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2015-03-14 00:25韩亚群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镇崖上初级中学066600
学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浮力物体公式

韩亚群(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镇崖上初级中学066600)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韩亚群(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镇崖上初级中学066600)

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初中物理难学,想必其他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初中是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的阶段,学生觉得难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如何改善这种现状,使学生不再有心理负担,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呢?笔者从指导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注重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着手做了一些研究。

初中物理记忆能力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物理'引导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学生心目中“物理难学”这一想法'使学生慢慢地喜欢物理'爱上物理。当学生对物理不再抵触'不再有心理负担'那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就会成为现实。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一些自己的认识'现阐述如下。

一、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的重要性'想必每位教师都十分了解。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良好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但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展预习'并且能够有良好的预习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或者提前透露一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趣的问题和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展预习。

另外'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未知变为已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讲解一些内容时'学生会有一种“认同感”'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学生通过预习中掌握的难点和疑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出来与同学、与教师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提问改变教学预设'以便于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求。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物理时'有些学生总认为这一门学科是理科'不用背什么东西'而应该多做较难的习题。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学好物理的最佳方法。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忆才是应用之母。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哪来对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是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在此我浅谈几个关于初中物理知识记忆的技巧。

(一)数字的记忆

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有些常见的数字应用较广'记忆好这些数字'能帮我们进行快速解题。例如'在速度单位“米/秒”与“千米/时”的换算中'按课本的方法换算较繁'我们可记忆:1米/秒=3.6千米/时'换算时将“米/秒”前面的数字乘以3.6就可达到快速换算的目的。又如'在照明电路计算中'经常用到U2=(220V)2,因此'我们可直接记忆(220)2= 48400。再如'声音的速度340米/秒=1224千米/时等等。

(二)图形的记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图形的记忆也很重要。记住某些图形则为应用铺好了一条成功之路。如对最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记忆'不但可以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还有助于我们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又如'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特点的记忆'可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图像所对应的物质。再如'内燃机的冲程图解的记忆等等。

(三)规律的记忆

初中物理知识的记忆中'规律的记忆也非常重要。记忆好有关的规律'往往能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化解为简单的解题过程。在此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在“浮力”的学习中'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如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等。那么'物体放入液体中时'会呈现怎样的运动状态呢?我们必须记住液体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浮力之间的规律:即当物重小于所受浮力时'物体则上浮'直至漂浮;等于所受浮力时'则物体悬浮;物重大于浮力时则下沉。此外还要清楚'上浮或下沉时'物体处于运动的状态'而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则处于静止状态;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有以下的规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那么物体的密度就是这种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这个规律非常有用'在解某些题时'可以大大简化解题过程。如某一均匀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漂浮在液面上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3'求木块的密度。有些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去解'就算会通过相关的物重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去解'过程也要复杂得多。但如果我们应用上面的规律解'则非常简单。

(四)公式的记忆

初中物理公式的掌握对于计算是关键。因此'有关公式的记忆就成为解题的前提。对于知识点对应的公式不多时'情况还好些'而当某一知识点计算所能应用的公式较多时'学生往往不知应用哪个公式解题。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先通过分析已知量'再选用公式。如在有关速度的计算中'我们应记忆好基本公式:v=s/t及变式s=vt或t=s/v。应用时就应根据所给的已知量来选择相应的公式。又如'在电功及电功率的计算中'公式较多'如P=W/t=UI=I2R=U2/R和W=Pt=UIt=U2/ Rt=I2Rt等'以上公式必须熟记'若只记住其中一两个公式'则应用时'由于所给量的改变'可能无法下手。如:某一标有“PZ-220V40W”的灯泡'接到200V的电路中'1小时的耗电量是多少?若我们只知道P=UI及W=Pt'则无法完成这道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公式的记忆。

三、培养观察能力,注重实验课教学

物理教学培养观察能力十分重要'只有细心观察和实验才能领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观察能力应在观察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应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外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课本中的“小实验”和课后的观察性、实验性、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不但要设法找一些简单的器材'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细心观察'而且要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笔记'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现象细心观察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习惯'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只要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认真做起'对学生学习物理方法的指导必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学生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地、深入细致地、认真地分析'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烈的情感和独立自主的性格'有效地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责编赵建荣)

猜你喜欢
浮力物体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神奇的浮力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