历史是由时代构成的,没有一个个时代便不存在历史。“黑龙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不同时代的黑龙江人的伟大实践中,具有每个时代鲜明的特性。 抗日战争时期,14年艰苦卓绝战斗在白山黑水中的东北抗日联军与当地的民众培育的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解放以后,黑龙江人以艰苦创业,形成的伟大的“创业精神”也是时代的写照。“北大荒精神 ”、“大 庆 精 神 ”、“大 兴 安 岭 精 神 ” 等 等 都 是“创 业 精 神 ” 的 最 大体现。 这些精神无不体现了时代的潮流,富有时代的气息,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黑龙江精神”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向、引领作用。 而艺术只有为时代所接受,才能得以发展,因此,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黑龙江精神”与时俱进,更具时代性。

今天,黑龙江人奉献了自己,背负了历史留下的辉煌的业绩与沉重的包袱前行。但是黑龙江人凭借几十年来积淀和升华起来的“黑龙江精神”的支撑,有了创造新辉煌的信心与力量。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能够让培育和弘扬“黑龙江精神”的路径更宽、更有效,这必将增强龙江人建设发展的信心,激发龙江建设者的创造豪情,增强龙江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增强龙江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幸福感、认同感,并推动龙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崭新的跨越。

注释:

①②③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月刊,1986(12).

④张岱年,刘仲林.铸造新精神建设新文化[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黑土地黑龙江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黑土地上稻花香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摘取黑土地上黄金珠的人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