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闽东山区生态旅游研究
——以闽东周宁县为例

2015-03-13 06:32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周宁鲤鱼生态旅游

詹 岚

(宁德师范学院 旅游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闽东山区生态旅游研究
——以闽东周宁县为例

詹 岚

(宁德师范学院 旅游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周宁县独特的山区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文化挖掘、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人才短缺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周宁县旅游业发展.周宁县旅游必须立足于山区生态,从生态理念培养、旅游品牌建设、特色文化挖掘、产品结构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闽东;周宁县

中国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和旅游者数量的激增,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明显.许多生态脆弱的地区,由于旅游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一直备受各国的推崇,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方向.当前,在社会“大生态”理念的影响下,福建生态旅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福建多山,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 %,居全国第一.闽东是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东北区域.闽东山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垄断性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对经济欠发达的闽东山区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生态是山区县的优势,是山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山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近年来,不少山区因发展生态旅游而脱贫致富,闽东周宁县作为一个人口只有20多万的小县城,却能吸引着100多万人次的游客,让山区备受鼓舞.

1 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并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构成危害.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态、技术等诸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高效、科学、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替代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减轻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以内,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1].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山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因此,只要同时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旅游就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1.2 生态旅游概念和内容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而后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并得到世界各国重视.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2]126.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现在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为对象,在对其进行体验学习的同时,对旅游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保护负有责任的一种旅游方式”[2]126.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人、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展和实践的结果.因此对于山区来说,不仅要发展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还应逐步扩展为包括人文、社会、经济的生态旅游,要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使他们从中获利,这也符合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心理的需要.

2 周宁县旅游发展概况

2.1 周宁县自然条件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山区,介于北纬26°53′ ~ 27°19′,东经119°06′ ~ 119°29′之间.地处鹫峰山脉东麓,东邻海峡西岸天然良港三都澳,西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地处福州、南平和温州“三市”中心.全县辖6镇3乡,人口20.36万人,土地总面积1 046 km2.全县平均海拔800 m,县城海拔880 m,居福建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2 %,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盛夏日平均气温24 ℃,享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302省道、宁武高速公路横贯县境.

2.2 周宁县旅游资源

周宁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等,集山水、民俗、森林于一体,是理想的生态观光、避暑疗养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海峡西岸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群总落差300多米,被誉为“中国少有”“华东第一瀑”,是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人鱼同乐的鲤鱼溪景区,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称号,同九龙漈瀑布景区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名载《辞海》的滴水岩风景区,被誉为“八闽首景”,与古朴典雅的鲤鱼溪、气势磅礴的九龙漈瀑布群齐名.

周宁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30年代以来,周宁人民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等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周宁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赢得了“革命斗争不息,红旗始终不倒”的赞誉.

周宁是富有盛名的建造木拱廊桥之乡,全省现存木拱廊桥82座,其中周宁10座,存桥数量位居福建省第3位.禾溪村的三仙桥是现存最古老的木拱廊桥,至今已有545年.

周宁县还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尤其是茶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产茶县之一,以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为主,也有着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茶叶企业,如仙洋洋、绿立、沁源春、归来客等.

2.3 周宁县旅游业发展水平

周宁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和特色人文民俗旅游资源,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旅游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宁武高速开通后,周宁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步入旅游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周宁县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年际变化图能够反映出周宁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周宁县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10年至2013年,全县的游客接待量由3.98万人次增至113.39万人次,平均增幅达205.42 %.旅游总收入由1.19亿元增长到4.83亿元,平均增幅达59.51 %.

表1 2010—2013年周宁县旅游发展水平

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周宁县在宁德市旅游中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周宁县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只占宁德市的8.41 %和4.64 %.相比较于闽东其他山区县,周宁县排第二,屏南县由于有国家5A级景区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排第一.因此,周宁县还需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使其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表2 2013年周宁县与宁德市及各山区县旅游发展水平对比

3 周宁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软件有待提高

周宁旅游开发进程加快的同时,也逐渐体现了其接待设施能力的严重不足.目前周宁的宾馆酒店完全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大量游客都是游在周宁,住在福鼎、屏南等周边县市,因此来周宁旅游的基本上都停留在“半日游”“观光游”,过夜游客的比重较低.加快酒店宾馆等的建设,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也是周宁旅游开发的一项重点.

目前周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在积极为申报国家生态县做准备.但景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还是较为滞后,尤其是像蝙蝠洞、陈峭等景点,路况还较差,极大阻碍了旅游的区域发展.景区内也缺乏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等.

3.2 景点文化需深度挖掘,内涵有待提升

周宁“鲤鱼文化”发展相对成熟,已正式成立了鲤鱼溪文化研究会,以鲤鱼溪为依托,深入开展鲤鱼溪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但文化内涵还不够,难以给游客留下精神层面的享受.周宁廊桥现存10座,位居福建省第3位,目前廊桥建造的五大家族传人尚还健在,但其知名度远不如屏南和寿宁的廊桥.周宁红色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称为“红色耶稣”的凌福顺,以及与莆田妈祖、古田陈靖姑齐名的林公忠平王祖殿,同样存在知名度不够大的问题,因此亟需深度挖掘和对外宣传.周宁古民居极具特色,至今仍保留着成片的较完整的古民居,但一些古学堂、书院等破坏严重,因此需要整体规划与保护性的开发.全县景点文化普遍都存在着一个做大、做强的问题.

3.3 旅游纪念品严重缺乏

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物,在周宁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购物的发展需要更深地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目前周宁县的旅游纪念品严重缺乏,主要以土特产品为主,如官洋雪梨、黄花菜、魔芋、“官司云雾茶”、竹木工艺品等.整体还是缺乏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市场上无法占据主流地位.而且周宁县研发旅游商品的力量也十分薄弱,缺乏专业的旅游商品研发机构,几乎没有专门经费用于旅游商品研发的研究,研究人才也相对匮乏.

3.4 行业需求大,人才极度短缺

人才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周宁县一直存在着旅游人才不足的现象,鲤鱼溪·九龙漈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游客大量增加,导游人才缺口更大.此外,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都普遍较低,当地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导游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自我创新的少,缺乏激情,无法调动游客的兴趣.同时由于缺乏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对游客进行生态环保的科普知识宣传也很有限.另外,当地旅行社的规模普遍偏小,专业人才缺乏,组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质量的层次也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周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宁德市培养酒店和旅游专业的院校不多,层次高的包括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宁德工作的人数占不到总额的1/4.层次低的院校,如宁德财经学校、宁德职业中专、周宁职业中专等,每年能考取国导证的学生寥寥无几,未考证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无法从事导游行业,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旅游人才的匮乏.同时周宁县还存在较大的市场,需要景点策划与包装人才、古民居开发保护人才、旅游文化开发人才等,但都极度短缺.

4 周宁县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历史原因,周宁县的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当地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未能显现旅游产业的效益.自宁武高速开通后,交通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周宁县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还可以保证被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是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周宁县政府应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圈的建设.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差的旅游环境进行改造、治理,如种草植树、改造林相等等,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努力营造适于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使生态旅游有更大的发展空间[3].再次,应加强对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培训,普及生态旅游知识,营造一种生态氛围,教育和感染旅游者,从而对其行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4.2 引入“软旅游”概念,打造“清新周宁”品牌

2014年1月1日,以“人间福地好福气,清新福建任呼吸”为主题口号的“清新福建”旅游形象宣传广告在CCTV-1《新闻联播》前倒1黄金时段播出,突出“生态旅游”这一崭新的福建旅游“金字招牌”.2014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福建省旅游局与途家网的合作签约暨“清新指数”首发仪式.省旅游局局长朱华现场拿出了150罐从福建空运来的“清新福建”空气罐,让参会人员开罐“品尝”,再次凸显福建独特的生态优势.3月28日,福建省旅游局悬赏十万元重奖,面向国内外及海峡两岸有实力的创意策划团队和个人,开展清新福建LOGO征集活动,进一步提升“清新福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宁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空气质量以及较高的负氧离子含量,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周宁县可以考虑引入“软旅游”的概念,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当地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中,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好宏观调控,坚决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以打造“清新周宁”的品牌.

根据“软旅游”的概念,旅游者要做到尽可能少对当地自然界产生影响和危害,应尽可能得到接近大自然的强烈而原始的体验,并尽可能适应当地的文化.景区的建设则必须做到:不能改变景区的自然现状,景区内只允许有公共交通,交通设施的开发要减到最小,景区内游客以步行为主,住宿设施应尽可能简易化[4].此概念至今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仍非常流行,如德国的“赤脚公园”就是其典型代表.

4.3 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旅游文化性竞争的日益激烈,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重点.利用文化来推动旅游发展,繁荣县域经济,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对周宁县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宁县的鲤鱼文化、廊桥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独具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但普遍存在着知名度较低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目前周宁县尚无专业公司或机构,也无专业人才.因此周宁县应广泛寻求合作,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包装,并打出品牌.以周宁“鲤鱼文化”为例,可以举办中华鲤鱼文化节,开设中华鲤鱼文化纪念馆等.同时应加强对特色景点的包装与宣传,如鲤鱼溪的“护鱼文化”,可以拍摄整个鱼葬过程,做成VCR或是宣传片,挂在网站上进行播放.如开设鲤鱼纪念馆,引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品种的鲤鱼,供游客欣赏.提供鲤鱼标本、鲤鱼画册等,供游客购买.也可做成鲤鱼传说脚本,融入周宁特色民俗,丰富导游讲解内容.同时应丰富地方文献资料,如《周宁博物志》的撰写等,配上图片、文字说明,囊括周宁县旅游景点和地方特色民俗,并且可以考虑制作中英文版本.

4.4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打好产品“特色”牌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游,正好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的自然心理需求.周宁县紧紧把握这个发展机遇,积极打造生态健身旅游,使生态旅游成为周宁县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周宁县积极开发文化体验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休闲运动旅游、古民居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使鲤鱼溪、九龙漈、陈峭、仙风山等成为游客的首选.

周宁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可以茶叶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品牌.以茶叶经营为基础,结合茶叶品种结构调整和生态茶园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保护周宁高山生态茶叶独有的品质和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丰富内涵,优化环境,配套文化休闲设施,营造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将茶叶生态观光与“闽东北亲水游”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整理区域茶文化,通过制作专题片、宣传画册,举办高山生态茶叶高峰论坛等,把茶园观光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互动发展[5],从而促进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5 加强与当地院校合作

周宁县可以与当地院校开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院校提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周宁实习,实习期约为半年至一年,以暂时缓解周宁导游紧缺状况.同时院校提供师资力量进行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兼职导游队伍和各种旅游从业管理人员,以保证导游队伍的专业化.针对目前周宁酒店宾馆人才缺乏的现状,当地院校可以提供师资力量进行酒店专业培训,并提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到周宁实习,实习期约为半年至一年,为周宁县旅游的大发展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1] 陈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青城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07:8.

[2]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126-127.

[3] 朱珊珊,王传胜.宁南山区生态移民后的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以西吉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2(3):83-86.

[4] 杨建明.论德语国家旅游开发的环保意识——从“软旅游”谈起[J].旅游论坛,2008(12):431-435.

[5] 林春华,刘谦.周宁县发展高山生态茶业战略初探[J].福建茶叶,2012(6):8-10.

Study on Ecological Tourism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Eastern Fujia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Zhouning County in Eastern Fujian

ZHAN L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 China)

Zhouning County has a unique mountain climate,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has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tourism. It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By analyzing tourism developmental level of Zhouning Coun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ouris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urism culture mining,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tourism talents shortage and other factors directly affec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is county. On the basis of mountainous ec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tourism of Zhouning County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tourism br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culture mining, produc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tak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tourism; Eastern Fujian; Zhouning County

F592.7

A

1673-2065(2015)04-0056-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4.016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2014-10-23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JA13340S);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建设项目(2012H324);宁德师范学院创新团队(2013T15);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社科研究项目计划(两岸职业教育专项) (JAS14576)

詹 岚(1981-),女,湖南益阳人,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系讲师,管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周宁鲤鱼生态旅游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LARPing in China
鲤鱼旗装饰坠
周宁生态茶园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鲤鱼跳龙门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