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滑轮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功能的影响

2015-03-14 01:27黄金莲聂响斌周永生
中国康复 2015年2期
关键词:滑轮患侧偏瘫

黄金莲,聂响斌,周永生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年发病率达200/10万[1]。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生率可达60%~80%[2]。本文探讨在社区、家庭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开展床边滑轮训练,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我科出院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诊断的标准[3],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观察组,男25例,女5例;年龄(56.72±7.35)岁;病程(15.16±6.82)d。②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5.82±8.64)岁;病程(13.97±7.76)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患者出院后均在家中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并协助社区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bobath训练等康复方法指导。观察组加用床边滑轮(固定于床架或者墙壁上)。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教会患者用健侧肢体通过滑轮缓慢地拉动患侧肢体。当患侧肢体处于软瘫期时,肩关节的屈曲应小于90°。当肩关节活动范围大于90°时,上肢活动时,患侧肱骨应保持外旋位,训练时家属应在旁帮助和指导,每组15~30遍往返,每次3~5组,每日3~5次,每周7d。活动时偏瘫侧手通过简易屈指套固定,并使肩关节在无痛范围内借助滑轮进行往返被动或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轻柔,以患者感觉稍累为度,同时监测心肺功能情况,将心律控制在(220-年龄)×60%左右。

1.3 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行患侧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中用于上肢功能部分的评估内容(Fugl-Meyer assessment,FMA-UE) 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肩、肘、腕、手、反射等9大项33个小项,每项分级3级(0=不能完成,1=部分完成,2=全范围完成),总分为66分[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5],包括修饰、洗澡、进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等10个评定项目,将每个项目细分为1~5级。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独立能力越好。

2 结果

治疗6周后,2组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FMA-UE及M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1

3 讨论

由于康复资源的限制,我国城乡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急性期稳定后回到社区和家庭,家庭缺乏医院常用的Motor-Med等运动康复设备。脑卒中早期,患者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自然恢复能力[6],但自然发生的脑功能重组或代偿效果作用是较为有限的,因此,独立功能的恢复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生活能力的增强,就必须依靠家庭康复治疗。我们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从家庭的条件出发,配合社区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简单的Bobath训练方法等一般康复护理指导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边滑轮训练,即用健侧上肢通过滑轮带动患侧上肢运动,当患肢肌力恢复到2级左右时,健侧的拉动可协助患者上肢做减重运动,协助患侧上肢在台面进行平行移动,无痛范围内借助滑轮进行往返被动或助力运动,增加空间活动的范围,上述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的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痉挛和挛缩,并能通过反馈机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和重组[7]。滑轮训练同时也加强了健侧功能的训练。健侧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双侧配合训练,能锻炼机体的协调性,改善平衡功能[8]。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滑轮训练,应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时要有家属的监护,动作要轻柔,检测患者的心肺功能。此项训练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认知功能,患侧肢体处于软瘫期时,肩关节的屈曲应当小于90°。当肩关节活动范围大于90°时,患侧肱骨应保持外旋位(即手掌向上),避免损伤。康复医院的康复医师应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恢复相对滞后,部分患者软瘫期长,应坚持上述训练。当患者肌张力增高时,应帮助患者降低患肢的肌张力,在运动时要教会家属配合采用反射性抑制模式,在患者仰卧的情况下,肩关节稍外展,伸肘,前臂旋后,反复腕背伸,伸肢并拇指外展,持续牵伸屈肌。

本文结果表明,在社区和家庭开展床边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康复疗效。

[1]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3-160.

[2] Hendricks HT, Limbeek J, Geurts AC,et al.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rch Phys Med Rehabili, 2002, 83(11):1629-1637.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李文斌,朱珊珊,邹丽娟,等.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0,25(6):454-455.

[5] 闵瑜, 吴媛媛, 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件版)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30(3): 185-183.

[6] 朱镛连.脑卒中康复与神经康复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129-132.

[7] lewis GN, Byblow WD. Bimanual coordination dynamics in post stroke hemiparetics[J]. Mot Behav, 2004, 36(2): 174-186.

[8] Rose DK,Winstein CJ. Bimanual training after stroke: are two hands better than one[J].Top stroke Rehabili, 2004,11(1): 20-31.

猜你喜欢
滑轮患侧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漫画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