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

2015-03-14 00:25陈红英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353400
学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课文课堂设计

陈红英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35340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问题才有创新,才有发展。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若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就会出现教学的低效。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应答,使思考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尝试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教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我认为,课堂提问在精而不在多,要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一篇文章中,可以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整体地感知、品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阅读课《岳阳楼记》,在疏通文字后,可以设计一个主要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里的“忧”“乐”包含了什么,表现在哪里?

又如,教《石壕吏》,提出核心问题:本文为什么把老妪的一番话写得特别详细?这样详写老妪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为了使一家人的遭遇叙述得完整、充分,并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二、问题的难易安排

在一堂课中,问题不是独立的,它总是许多分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由每一知识点的问题来组成问题序列。因而,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排列顺序和排列的方法。

(一)问题分层次设计

教师将问题进行分层次设计,使学困生在简单的问题中找到自信,提高他们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中间部分的学生能够有所发展;使尖子生可以在较难问题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蜡烛》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蜡烛》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文中有几处关于那个南斯拉夫老妇人掩埋那个苏联红军战士的动作精细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3.这篇文章为什么如此感人?

其中第一个问题在文章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交代,只要读了课文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设计这样简单的问题就是为了满足学困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学习开始找到乐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难度有所提高,是面向中间层次的学生提出的,学生细致地读课文后,才可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总结概括能力,是面向少数尖子生提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分坡度设计问题

层层设疑,循“序”渐进。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果问题一开始提问就偏难,学生普遍不能回答或普遍回答错误,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破坏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

三、问题的提出要提纲挈领

牵筋式提问:通过提问,把课文的精华,把教学重点、难点“拎”出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教例:杨绛的《老王》一文中对老王神态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里,通过对老王神态的细致描摹,有什么作用?(一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且生活窘困的人物形象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慨很多,油然而生对弱者的同情。)

四、常用提问的形式、技巧范例

(一)巧问,曲折生姿

转弯式提问: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富有思考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体现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必须“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我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的爸爸有没有一起帮忙呢?”学生议论纷纷,不知道如何作答。我提示他们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他们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样,让学生先产生疑虑,再揭示答案,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细问,质疑释疑

揭疑式提问: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琢磨文中蕴藉较深的内容,增强提问的目的性。

教例:都德的《最后一课》,对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着装进行了这样的描写:“我们的教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既预示着这节课的非比寻常,又表达了先生对祖国无限的依恋和深深的敬意。)

(三)辐散式提问

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例:郑振铎的《猫》一文,由于误解了家里的第三只猫,再加上这只猫不久后死去了,致使“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对此,作者写道:“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此,我提出问题,这些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既呈现了“我”内心的自责和愧怍,又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同情弱者。)

问题可以从小到大,小问题弄清楚了,大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

(四)创造式提问

在正确理解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人物、情节、场景再造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例:在教黄蓓佳的《心声》一文结束后,让学生拓展延伸,提问:如果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如果你是程老师,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二选一)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巧妙,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因而使课堂生动活泼。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猜你喜欢
课文课堂设计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设计之味